織皮崑崙﹑析支﹑渠搜﹐西戎即敘。
[《尚書‧禹貢》。另見《史記》卷二‧夏本紀]
西北之美者﹐有崑崙虛之璆琳琅玕焉。(〈釋地〉)
丘一成為敦丘﹐再成為陶丘﹐再成銳上為融丘﹐三成為崑崙丘。(〈釋丘〉)
河出崑崙虛﹐色白。所渠並千七百﹐一川色黃。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河曲。
(〈釋水〉)
[《爾雅》]
正西崑崙﹑狗國﹑鬼親﹑枳已﹑闒耳﹑貫胸﹑雕題﹑離丘﹑漆齒。
[《逸周書‧王會解》]
[穆王]十七年﹐王西征崑崙丘﹐見西王母。其年﹐西王母來朝﹐賓于昭宮。
[《竹書紀年》周穆王]
……河宗又號之帝曰:“穆滿!示女舂山之寶,詔女昆侖□舍四,平泉七十。乃至于昆侖之丘,以觀舂山之寶,賜女晦。”天子受命,南向再拜。己未,天子大朝于黃之山。……(卷一)
……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侖之丘,以觀黃帝之宮﹐而封豐隆之葬,以詔後世。癸亥,天子具蠲齊牲全,以禋□昆侖之丘。甲子,天子北征,舍于珠澤,以釣于流水。……天子□昆侖﹐以守黃帝之宮,南司赤水而北守舂山之寶。……天子又與之黃牛二六,以三十□人于昆侖丘。……乃遂西征。癸亥,至于西王母之邦。…… (卷二)
自河首襄山以西﹐南至于舂山﹑珠澤﹐崑崙之丘﹐七百里。(卷四)
[《穆天子傳》]
……西次三經……槐江之山……西南四百里﹐曰昆侖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河水出焉﹐而南流注于無達﹔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氾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醜塗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大杅。是多怪鳥獸。(〈山經〉卷二‧西山經)
……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泑澤﹐出于崑崙之東北隅﹐實惟河源。(〈山經〉卷三‧北山經)
……三苗國……昆侖虛在其東﹐虛四方。一曰在歧舌東﹐為虛四方。羿與鑿齒戰於壽華之野﹐羿射殺之﹐在昆侖虛東。……(〈海經〉卷一‧海外南經)
……流沙出鍾山﹐西行又南行昆侖之虛﹐……海內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侖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赤水出東南隅﹐以行其東北﹐西南注于南海﹐厭火東。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導積石山。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東﹐東行﹐又東北﹐南入海﹐羽民南。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東﹐又北﹐又西南﹐過畢方鳥東。昆侖南淵深三百仞﹐開明獸身大類虎而九首﹐皆人面﹐東嚮後立昆侖上。……
(〈海經〉卷六‧海內西經)
……西王母梯几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昆侖虛北。……帝堯臺﹑帝嚳臺﹑帝丹朱臺﹑帝舜臺﹐各二臺﹐臺四方﹐在昆侖東北。……昆侖虛南所﹐有氾林方三百里。 ……(〈海經〉卷七‧海內北經)
