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交通之發達

三國時期之對外關係,還有一點特別值得注意的,即海路交通之蓬勃開展。當時除了蜀國僻處西陲之外,魏、吳兩國均東臨大海,魏國不僅交通西域,而且對海外關係也頗為重視。東漢末,公孫度、公孫康割據遼東一帶,曾「東伐高句驪,西擊烏丸,威行海外」,康於建安間(196一219年)分樂浪郡之南部而置帶方郡,轄境約當朝鮮黃海北道、黃海南道,治所在帶方(沙里院Sariwon南面)。魏國統一公孫氏政權時,「又潛軍浮海收樂浪、帶方之郡,而海表謐然,東夷屈服」,故魏同日本等國之間的交通也頗為頻繁。據《三國志》卷三○《魏書.東夷傳》載,明帝景初三年(239年)六月,倭國女王卑彌呼(或謂即日本史上之神功皇后,一說係倭姬命)曾遣使至帶方郡,郡守劉夏把倭使送到洛陽,是年十二月魏帝詔封女王為「親魏倭王」,賜金印紫綬及錦絹、珠寶等物。次年(齊王正始元年,240年),魏使乃奉詔書、印綬詣倭國回訪。正始四年、六年、八年,魏與倭國均有往來之記錄。《三國志》之《魏書》多據《魏略》寫成,故上述中、日之往來交通係當時人的實錄,價值頗高,至其所載日本列島數十國之詳情,更不可多得,彌足珍貴。

不過當時與航海關係最密、發展海外交通最力者,當推吳國。孫權為與地處中原的曹魏勢力相抗衡,銳意經營海外之事業,黃武五年(226年)他親自接見了來自交趾的大秦商人秦論,同年吳將呂岱平定交州後,又遣從事到中南半島的一些地方「南宣國化」.使扶南、林邑諸國紛紛入貢。黃龍二年(230年),「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世相承有數萬家,其上人民時有至會稽貨布。會稽東冶縣人海行亦有遭風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數千人還」(《三國志.吳書.孫權傳》)。東冶縣即今福建福州,夷洲之今地一般多據吳沈瑩《臨海水土志》所載「夷洲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里,土地無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考為今臺灣島,至於亶洲則有日本、朝鮮、琉球、澎湖等說法。嘉禾間(232一237年),孫權數度遣大型艦隊遠涉黃海、渤海,聯絡割據遼東的公孫淵,以相約擊魏。東吳之使者也曾由海路訪問立國於鴨綠江流域的高句麗。赤烏五年(242年),孫權又派聶友、陸凱率三萬人的龐大艦隊,直下南海,抵達朱崖、儋耳(均在今海南島)。

魏、吳兩國特別是東吳的航海事業說明三國是中國海上對外交通的一個重要時期,當時循海路而交往的國家,北起日本、朝鮮,南抵海南諸國,乃至印度洋一帶。繼西漢遠洋交通航路開闢之後,三國時期將海外交通事業推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其意義至為深遠。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
第三編  三國兩晉南北朝之海陸對外交通_第一章  三國時期之海外交通_
第一節  三國時對外交通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