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40年後,列強交侵,清廷對外屈膝投降、出賣主權,對內鎮壓民變、拒不改革。因此,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國計民生困頓不堪。戊戌變法的失敗和八國聯軍之役,使國人深感清室統治已腐朽透頂、病入膏肓,非推翻滿清政府,無以救國圖存。
《辛丑條約》簽訂後,愛國士子四處奔走,大聲疾呼反清救國。鼓吹革命的書刊猶如雨後春筍,廣泛流行。除同盟會的《民報》外,《國民報》、《浙江潮》、《江蘇》、《大陸報》、《女子世界》、《蘇報》等等,均係當時有名之報刊。革命家章炳麟所寫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1885一1905)的《革命軍》﹐與陳天華的《猛回頭》、《警世鐘》,均係風行一時、震人耳目的反清檄文,使革命思想深入人心。同時,革命志士紛紛在國內外成立各種反清之革命團體,從事發動民眾、組織起義的實際工作。如孫中山於1894年所創的興中會,1905年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在孫中山倡導下合組的中國同盟會。孫中山在創立革命團體的同時,十分注意聯絡會黨、發動新軍,籌劃反清之武裝鬥爭。從1895年至1911年4月,孫中山曾在廣東、江西、湖南、廣西、雲南等省,組織、領導了十次武裝起義。1907年、1908年,光復會成員陶成章(1878一1912)、徐錫麟、秋瑾、熊成基(1887一1910)等也在浙江、安徽組織過武裝起義。1911年4月,同盟會黃興所指揮的廣州黃花崗起義,更是震驚全國,七十二烈士以殷紅的鮮血,澆灌了革命之花朵。
面對革命的危機,清廷也不得不採取一些應變之措施。如宣佈自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起實行「新政」,設立學校、派留學生、招練新軍、設立商部等。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又下詔「預備立憲」,以抵制蓬勃之革命運動。但所謂「立憲」實乃掩人耳目之騙局,只能使清廷苟延殘喘於一時。1908(光緒三十四年)11月,光緒帝、西太后在兩日之內先後死去,由溥儀(1906一1967)繼位,改元宣統(1909-1911)。1911年(宣統三年),清廷成立「責任內閣」,其大臣多係皇室貴族,被稱為「皇族內閣」。假立憲的醜局不僅遭到革命派的堅決反對,也引起軍閥、官僚中「立憲派」之不滿,造成清室完全孤立、一推即倒之勢。
1911年初,清廷向列強借了巨額款項。5月,在郵傳部大臣盛宣懷的策劃下,清廷宣佈「鐵路國有」,強行收回川、粵、鄂、湘四省集資自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把全長一干八百公里的鐵路修築權在借款的名義下出賣給列強。於是,震動全國的保路鬥爭隨即掀起,諸省民眾成立了保路同志會﹐組織保路同志軍,罷市罷課、抗糧抗捐的鬥爭連綿不絕。9月,四川總督趙爾豐
(?一1911)竟血腥屠殺保路群眾,造成成都慘案。四川等地反清起義隨之爆發,全國處於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保路風潮乃成為辛亥革命之前導。
辛亥革命爆發於湖北。革命前數年,與同盟會有聯繫的湖北兩個革命團體即文學社和共進會,曾深入新軍進行發動。參加這兩個組織或受其影響的湖北新軍士兵約有五千餘人,佔全省新軍人數三分之一。隨著全國保路鬥爭之蓬勃發展,湖北革命黨人決定發動起義。1911午(宣統三年)9月,文學社的蔣翊武(1885一1913)、劉復基和共進會的孫武、蔡濟民等組成聯合指揮機構,定於10月11日起事。10月9日因事機洩露,起義指揮機構被破壞,主要領導人或被捕殺,或逃出武昌,然革命黨人仍決心起義。
1911午10月10日夜,武昌新軍工程第八營士兵首先起義,打響了革命的第一槍。經過一夜戰鬥,革命軍佔領武昌城,湖廣總督瑞澂(?一1912)狼狽逃竄。起義軍於11日攻佔漢陽,12日攻佔漢口。至是革命旗幟插遍武漢三縝。由於武昌起義發生在夏曆的辛亥年,故歷史上稱為「辛亥革命」。
武昌首義後,亟需有指揮革命的領導機關。時同盟會的孫中山、黃興尚在國外,原起義指揮部之領導人或死或逃,於是立憲派遂推原清軍協統黎元洪(1864-1928)為中華民國軍政府都督兼總司令,原湖北諮議局議長、立憲派首領湯化龍(1874一1918)任軍政府政務部長。不久,各省紛紛脫離清廷而獨立,滿清統治遂迅即土崩瓦解。
辛亥革命的成功,導致了中華民國的成立和清帝之退位,於是統治中國達二百六十八年的滿清王朝遂告壽終正寢,而中國歷史上長達數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亦永遠被埋葬。此乃辛亥革命的主要功績,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過去有人片面地否定辛亥革命,如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說:「國民革命需要有一個大的農村變動。辛亥革命沒有這個變動,所以失敗了」。這種評價是不公正的,因為任何一次革命都只能完成歷史賦予的一部分任務,尤其是消滅中國數千年來的專制主義制度更是如此,非有許多次革命不能完成。辛亥革命能一舉結束君主制,已屬難能可貴的偉大業績,它不僅沒有失敗,而且取得頗大的成功。辛亥革命後成立的中華民國固然沒有根本改變中國農村的落後面貌,但是毛澤東在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後又如何呢?人們如果仍然記得1958年後神州大地饑民遍野的慘象,以及留意今日中國廣大農村居民的貧困﹑愚昧及貧富懸殊,自然更能體會到革命任務之艱巨﹐並且不會對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有甚麼苛求了。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中國歷代之興治亂衰亂亡》第廿四章_近代之憂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