……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 ……(〈海經〉卷十一‧大荒西經)
[《山海經》]
堪坯得之﹐以襲崑崙。(〈大宗師〉)
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崑崙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天地〉)
[《莊子》]
遭吾道夫崑崙兮﹐路脩遠以周流。(〈離騷〉)
登崑崙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九歌‧東君〉)
崑崙懸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幾里﹖四方之門﹐其誰從焉﹖西北辟啟﹐何氣通焉﹖(〈天問〉)
吾與重華遊兮瑤之圃﹐登崑崙兮食石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九章‧惜誦〉)
[《楚辭》]
菜之美者﹐崑崙之蘋。
[《呂氏春秋‧至味》]
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為名山﹐掘崑崙虛以下地。……
……崑崙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
[《淮南子‧地形訓》]
……而漢使窮河源﹐河源出于窴。其山多玉石采來。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崑崙云。……太史公曰﹕《禹本紀》言“河出崑崙。崑崙其高二千五百餘里﹐日月所相避隱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瑤池。”今自張騫使大夏之後也﹐窮河源﹐惡睹《本紀》所謂崑崙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史記》卷一二三‧列傳六三‧大宛]
康泰《扶南傳》曰﹕恆水之源﹐乃極西北﹐出崑崙山中。有五大源﹐諸水分流﹐皆由此五大源。……崑崙山所出五水﹐粗以《佛圖調》傳也。又近推得康泰《扶南傳》﹐《傳》崑崙山正與《調》合。如《傳》﹐自交州至天竺最近。泰《傳》亦知阿耨達山是崑崙山。釋云賴得《調》﹑《傳》﹐豁然為解……。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一]
《南州異物志》曰﹕扶南國﹐在林邑西三千餘里﹐自立為王﹐諸屬皆有官長﹐及王之左右大臣皆號為“崑崙”。
[《太平御覽》卷七八六‧四夷部七‧南蠻二‧扶南]
時后為宮人﹐在織坊中﹐形長而色黑﹐宮人皆謂之崑崙。
[《晉書》卷卅二‧列傳二‧后妃下‧孝武文李太后]
……神性聰敏﹐而形貌甚陋。……事[佛圖]澄為師﹐澄講﹐安每覆述﹐眾未之愜﹐咸言須待後次當難殺崑崙子﹐即安……。時人語曰﹕漆道人﹐驚四鄰。……
[(梁) 釋慧皎《高僧傳》卷五‧釋道安]
[孝武]又寵一崑崙奴子﹐名白主﹐常在左右﹐令以杖擊群臣。
[《宋書》卷七六‧列傳三六‧王玄謨]
元嘉元年﹐交州刺史阮彌之征林邑﹐……(阮)謙之手射楊邁柁工﹐船敗縱橫﹐崑崙單舸接得楊邁……。
[(北魏) 酈道元《水經注》卷卅六]
世祖……於樂遊設會﹐伎人皆著御衣。又度絲錦與崑崙舶營貨﹐輒使傳令防送過南州津。
[《南齊書》卷三一‧列傳十二‧荀伯玉]
《扶南記》曰﹕頓遜國﹐屬扶南﹐西出海中﹐國主名崑崙﹐有天竺胡五百家……。
[(唐) 歐陽詢《藝文類聚》卷七六‧內典上‧內典]
竺芝《扶南記》曰﹕頓遜國﹐屬扶南﹐國主名崑崙。
[《太平御覽》卷七八八‧四夷部九‧南蠻六‧頓遜國]
