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漢時代,中國千方百計地要通西域,向西方開拓。與此同時,歐洲尤其是希臘、羅馬人也在記載、積累關於中國的 知識,力圖向東方挺進。

繼公元前五世紀左右的克泰夏斯之後,希臘地理學家斯特拉波(Strabo,約前54一約公元24)在《地理書》(Geographica)等著作中,也以賽里斯(Seres,即絲國人)來稱中國及中國人,並提及有一座大山一直延至亞洲的最東端,山北住著絲國人,南面是印度人。羅馬史學家弗羅魯斯(Florus)在公元一世紀所寫的歷史書中,於頌揚奧古斯都皇帝(Augustus,前27一公元14)時,提到賽里斯人和印度人遣使來朝奉獻珍珠、寶石和象,他們在途中走了四年之久。羅馬地理學家梅拉(Pomponius Mela)在公元50年左右的《地球之位置》(De Situ Orbis)
載曰:「在亞洲極東有印度人、賽里斯人和斯基泰人(Scythians),印度人居於南端,斯基泰人居於北端,而賽里斯人則處於中部」。另羅馬學者普林尼(Caius Pliny the Elder,23一79)著有《博物志》(The Natural History),提及絲國以產絲而馳名宇內,用絲織成的錦繡文綺運抵羅馬使貴婦人衣著光彩奪目,「吾國之金錢每年至少有一億羅馬幣 (sesterces)流入印度、賽里斯和(阿拉伯)半島」。

自公元一世紀後,歐洲人除繼續用賽里斯稱呼中國外,又把中國叫做 「秦國」。例如公元一世紀末,一個居於埃反的希臘人寫了《愛利脫利亞海周航記》,敘述大約公元80至89年間周航於紅海、波斯灣及印度洋之情形。該書說過了克利斯(Chryse)地方後,「大海止於秦國(Thin),在大陸內地有大城名秦尼(Thinae)。該城出絲、絲線及絲織品,由陸路經大夏(Bactria)而抵巴利加薩(Barygaza),又由恆河水道而到李密利斯(Limyrice)。唯秦國不易到達,故往來者鮮」。另一個埃及的希臘人托勒密在其《地理書》中,也載及賽里斯國與奏尼國(Sinae),如云 「秦尼國北界賽里斯國之東,其東與南為無名地,其西界印度恆河邊地,一直至大海灣,……」。他所說的賽里斯國應指中國之西北境,而秦尼國則指內地。

要之,漢代時歐洲人對中國的瞭解,猶如漢人對大秦等之稱述一樣,一麟半爪,似是而非。然這僅僅是開始,重要的是在東西兩大帝國之間,絲綢之路業已鋪起,通道已經打開。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
第二編  兩漢西域、南海交通孔道之開闢_第三章  兩漢同南亞、西亞及歐、非國家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