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後期,中華民族的救亡圖存運動以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動最為重要,其所取得的成就亦最大。孫中山(1866一1925)名文,字載之,號逸仙,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人。因留日時曾化名「中山樵」,故世稱中山先生。少時至美國檀香山求學,接觸西方之思想。後輾轉在香港、澳門和廣州讀書,目睹清廷之腐敗和列強之侵華,遂萌傾覆滿清、建立共和之偉志。1894年(光緒二十年)11月,孫中山先生在檀香山華僑中創立中國近代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並於次年2月在香港設立該會總部,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之口號。繼興中會之後,各種革命團體也紛紛成立,如黃興(1874一1916)、陳天華(1875一1905)、宋教仁(1882一1913)等之華興會,蔡元培(1868一1940)、秋瑾(1879一1907)、徐錫麟(1873一1907)、章炳麟(1869一1936)等之光復會。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8月20日,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把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聯合成全國性之統一政黨中國同盟會,並被推為總理。同盟會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綱領,其總部設於日本東京,在國內外均設有許多支部。1905年11月,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創刊。孫中山在發刊詞中,把該會之綱領概括為「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與民生主義,使革命思想普遍傳播、深入人心。

自興中會創立以後,孫中山即長期堅持推翻滿清之武裝鬥爭。自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至1911年(宣統三年)辛亥革命前,孫中山廣泛聯合華僑、會黨和新軍,籌劃、發動與領導了不下十次之反清武裝起義:1895年廣州起義;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廣東惠州起義;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江西和湖南一帶的萍鄉、瀏陽、醴陵起義;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的潮州黃崗起義,惠州七女湖起義,廣西的欽州、廉州、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欽州馬篤山起義﹐雲南河口起義;而最著名的乃是1911年4月廣州黃花崗起義,是為辛亥革命之先聲。

孫中山先生領導之革命運動,與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運動,康有為、梁啟超之戊戌變法,均為近代重要之政治運動,然其理想目標、政治主張、改革方法乃至運動結果均不盡相同,茲分析比較說明如下。
     (一)太平天國與孫中山革命活動之比較:
      1.革命目標:洪秀全、孫中山各自領導之起義,有相同的目標,即均欲推翻滿清政府,恢復漢人的政權。但革命勝利後建立何種國家與社會,二者之主張卻不大相同。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雖提出要建立「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煖」之平等社會,但從其實踐看來,仍末擺脫歷代農民戰爭之巢臼,無非以新的君主專制王朝代替舊王朝而已,其絕對平均主義流於空想,《資政新篇》提出的學習西方的主張在當時也只是一紙空文;孫中山的革命運動,則堅決主張結束數千年來之君主專制制度,創立民主共和國,其「三民主義」體現了建立近代歐美式的社會之理想,有其現實之可能性。
      2.成敗因素:(1)清廷腐朽程度:太平天國起義時,滿清統治雖已衰朽,然百足之蟲雖死不僵,曾國藩、李鴻章尚能組織湘、淮二軍,挽救清廷之危亡;及至清朝末年,內憂外患交織,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先後失敗,清廷對外投降於列強, 已病入膏肓,故孫中山先生倡導之革命能收登高一呼、萬眾響應之效果。(2)革命方式新舊:近代以來世界潮流日新月異,歐美政治革命之思想大盛。但太平天國仍沿襲中國舊式農民戰爭之方式,重複流寇式地攻城陷地、裂土稱王等弊病;而孫中山則組織武裝起義,故其影響迅即達於全國,一地首義、各地莫不聞風而起。(3)政治綱領優劣:在十九世紀中期之中國,太平天國仍以絕對平均主義為號召.而行改朝換代、維持君主專制之實,不易久獲民眾之普遍信賴;孫中山先生的革命運動不僅要推翻滿清政府,而且堅持埋葬君主專制、建立共和與民主,並有一套完整的比較切實的綱領,故深得民眾之擁護。(4)領袖品質高低 :洪秀全等農民領袖初亦欲推翻暴政,一旦得勢,其改朝換代、爭權奪利等意識即表現得淋漓盡致,遂有天國內訌之悲劇產生;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志士則富有忘我犧牲、救國救民之精神,在多次失敗後仍能百折不撓、前赴後繼地堅持鬥爭,終於獲致辛亥革命之成功。
     (二)康、梁維新運動與孫中山革命之比較:
     1.政治主張: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運動與孫中山領導之革命運動均以振興國家為宗旨。然其政治主張卻迥然不同。前者主張在維持清室統治的前提下,實行君主立憲,並進而改革政制、振興實業,以達國家富強;後者既欲推翻滿清政府,也要一舉結束君主統治,創立民主共和國,並進而解決平均地權等民生的問題。故後來康有為等遂以保皇派面目出現,成為推翻滿清革命之反對力量。
     2.改革方式:維新運動只想依靠光緒帝之支持,實行自上而下的有限改良,方式主要是上書請願、創學會、辦報紙,充其量只是發動一次由皇帝頒行的變法;孫中山領導之革命運動則不僅創立政黨、出版刊物,而且屢屢組織領導自下而上之反清武裝起義。
     3.運動結果:維新運動之最高點是持續百日的變法,儘管不脫合法的範疇,仍因頑固派的扼殺而全盤失敗;孫中山的革命運動雖多取非法鬥爭之方式,屢受清廷的鎮壓,但結果引發了武昌起義,並迅即席捲全國,終於獲得推翻滿清、建立民國之勝利。

 

                                    近代政治運動比較表

比較        太平天國              洋務運動             戊戌變法           辛亥革命

時間    1851-1864年      1862-1894年          1898年            1911年
首領         洪秀全           曾國藩、李鴻章     康有為、梁啟超         孫中山
組織        拜上帝會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強學會、保國會   中國同盟會
性質        民眾起事              改良新政             變法維新          政治革命
目標        改朝換代           使清帝國富強        實行君主立憲      建立民主共和國
綱領   《天朝田畝制度》       中學為體,    《應詔統籌全局折》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西學為用                                    建立民國﹐平均地權
方式         農民戰爭         創辦企業、學堂     自上而下的改革     武裝起義
結果       被清廷鎮壓       被清廷守舊派破壞  被清廷頑固派扼殺  推翻清朝﹐埋葬帝制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中國歷代之興治亂衰亂亡》第廿四章_近代之憂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