[陳]後主多出金帛﹐募人立功。範素於武士不接﹐莫有至者﹐唯負販輕薄多從之﹐高麗﹑百濟﹑崑崙諸夷並受督。
[《南史》卷七七‧列傳六七‧恩倖‧孔範]
初[陳]稜將南方諸國人從軍﹐有崑崙人﹐頗解其語﹐遣人慰諭之﹐流求不從﹐拒逆官軍。稜擊走之。
[《隋書》卷八一‧列傳四六‧東夷‧流求;
另《通典》卷一八六‧邊防二‧琉球]
新平林邑所獲佛經﹐合五百六十四夾﹐一千三百五十餘部﹐並昆侖書……。(卷二‧釋彥琮傳)
顯慶元年﹐敕往崑崙諸國採取異藥﹐既至南海﹐諸王歸敬為別立寺……。(卷四‧那提三藏傳)
[(唐) 釋道宣《續高僧傳》]
有幽州僧道嚴者﹐……每年七日來此[鄭州 超化寺]塔上﹐盡力供養。嚴怪其泉湧注無聲﹐乃遣善水崑崙入泉尋討﹐但見石柱羅列﹐不測其際。
[(唐) 釋道世《法苑珠林》卷三八‧敬塔篇三五‧故塔部第六]
良為掘倫﹐初至交 廣﹐遂使總喚崑崙國焉。唯此崑崙﹐頭捲體黑﹐自餘諸國﹐與神州不殊。赤腳敢曼﹐總是其式﹐廣如《南海錄》中具述。
[(唐) 釋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
運期師者﹐交州人也。……旋迴南海﹐十有餘年。善崑崙音﹐頗知梵語。……(卷上‧交州運期法師)
大津法師……泛舶月餘﹐達尸利佛逝洲。停斯多載﹐解崑崙語﹐頗習梵書。……(卷下‧灃州大津法師)
……又貞固弟子一人……至佛逝國﹐解骨[崑]崙語﹐頗習梵書。……(卷下‧貞固律師)
[(唐) 釋義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留仇國] 人形短小﹐似崑崙。
[(唐)張鷟《朝野僉載》﹐載《太平廣記》卷四八二]
……唯除迦葉彌羅﹑大勃﹑小勃﹑楊同等國﹐即此建馱羅國﹐乃至五天﹑崑崙等國﹐總無蒲□[桃]﹐□□甘蔗。……
[(新羅) 慧超《往五天竺國傳》]
《十洲記》曰﹕聚窟洲在西海中申未地面﹐各方三千里﹐北接崑崙二十六里。有獅子……之獸。
[(唐)徐堅等《初學記》卷二九獅子。
另見《白孔六帖》卷九七師子]
[廣州] 江中有婆羅門﹑波斯﹑崑崙等舶﹐不知其數﹐並載香藥﹑珍寶﹐積載如山。其舶深六﹑七丈。師子國﹑大石國﹑骨唐國﹑白蠻﹑赤蠻等往來居住﹐種類極多。……和上於天寶十二載十月十九日戌時﹐從龍興寺出﹐……相隨弟子﹕……崑崙國人軍法力……﹐都二十四人。
[(日本) 真人元開《唐大和上東征傳》]
其國王姓古龍﹐諸國多姓古龍。訊耆老﹐言崑崙無姓氏﹐乃崑崙之訛。(卷一八八‧邊防四‧扶南)
其大臣曰勃郎索濫﹐次曰崑崙帝也﹐次曰崑崙勃和(胡臥反)﹐次曰崑崙勃帝索甘﹐且其言崑崙﹑古龍﹐聲相近﹐故有謂為古龍者。(卷一八八‧邊防四‧槃槃)
[(唐) 杜佑《通典》]
船舶﹕音白字林﹐大船也﹐今江南凡汎海舡謂之舶﹐崑崙及高驪皆乘之。……(卷四七)
《廣雅》﹕舶﹐海舟也。入水六十尺﹐驅使運載千餘人﹐除貨物﹐亦曰崑崙舶﹐運動此船多骨倫為水匠……(卷六一)
商舶﹕上正商字也﹐下音白﹐考聲。云崑崙船也。……掘倫﹕上群鬱反﹐即崑崙語訛轉也。(卷八一)
崑崙語﹕上音昆﹐下音論﹐時俗語便亦曰骨論。南海洲島中夷人也。甚黑﹐裸形﹐能馴服猛獸犀象等。種類數般﹐即有僧祇﹑突彌﹑骨堂﹑閤蔑等﹐皆卑賤人也。國無禮義﹐抄劫為活﹐愛啖食人﹐如羅剎惡鬼之類也。言語不正﹐異於諸蕃。善入水﹐竟日不死。(卷八一)
閣蔑﹕眠鼈反﹐崑崙語也。古名邑心國﹐於諸崑崙國中﹐此國最大﹐亦敬信三寶也。(卷一百)
[(唐) 釋慧琳《一切經音義》]
梁正旦﹐使北使乘車至闕下﹐入端門……﹐馬道南近道東有茹崑崙客﹐道西近道有高句麗﹑百濟客﹐及其升殿之官三千許人。(卷一)
紫馡樹出真臘國﹐真臘國呼為勒佉﹐亦出波斯國﹐……崑崙國者善﹐波斯國者次之。(卷十八)
