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南北朝的三百餘年間,乃中國歷史上最混亂擾攘的時期之一。西晉(公元266一316午)雖滅亡了三國而統一全國,然為時不久,中國又重新陷於分裂,出現東晉(公元317一420年)和五胡十六國(公元304一439年)南北割據的局面。接著又是南北朝的長期對峙,南朝有宋(公元420一479年)、齊(公元479一502年)、梁(公元502一557年)、陳(公元557一589年),北朝則包括北魏(公元386一534年)、東魏(公元534一550年)、西魏(公元535一557年)、北齊(公元550一577年)和北周(公元557一581年)。
不過這一時期政治雖然混亂,中國之對外交通並未完全停滯,海路交通甚至還有逐漸加強之趨勢。兩晉南北朝時期,海上對外交通之所以得以繼續發展,其原因大致可由下列幾方面觀之。首先,魏晉以來西域天山以北的遊牧地區屢受鮮卑、柔然、高車、嚈噠、突厥等族所控制,天山以南的小國亦常受北方強族之侵犯,使通西域的道路經常阻塞,加上中國北方中原地區為匈奴、鮮卑、羯、氐、羌等五胡諸國所割據,故西域交通一時大衰。三國時,西域各國已「不能盡至」,西晉後西域關係一度斷絕,北魏時復通,但「東、西魏時,中國方擾,及於齊、周,不聞有事西域」(《北史.西域傳序》)。在此種狀況下,發展海路交通並以海道同西方往來勢在必行。其次,自永嘉之亂後,晉室衣冠南渡,中國之政治、經濟、文化重心逐漸南移。東晉及其後的宋、齊、梁、陳均偏安江南,它們不僅均定都於建康(即原來吳都建業),而且繼承了原來東吳的航海和對外交通事業。為了加強自己的經濟地位,以與北方強敵相抗衡,東晉及南朝必然要極力爭取同盟力量,大力發展和海外諸國的經濟貿易關係。再加上這一時期佛教至為盛行,中西僧人往來密切,鑑於西域道途時斷時通,許多高僧乃改由海路往返於中國和印度之間,這也促進了海路交通之發展。
《宋書.夷蠻傳》、《南齊書.蠻夷傳》提到當時中國與海外諸國 「舟舶繼路,商使交屬」 ,「商舶遠屆,委輸南州」,看來南朝時海外貿易之盛實已凌駕兩漢之上。梁元帝蕭繹(508一554)所繪之《職貢圖》尤可體現此時對外交通之繁茂。南京博物院藏有《職貢圖》之殘本,舊多傳為唐閻立德之《王會圖》或閻立本之《職貢圖》,然據史籍考之,實為蕭繹原作而由後人所傳摹。新舊唐書之經籍、藝文志均載有 「梁元帝《職貢圖》一卷」,《藝文類聚》輯有該書序、贊,《玉海》也有該書之簡介。此書當係蕭繹為湘東王任荊州刺史時所作,約繪於大同六年(540年)。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說「梁元帝畫外國酋渠、諸蕃土俗本末,仍各圖其來貢者之狀」。據梁元帝《金樓子》自序云原纂百國一卷,也有的說是三十餘國,不過到宋時大概只存有二十多國。
據諸書所載加以綜合,梁元帝《職貢圖》所繪來貢之外國、蠻夷使者至少有下列三十一國:(魏)虜國,芮芮,河南,中天竺,師子,北天竺,渴盤陀,武興蕃,滑國,波斯,百濟,龜茲,倭國,高句麗,于闐,新羅,林邑,婆利,宕昌,狼牙修,鄧至,周古柯,呵跋檀,胡密丹,白題,末國,高昌,天門蠻,臨江蠻,建平,蜑。唯目前殘存之摹本大概只能見到十二國之貢使:滑國使,波斯國使,百濟國使,龜茲國使,倭國使,狼牙修國使,鄧至國使,周古柯國使,呵跋檀國使,胡蜜丹國使,白題國使,末國使。這些作品真實地記錄了公元五六世紀不同國度使者之外貌、服飾,也是當時中國同各國交通往來的歷史見證。
茲將兩晉南北朝時期與中國有交通關係的海外諸國略敘於下﹕
東海諸國
