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求法之高僧

      1.釋法顯(約337一約422):東晉隆安三年(399年)偕同學慧景、道整等從長安出發,西行求法,遍歷天竺各地,後從師子國附舶而回,撰《佛國記》。是為中國高僧到印度留學之先驅者,詳情參第三章。
      2.釋智嚴:西涼州人。初共法顯西行,為求行資而返高昌,復進抵罽賓。宋元嘉四年(427年),在建康同寶雲共譯《普曜》等經。晚年由海路重赴天竺,後步行至罽賓而逝。
      3.釋寶雲(376一449):傳亦涼州人。初隨法顯、智嚴等同赴天竺求法,不過僅至弗樓沙(Purusapura,今巴基斯坦白沙瓦Peshawar西北)而返。後在建康道場寺譯經。《高僧傳》云「其遊履外國,別有記傳」,然不見耳。
      4.釋智猛(?一453):雍州京兆(今陝西西安)人。於後秦弘始六年(404年)招結同志十五人發足長安,登蔥嶺,到罽賓,復行至天竺迦維羅衛,抵孔雀王朝舊都華氏城(Pataliputra,今比哈爾邦之巴特那Patna),宋元嘉元年(424年)和同伴一人離天竺返國,十四年(437年)入蜀,越二年造傳,記所遊歷。其傳《隋書》作智猛撰《遊行外國傳》一卷,《舊唐書》作《外國傳》。
      5.曇無竭:又稱法勇。幽州黃龍(今遼寧朝陽)人。慕法顯之躬踐佛國,「乃慨然有忘身之誓 ,遂以宋永初元年(420年)招集同志沙門僧猛、曇朗等二十五人遠適西方。彼等越蔥嶺.度雪山而入罽賓,復緣辛頭河西入月氏。後至中天竺、南天竺,乃隨舶泛海回廣州,所歷事跡,別有紀傳。《翻梵語》所載《外國傳》當法勇之作。
      6.康法朗:中山(今河北定縣一帶)人。因仰佛教勝蹟,誓往天竺迦夷(即伽耶Gaya),乃與同學四人發趾張掖。西過流沙。中途四人不復西行,朗隻身「更遊諸國,研尋經論」。後返中山,門徒數百。
      7.釋道普:高昌人。據載其曾經遊西域,遍歷諸國,善能梵書。《高僧傳》初集卷二在曇無讖傳末說他「遊履異域,別有大傳」,惜未曾傳世。
      8.釋法盛:《高僧傳》繼道普之後云「時高昌後有沙門法盛,亦經往外國,立傳凡有四卷」。按法盛之《歷國傳》,《通典》、《太平寰宇記》、《翻梵語》諸書皆有稱引。
      9.竺法維:《高僧傳》的曇無讖傳最末載「又有竺法維、釋僧表並經往佛國云」。法維之《佛國記》屢見《水經注》引錄,《通典》、《太平御覽》亦有載引。
    10.道榮:一作道藥。彼於北魏太武(424一451年)末由疏勒至僧伽施(Sankasya,在印度北方邦的法魯迦巴德Farrukhabad),歸作傳一卷,通稱《道榮傳》。原書已伕,《洛陽伽藍記》嘗引其文。
    11.宋雲:敦煌人。奉北魏胡太后所派與惠生同往西域求經,抵烏場(即烏萇)、乾陀羅(即乾阤)等國。撰有《魏國以西十一國事》,今伕,《洛陽伽藍記》卷五詳錄之,名《宋雲家記》。宋雲、惠生之行程大致如下:神龜元年(518年)十一月發自京師(即洛陽),從吐谷渾居地(今青海一帶)西行至鄯善,順西域南道經左末(即且末)至于闐。神龜二年七月入朱駒波(今新疆葉城南),八月入漢盤陀(又作渴盤阤,今新疆塔什庫爾干),遂登蔥嶺,於九月抵和國(阿富汗東北端的瓦漢Wakhan一帶),十月至嚈噠國(在阿富汗的法札巴德Faizabad),十一月初入波斯國(或即《魏書》之波知,在瓦漢西南之Zebak ,一說應為西亞波斯國之東境),十一月中旬折入賒彌國(在巴基斯坦北境奇特拉爾Chitral一帶),十二月初乃入烏場國(在今巴基斯坦北端斯瓦特Swat河流域)。宋雲、惠生於此遍尋如來教跡,捨資造浮圖並刻石隸書。正光元年(520年)四月中旬復入乾陀羅國,抵乾陀羅城(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Peshawar)。正光三年(522年)東歸,尋由本路返回洛陽。
    12.惠生:一作慧生。神龜元年(518年),奉北魏胡太后所遣與宋雲同往西域取經,巡遊烏場、乾陀羅等地,約於正光三年(522年)攜佛經一百七十部返回洛陽。據載其歸作《惠生行紀》,《洛陽伽藍記》曾引其殘文。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
第三編  三國兩晉南北朝之海陸對外交通_第二章  兩晉南北朝之中外交通_
第三節 中西僧人之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