紫茄﹐……又一名崑崙瓜。(卷十九)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
安南有人子藤﹐……崑崙燒之集象。(卷九)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
……量水川西南至龍河﹐又南與青木香山路直﹐南至崑崙國矣。……銀生城
……又東南至大銀孔﹐又南有婆羅門﹑波斯﹑闍婆﹑勃泥﹑崑崙數種﹐外通交易之處……又威遠城……陸路去永昌十日程﹐水路下彌臣國三十日程。南至南海﹐去崑崙國三月程。……(卷六‧雲南城鎮)
崑崙國﹐正北去蠻界西洱河八十一日程。……(卷十‧南蠻疆界接連諸番夷國名)
[(唐)樊綽《蠻書》]
故李太尉德裕貶官潮州﹐經鱷魚灘﹐損壞舟船﹐平生寶玩﹑古書﹑圖畫﹐一時沉失﹐遂召舶上崑崙取之。
[(唐) 劉恂《嶺表錄異》卷上]
蘇頲〈詠崑崙奴〉﹕“指如十挺墨﹐耳似兩張匙”。(二函二冊)
崔涯〈嘲妓〉﹕“雖得蘇方木﹐猶貪玳瑁皮。懷胎九箇月﹐生下崑崙兒。”(十二函八冊)
張籍〈崑崙兒〉﹕“崑崙家住海中洲﹐蠻客將來漢地遊。言語解教秦吉了﹐波濤初過鬱林洲。金環欲落曾穿耳﹐螺髻長卷不裹頭。自愛肌膚黑如漆﹐行時半脫木綿裘。”(六函六冊)
[《全唐詩》]
[開元十有三年] 封祀岱岳﹐……崑崙﹑日本﹑新羅﹑靺鞨之侍子及使……咸在位。(卷廿三‧志三‧禮儀三)
……百四十人歌〈太平樂〉﹐舞以足﹐持繩者服飾作崑崙象……(卷廿九‧志九‧音樂二)
則天臨朝﹐拜廣州都督。廣州地際南海﹐每歲有崑崙乘舶﹐以珍物與中國交市。舊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貨﹐崑崙懷刃殺之。(卷八九‧列傳三九‧王方慶)
自林邑以南﹐皆捲髮黑身﹐通號為崑崙。……真臘國﹐在林邑西北﹐本扶南之屬國﹐崑崙之類。(卷一九七‧列傳一四七‧南蠻西南蠻)
[《舊唐書》]
前經略使裴泰時﹐驩﹑愛城池﹐被環王﹑崑崙燒燬並盡。(卷七三‧安南都護府)
殊奈﹐崑崙人也。(卷九八‧殊奈國)
甘棠﹐在大海之南﹐崑崙人也。(卷九九‧甘棠)
[ (北宋)王溥《唐會要》]
[開元] 二十九年十二月﹐附崑崙舶離南海﹐至訶陵國界遇大黑風……。(卷一‧釋不空傳)
……誓遊西域﹐始者泛舶渡海﹐自經三載﹐東南海中諸國崑崙﹑佛誓﹑師子洲等﹐經過略遍﹐乃達天竺。…… (卷廿九‧釋慧日傳)
[(北宋) 贊寧﹑智輪《宋高僧傳》]
[貞觀]十二年…… 六月﹐獨和羅國遣使貢方物﹐南方荒外崑崙之類也。
……[景龍三年]三月﹐崑崙國…… 遣使貢方物。
[(北宋)王欽若《冊府元龜》卷九七○‧外臣部‧朝貢三]
[疏勒]貞觀九年﹐遣使獻名馬。又四年﹐與朱俱波﹑甘棠貢方物。……甘棠﹐在海南﹐崑崙人也。(卷二二一上‧列傳一四六上‧西域上‧疏勒)
盤盤……其臣曰勃郎索濫﹐曰崑崙帝也﹐曰崑崙勃和﹐曰崑崙勃諦索甘﹐亦曰古龍。古龍者﹐崑崙聲近耳。……扶南……其人黑身﹐捲髮﹐倮 行。……繇彌臣至坤朗﹐又有小崑崙部﹐王名茫悉越﹐俗與彌臣同。繇坤朗至祿羽﹐有大崑崙王國……。[驃] 樂工皆崑崙。(卷二二二下‧列傳一四七下‧南蠻)
[《新唐書》]
[《甘澤謠》﹕]……海船崑崙奴名摩呵﹐善游水而勇捷。……每遇水色可愛﹐[陶峴] 則遺劍環於水﹐命摩呵取之﹐以為戲樂也。
[《太平廣記》四二○˙陶峴]
[木香]唐本注云﹐此有二種﹐當以崑崙來者為佳。……(卷六‧木香)
[阿魏]《圖經》曰﹕阿魏出西蕃及崑崙……。《海藥》云﹕謹按《廣志》云﹐生石崑崙國……。(卷九‧阿魏)
[肉豆蔻]《海藥》云﹕謹按《廣志》云﹐生[大]秦國及崑崙……。(卷九‧肉豆蔻)
[丁香]《海藥》﹕按《山海經》云﹐生東海及崑崙國……。(卷十二‧丁香)