1.高句麗:該國在公元209年將都城由國內城遷於丸都城(今吉林集安)後,便逐漸南侵,於公元313年佔領樂浪郡地,公元396年又佔有帶方郡地,遂成朝鮮半島北部之重要國家。至公元427年,高句麗乃遷都於今平壤。晉安帝義熙九年(413年),其王高璉曾遣使入貢,被封高句麗王樂浪公。南北朝時期.該國同時與北朝、南朝保持邦交,魏太武帝(423一452)封其王為高句麗王遼東郡公,宋、南齊、梁等則先後封其王為鎮東、車騎、撫東大將軍。
2.百濟:原為馬韓之一部,後漸強大,征服原馬韓各部,成為朝鮮半島西南部的強國。東晉義熙十二年(416年),曾封其王為鎮東將軍、百濟王。南朝時,百濟累遣使獻方物,梁朝曾遣博士、工匠、畫師至其國,攜去經書、曆法和各種手工藝品。
3.新羅:本辰韓十二國中之斯盧國,後漸征服鄰近各部,至四世紀中葉成了朝鮮半島東南部的強國。該國初未與中國互通使聘,梁普通二年(521年)其王始遣使隨百濟奉方物。
4.倭國:西晉建立後不久,倭國女王即於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十一月遣使重譯貢獻。自東晉歷宋、齊、梁等朝,中國同倭國(時已由大和朝廷統一)正式來往見於記載者不下十數次。宋文帝(424一453)曾封大和朝廷(在今奈良一帶)珍(即日本史之反正天皇,一說為仁德天皇)為安東將軍、倭國王,南齊、梁也以其王為安東大將軍、鎮東大將軍或征東將軍。
南海諸國
1.林邑:林邑自立國後即不斷向北進侵。東晉成帝至穆帝間(325一361),林邑國王范文、范佛屢屢率兵寇犯交州之南邊,晉師數討無功。升平三年十二月(360年),交州刺史溫放之率兵征林邑,曾進抵彭羅灣(當即越南順化 Hue東的球二Cau Hai灣)一帶。然此後林邑仍每歲入寇,並逐步佔據漢日南全郡之地,將北界推至橫山(Hoanh Son)。宋永初二年(421年),林邑國王范陽邁遣使入貢,武帝乃封其為「林邑王」。元嘉二十三年(446年),文帝忿其違傲,使交州刺史檀和之伐林邑,遣振武將軍宗慤受和之節度,府司馬蕭景憲為前鋒,大軍破區粟城(在原日南郡西卷縣治所,位越南廣治西北面),陽邁落荒而逃。兩晉南北朝時期,林邑雖叛服無常,然亦經常遣使入華。僅據正史本紀所載,這一時期其入貢前後近三十次:西晉二次,東晉五次,宋九次,南齊一次,梁十次,陳二次。
2.扶南:自三國以後,扶南同中國一直保持密切之關係,史書所載這一時期扶南來貢之事凡廿餘次:西晉四次,東晉一次,宋三次,齊二次.梁十次,陳三次。對扶南國內要事,中國載籍亦有記及,如《梁書.海南傳》提到大約公元四世紀末期,天竺婆羅門憍陳如(Kaundinya)入主扶南,這表明印度及其宗教對扶南頗具影響。天監二年(503年)七月,扶南遣使來貢,次年五月梁武帝封扶南王憍陳如闍耶跋摩(Kaundinya Jayavarman)為安南將軍扶南王。當時扶南僧人僧伽婆羅與曼陀羅曾在梁都建康譯經,在十三年中共翻經十部,梁朝還專門在臺城設了譯經道場一扶南館。
3.婆皇:自宋元嘉十九年(442年)至大明八年(464年),婆皇凡六次來貢。宋文帝曾於元嘉二十六年封其王舍利婆羅跋摩為婆皇國王。一般認為婆皇在馬來西亞的彭亨(Pahang)一帶。
4.婆達:其國亦於元嘉二十六年、二十八年兩次入貢,並受宋文帝之封賜。該國或為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北部的巴達人(Batak)所建,一說在中南半島。
5.婆利:史載婆利國於宋永徽元年(473年),梁天監十六年(517年)、普通三年(522年)先後三次來貢。故地或以為即印度尼西亞的巴厘(Bali)島,另尚有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島等說。
