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及滿清取代明朝而君臨神州大地之因,史家向來言人人殊,甚至連「明朝究係亡於民變或亡於滿清」也長期爭論不休、莫衷一是。竊謂此事乃交相用而曲相成,民變和滿清在滅亡明朝方面是相輔相成的。蓋歷代王朝之亡於內憂、外患交織,真乃屢見不鮮,以明朝統治者來說,對階級敵人及民族敵人均刻意防範,既不願被「暴民」推翻,又不肯讓「外夷」入關,於是在兵力部署上來回調動,結果兩頭皆失。倘若明室不以重兵圍剿李自成、張獻忠等,滿清勢力不可能那樣囂張;倘若明室不以重兵鎮守關外以對付滿清,李自成絕不可能輕易攻陷北京;倘若李自成未攻陷北京,吳三桂不引清兵入關,滿洲貴族何能迅速入主中原?誠然,在評論歷史時,用太多的「倘若」無疑是不恰當的,唯類似的歷史現象不僅前代出現過,後來也有某種程度之重演,試觀下表,或可一目瞭然:
起事地區、進軍路線、成功因素雷同之二民變
民變名稱 起事據點 進軍路線 成功因素分析
李自成暴動 陝北 由陝西經山西入北京 明末內憂外患交織,
滿清自東北入關
共產黨暴動 陝北 由陝西經山西入北京 民初內憂外患交織,
日本自東北入關
從崇禎末年軍事部署來看,當時明室仍將民族矛盾置於首位,故當李自成兵臨京都城下時,崇禎帝方令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率兵馳衛京師。一旦京城陷落、崇禎自盡,明朝許多大臣、將帥自視李自成為主要敵人,故有迎、降滿清之舉。但是當清朝正式佈告君臨中國、定都北京之後,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又上升至主要的地位,於是出現後來民變隊伍與「南明」政權的合作抗清。李自成在與清兵作戰失利後撤離北京,順治二年(1645年),李自成戰死,其餘部繼續抗清,至康熙三年(1664年)才告失敗。在李自成攻陷北京的同一年,張獻忠也率部西行入川,在成都稱帝,國號「大西」。順治三年(1646年),張獻忠與清軍作戰,兵敗而亡,其餘部則與南明桂王聯合,繼續抗清。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中國歷代之興治亂衰亂亡》第廿二章_明朝之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