[沉香]《圖經》曰﹕……又雞舌香出崑崙及交 愛以南……。真紫檀……蘇恭云出崑崙﹑盤盤國。(卷十二‧沉香)
[檳榔]唐本注云……生交州﹑愛州及崑崙。(卷十三‧檳榔)
[蘇方木]唐本注云……出南海﹐崑崙來(卷十四‧蘇方木)
[益智子] 按《山海經》云生崑崙國……《圖經》曰益智子生崑崙國(卷十四‧益智子)
[象牙]《海藥》﹕……崑崙諸國有象。(卷十六‧象牙)
[膃肭臍]《海藥》﹕謹按《臨海志》云﹐出東海水中。狀若鹿形﹐類似狗﹐長尾﹐每遇日出即浮在水面﹐崑崙家以弓矢而採之﹐……。(卷十八‧膃肭臍)
[甘蔗] 蔗有兩種﹐赤色名崑崙蔗。(卷廿三‧甘蔗)
[(北宋) 唐慎微《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白檀香]《唐本草》云﹐……出崑崙﹑盤盤之國。……
[雞舌香]《唐本草》云﹐生崑崙及交 愛以南。……
[丁香]《山海經》曰﹐生東海及崑崙國。……
[(北宋) 洪芻《香譜》卷上]
高正平﹐唐代宗時人﹐初為武定校尉﹐以兵援張伯儀於龍編﹐破崑崙﹑闍婆軍於朱鳶﹐拜為都護。(卷二)
大曆二年﹐崑崙﹑闍婆復入寇。(卷三)
[明永樂官撰《交阯總志》]
[編注]
按“崑崙”之考證,乃中外史家咸感棘手之難題。該詞自先秦以來屢見著錄,如《禹貢》﹑《逸周書》﹑《竹書紀年》﹑《穆天子傳》﹑《山海經》﹑《楚辭》﹑《莊子》﹑《淮南子》﹑《爾雅》﹑《史記》等等,一般認為係外來語的漢語譯音,但始源何處迄無定讞。初崑崙為神話傳說中的西方之山,其今地之考訂本已撲朔迷離﹑聚訟不休﹔後來除西方崑崙外,古籍又載有南海崑崙或崑崙諸國,遂使問題益形複雜。
本書除引錄早期西方崑崙山的記述外﹐較多地載及唐朝及其前有關南海崑崙的資料。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曰,“良為掘倫﹐初至交﹑廣﹐遂使總喚崑崙國焉。唯此崑崙﹐頭捲體黑﹐自餘諸國﹐與神州不殊。赤腳敢曼﹐總是其式”。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八十一云﹕“崑崙語﹕上音昆﹐下音論﹐時俗語便亦曰骨論。南海洲島中夷人也。甚黑﹐裸形﹐能馴服猛獸犀象等。種類數般﹐即有僧祇﹑突彌﹑骨堂﹑閤蔑等﹐皆卑賤人也。”據上記載﹐“崑崙”又作骨侖(《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骨論,泛指中南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的居民及國家,甚至包括印度洋的某些地區,其語言文字稱崑崙語、崑崙書,其船隻稱崑崙舶﹑崑崙舸,其為僕稱崑崙奴,也有的將王號也稱為崑崙(又作古龍,或謂即古代扶南王號Kurun之譯音)。
作為地名或族名而言,南海之“崑崙”除泛稱外尚有專稱,應視不同載籍而分別論述之,例如﹕(1)《水經注》卷三六所載援助林邑楊邁之崑崙,和《唐會要》卷七三所記燒毀驩、愛城池的崑崙,應指扶南或真臘,其國之主體民族高棉(Khmer)在唐代載籍中作吉蔑、閤(閣)蔑;(2)《一切經音義》的骨堂即《唐大和上東征傳》之骨唐,或謂又作甘棠(見《唐會要》、《新唐書》),唯故地有蘇門答臘島、印度南部及菲律賓呂宋島他加祿人(Tagaloges)古國乃至非洲等說; (3)《蠻書》卷六、卷十之崑崙國,或為今緬甸克倫(Karens)族名之譯音,故地在薩爾溫(Salween)江口一帶; (4)《一切經音義》之突彌,或謂即今印度的泰米爾人(Tamils),該族主要居住在印度東南部的泰米爾納德(Tamilnad),少數分佈在印度南部以及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和南非等處;(5)《一切經音義》之僧祇,《舊唐書》卷一九七也有記載,謂訶陵國(在今爪哇島)“元和十年,遣使獻僧祇童五人。