6.訶羅單:《宋元嘉起居注》云,「訶羅單國奉孔雀蓋一具」。《宋書》載元嘉七、十、十一、十四、廿九年,闍婆洲訶羅單國遣使獻方物。或謂訶羅單即 Nagarakertagama (《爪哇史頌》)中Karitan一名的譯音,在蘇門答臘島,一說在爪哇島或兼指此二島。另尚有馬來半島的吉蘭丹(Kelantan)等主張。
7.訶羅阤:《宋書》載其國於元嘉七年來獻。一般認為即訶羅單的同名異譯。
8.闍婆婆達:《宋書》卷九七載,「闍婆婆達國,元嘉十二年,國王師黎婆達阤阿羅跋摩遣使奉表」。一說與訶羅單所在的闍婆洲、後世的闍婆均為梵文名Yava或Yavadvipa之對音,在爪哇島或蘇門答臘島。也有的認為係闍婆洲婆達國之謂,或誤合闍婆、婆達為一國,故地又有中南半島、馬來半島 諸說。
9.蘇摩黎:《宋書》卷九七載,「元嘉十八年,蘇摩黎國王那羅跋摩遣使獻方物」。或謂在蘇門答臘島北岸的三馬朗加(Smarlangka)一帶。
l0.頓遜:此即 《南州異物志》之典遜,當在緬甸東南岸的丹那沙林(Tenasserim)。另尚有泰國的童頌(Tung Song)、馬來西亞的馬六甲(Malacca)、柔佛(Johore)及新加坡等說。《梁書.海南傳》有詳細記載:「(扶南國)其南界三千餘里有頓遜國,在海崎上,地方千里,城去海十里。有五王,並羈屬扶南」,雖未提及其與中國互派使者,然該國商人常與中國交州及天竺、安息諸國「往還交市」。
11.干陀利:又作斤陀利、乾陀利。該國在宋孝建二年(455年),梁天監元年(502年)、十七年,陳天嘉四年(563年),均來華朝貢。《梁書》云「干阤利國,在南海洲上,其俗與林邑、扶南略同」。故地或謂在蘇門答臘的巨港(Palembang)一帶,為該地梵文名Kandari之譯音。另尚有馬來半島的吉打(Kedah)或金丹(Kinta)等說。
12.狼牙修:該國於梁天監十四年(515年)、普通四年(523年)、中大通三年(531年),陳光大二年(568年),凡四次入貢中國。唯其故地之考訂則眾說紛紜,言人人殊。多數認為位馬來半島之北部.其中心在北大年(Patani)一帶,即《爪哇史頌》中的Lengkasuka。另外尚有宋卡(Songkhla)、吉打(Kedah)、丹那沙林(Tenasserim)乃至暹羅灣的Langkaciu島等等主張。
13.盤盤:又作槃槃。《南史》云槃槃國在宋元嘉、孝建、大明中並遣使貢獻,然具體年代不詳,唯《宋起居注》曰:「孝建二年七月二十日,槃槃國王遣長史竺伽藍婆奉獻金銀琉璃諸香藥等物 。梁以後盤盤國又屢遣使來華:梁中大通元年(529年)、四年、五年、八年,大同六年(540年),大寶二年(551年);陳太建二年(570年),至德二年(584年)。故地應在馬來半島之北部,或萬倫 (Ban Don)灣附近一帶。另有佛統(Nakhon Pathom)、攀武里(Pranburi )、克拉(Kra)地峽乃至洛坤(Nakhon Srithamarat)等說。
14.丹丹:該國於梁中大通三年(531年)、大同元年(535年),陳太建三年(571年)五和十月、十三年及至德三年(585年)多次遣使來華。其故地當在今馬來半島,一般認為位吉蘭丹(Kelantan)一帶。
15.頭和:陳至德元年(583年)遣使獻方物.該國應在今泰國湄南(Me Nam)河下游地區,為墮羅和鉢底(Davaravati)一名之省譯。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
第三編 三國兩晉南北朝之海陸對外交通_第二章 兩晉南北朝之中外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