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Southeast Asia)一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方普遍使用的,包括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和馬來群島各國。中國古代把這一帶叫做南海或海南諸國,元代起出現東、西洋之稱,明代起出現南洋之稱,以後即長期採用南洋一詞。

兩漢時期,中國同今中南半島的一些國家首先是越南,有了進一步之關係。秦朝原已在今兩廣和越南北、中部設南海、桂林、象郡。秦末漢初,天下大亂,閩越、南越等又乘時而起,時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南海尉趙佗(?一前137)自立為南越武王,並獲漢高祖之封,旋又自號南武帝。趙佗不僅據有兩廣之地,且派兵經略駱越,在今越南境內置交趾、九真二郡。至元鼎五年(前112年)秋,漢武帝乃遣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僕等分兵數路攻打南越。「南粵已平,遂以其地為儋耳、珠崖、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九郡」(《漢書》卷九五《南粵傳》)。

西漢所置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均在今越南境內。交趾郡轄境約當今越南北部,初治羸膢(阜婁拼)(今河內Hanoi西北),後徙龍編(在河內之東北面)。九真郡在越南中部,胥浦(今清化Thanh Hoa西北)。日南郡在越南中南部,冶西捲(今廣治西北),而最南一縣象林的南界大約止於華列拉角(Cap Varella)。東漢之初,交趾女子徵側(Trung Tac)、徵貳(Trung Nhi)於建武十六年(40年)起兵叛漢,攻下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四郡六十五城鎮,徵側乃自立為王。次年,光武帝拜馬援(前14一公元49)為伏波將軍,前往討伐之。援於十八年(42年)抵交趾,大破二徵之軍,亂平,翌年正月斬徵側姐妹,傳首洛陽,以功被封為新息侯。相傳 「建武十九年,馬援樹兩銅柱於象林南界」,以表漢界。

越南北、中部雖自秦、西漢即入中國版圖,但大規模接受華夏之文化應始於東漢。有關西漢時與交阯等郡往來之記載既少且又簡單,諸如元康四年(前102年)「九真獻奇獸」、元始元年(公元1年)「越裳氏重譯獻白一、黑二」之類。光武帝重建漢家天下後,交趾牧鄧讓即率交趾太守錫光等七郡太守於建武五年(29年)遣使奉貢,錫光在交趾曾「教導民夷,漸以禮義」,而九真太守任延也授民以稼穡婚娶。及至馬援重定交趾三郡後,漢室對其地之治理和來往益形密切,據《後漢書》所載,當時九真、日南徼外蠻夷內屬或奉貢之事件不下十數起。

漢代之經略交趾、九真、日南等郡,對加強中外交通亦有重大之作用。如前所述,西漢時由南海航行至東南亞、南亞之通道,即由日南障塞出發。天竺、大秦等使者則頻從日南徼外來獻。此外,東南亞的其他一些國家也多從日南徼外來華。如《後漢書》卷一一六《南蠻西南夷列傳》載,「肅宗元和元年(84年),日南徼外蠻夷究不事人邑豪獻生犀、白」,或謂古音「究」讀若「甘」,究不事即Kambuja之對音,指今之柬埔寨。另同書卷六順帝紀載,「(永建六年)十二月,日南徼外葉調國、國貢獻」;卷八六云「順帝永建六年(131年),日南繳徼外葉調王便遣使頁獻,帝賜調、便金印紫綬」。關於此事,東漢官撰之《東觀記》更為詳細:「葉調國王遣使師會詣闕貢獻,以師會為漢歸義葉調邑君,賜其君紫綬,及國王雍由(調)亦賜金印紫綬」。葉調之今地,學者們多主張為印度尼西亞之爪哇(Java)一地,葉調或即其古名Yavadvipa之省譯,若然,則為南洋島國中最早與華通使者。

究不事、葉調等當為東南亞之國家或地區,如果它們今地之考訂尚不能稱為定論,那麼(Shan)國之在今緬甸之東北境則可無疑。國同東漢之通交共有三次,「永元六年(94年),郡徼外敦忍乙王慕延慕義,遣使譯獻犀牛、大象。九年(97年),徼外蠻及國王雍由調遣重譯奉國珍寶,和帝賜金印紫綬,……。永寧元年(120年),國王雍由調復遣使者詣闕朝賀,獻樂及幻人,能變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馬頭,又善跳丸,數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國西南通大秦。明年元會,安帝作樂於庭,封雍由調為漢大都尉,賜印綬、金銀、綵繒各有差也」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還有就是順帝永建六年與葉調國同來的那一次。至於敦忍乙,一般也認為在緬甸,但有的考為緬甸南部得楞人(Talaings)之對音,有的認為係「都盧」(Dhara)的異譯,當在北部的太公城 (Tagaung)。無論如何,這些記載都是中緬兩國最早交通的珍貴實錄。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
第二編  兩漢西域、南海交通孔道之開闢_第四章  兩漢時期之海上對外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