……十三年,遣使進僧祇女二人”。《冊府元龜》卷九七二則作“金抵童”﹑“僧耆女”, 《蠻書》也記有僧耆。或謂僧祇、僧耆同宋代載籍中“崑崙層期”之層期,均Zangi之對音,係大食人對非洲東岸之稱,也有的主張僧祇應在馬來半島。至於宋代以後某些載籍中的崑崙﹐應為崑崙山、崑崙洋之簡稱,指越南南部的崑崙(Condore)島及其附近海域﹐或指加里曼丹島東北岸外的Tiga島﹔闍婆以東之崑崙國,在今印度尼西亞的馬魯古(Maluku)群島,應即上述之掘倫,為馬來語Gunong Api(火山)前一詞的對音,或戈龍(Gorong)島名之譯音。
從以上所載可見,在兩晉南北朝時﹐已有“崑崙奴”﹑“崑崙舶”等稱﹐而非隋唐始傳。唐、宋載籍中大量出現的“崑崙奴”並非專指從非洲來的黑人﹔其中或有非洲黑人如僧祇奴之類,但也有許多則來自南海各國。另崑崙的外語原義或訓黑﹐漢文中亦往往把黑色之人、物稱為崑崙,如《高僧傳》記釋道安因形貌陋黑而被稱為“崑崙子”﹑“漆道人”﹔《晉書》卷三二記孝武文李太后因“形長而色黑,宮人皆謂之崑崙”﹔另尚有“崑崙梅”﹑“崑崙瓜”等稱。大約舉凡由外國來膚色黑的奴婢,包括南海諸國及印度、非洲等地,均謂之“崑崙奴”,別稱“烏鬼”、“黑小廝”等。至於《唐大和上東征傳》中的赤蠻是否指非洲人,白蠻是否指歐洲人,均有待進一步之考訂。
關於崑崙及南海崑崙﹐近代中外史家多有縷述﹐難以詳加細舉。這裡僅提供部分書籍或文章以供參閱﹐亦屬掛一漏萬﹕萬斯同〈崑崙辨〉﹑〈禹貢崑崙辨〉﹐載譚其驤編《清人文集地理類匯編》卷一﹐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魏源《海國圖志》釋崑崙﹐卷七四﹔文廷式《純常子枝語》﹐卷十三﹐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版(1904年前。另見《文廷式集》下冊﹐中華書籍1993年版)﹔陳士廉〈海國圖志釋崑崙駁議〉﹐載《中國學報》6期(1913年6月)﹔裴景福《河海崑崙錄》四卷﹐安徽官紙印刷局1914年印﹔桑原騭藏《蒲壽庚事跡》(1915年。見陳裕菁譯本﹐中華書局1954年重版)﹔費瑯《崑崙及南海古代航行考》(1919年。見馮承鈞譯本﹐中華書局1957年重版)﹔張星烺〈唐時非洲黑奴入中國考〉﹐《輔仁雜志》1928年1卷1期﹔張星烺〈崑崙與崑崙奴考〉﹐載《中西交通史料匯編》第二冊第二編第一章後﹐中華書局1977年版﹔岑仲勉〈南海崑崙與崑崙山之最初譯名及其附近諸國〉﹐《聖心》二期(1933年) ﹐另刊《中外史地考證》上冊﹐中華書局1962年版﹔呂思勉〈崑崙考〉﹐《光華大學半月刊》2﹕4(1933年11月)﹔顧頡剛〈《山海經》中的崑崙區〉﹐見《中國社會科學》1982年1期﹔唐蘭〈崑崙所在考〉﹐《國學季刊》6﹕2(1937年6月)﹔陳宗欽〈崑崙奴考〉﹐襄力勤大學教育學院(華南師範大學前身)二十世紀30年代學生論文﹔松田壽男〈崑崙國考〉﹐蘇乾英譯﹐《南洋研究》10﹕1(1940年)﹔呂思勉〈西王母考〉﹐《說文月刊》第1卷合訂本﹐1943年﹔衛聚賢〈崑崙與陸渾〉﹐《說文月刊》第1卷合訂本﹐1943年﹔方詩銘〈火浣布之傳入與崑崙地望之南徙〉﹐《東方雜誌》41卷15期(1945年8月)﹔岑仲勉〈崑崙一元說〉﹐《西北通訊》2卷10期(1948年5月)﹔丁山〈論炎帝大岳與崑崙山〉﹐《說文月刊》第4卷合訂本﹔凌純聲〈崑崙丘與西王母〉﹐《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22期﹔凌純聲〈中國史志上的小黑人〉﹐《中央研究院院刊》第3輯丁文江逝世廿週年紀念刊﹔蘇雪林〈崑崙之謎〉﹐《大陸雜誌》連載(9﹕11﹑10﹕4﹑10﹕6等期﹐1954-1955)﹐另刊登於http://bbs4.xilu.com/cgibin/bbs/view?forum=wave99&message=11043等網頁 ﹔楊希枚〈蘇雪林先生天問研究評介〉﹐《大陸雜誌》1962年特刊第二輯﹔楊希枚〈論殷商時代高層建築之“京”﹑崑崙與西亞之Zikkurat〉(上)(下)﹐《大陸雜誌》34卷5﹑6期﹔饒宗頤〈論釋氏之崑崙說〉﹐《大陸雜誌》46卷6期﹔(韓國)方善柱〈崑崙天山與太陽神〉﹐《大陸雜誌》49卷4期﹔久米邦武〈崑崙西王母考〉﹐《史學雜志》4﹕41﹔石田幹之助〈黃河の水源及崑崙山に關する 支那人の知識の變遷〉﹐《史學雜志》25﹕8﹔野村岳陽〈文獻上より見たる崑崙思想の 發達〉﹐《史學雜志》29﹕5﹔《敦煌資料》第一輯﹐中華書局1961年版(115頁)﹔胡肇椿﹑張維持〈廣州出土的漢代黑奴俑〉﹐《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1961年第2期﹔杜而未《崑崙文化與不死觀念》﹐七編﹐台灣學生書局1977年版﹔李季平〈唐代崑崙奴考〉﹐《文史》第16輯﹐中華書局1982年11月版﹔秦浩〈唐墓崑崙奴俑考釋〉﹐《南京大學學報》1983年第2期﹔陳佳榮﹑謝方﹑陸峻嶺《古代南海地名匯釋》﹐崑崙條﹐中華書局1986年版﹔李季平《唐代奴婢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版﹔步連生〈試論我國古代雕塑的崑崙人及其有關問題〉﹐《向達先生紀念論文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陳佳榮《中外交通史》﹐香港學津書店1987年版﹐136-139頁﹔巴人〈崑崙及崑崙民族考〉﹐《南亞東南亞論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崔大庸〈唐代黑人形像初探〉﹐香港《中國文物世界》1994年8月號﹔孫機〈唐俑中的崑崙和僧袛〉﹐《中國聖火》﹐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蔡鴻生〈唐宋佛書中的崑崙奴〉﹐載《中外關係史論叢》的七輯(2000年)﹐另見《中外交流史事考述》﹐大象出版社2007年版﹔葛承雍〈唐長安黑人來源尋蹤〉﹐《中華文史論叢》2001年第1輯(總65輯)﹔周偉洲〈再論“崑崙奴”與“僧祇奴”〉﹐《敦煌學與中國史研究論集-紀念孫修身先生逝世一週年》﹐2001年﹔程國賦〈唐代小說中崑崙奴現象考述〉﹐《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梁靜文〈唐代崑崙奴來源芻議〉﹐《海交史研究》2004年第2期﹔葛承雍《唐韻胡音与外來文明》,中華書局2006年5月出版﹔劉宗迪〈崑崙原型考〉﹐《民族藝術》2006年第3期﹔柴劉錦﹑袁書會〈試析唐人小說中的崑崙奴〉﹐《韶關學院學報》2006年11期﹔王立〈崑崙之謎〉﹐見http://www.mondlango.com/kulturo/w114.htm(21/07/2007)。
[此資料乃《歷代中外行紀》第二部分
“隋唐及五代”中之一節﹐先載本網]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新增文章_海交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