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中國同南海諸國的關係還有一件大事,就是煬帝遣使訪問赤土,兩國互通使節。《隋書.南蠻傳》載,「赤土國,扶南之別種也。在南海中,水行百餘日而達所都。土色多赤,因以為號。東波羅剌國,西婆羅娑國,南訶羅旦國,北拒大海,地方數千里。其王姓瞿曇氏,名利富多塞,……居僧祇城」,「煬帝即位,募能通絕域者。大業三年(607年),屯田主事常駿、虞部主事上君政等請使赤上,……其年十月,駿等自南海郡乘舟,晝夜二旬。每值便風,至焦石山而過,東南泊陵伽鉢拔多洲,西與林邑相對,上有神祠焉。又南行至師子石,自是島嶼連接。又行二三日,西望見狼牙須國之山,於是南達雞籠島,至於赤土之界。其上遣婆羅門鳩摩羅以舶三十艘來迎,吹蠡擊鼓,以樂隋使,進金鏁以纜駿船,月餘至其都。遣其子那邪迦請與駿等禮見,……尋遣那邪迦隨駿貢方物,……浮海十餘日,至林邑東南,並山而行,其海水闊千餘步,色黃氣腥,舟行一日不絕,云是大魚糞也。循海北岸,達於交趾。駿以六年(610年)春與那邪迦於弘農謁帝,帝大悅,賜駿等物二百段,俱授秉義尉,那邪迦等官賞各有差」。
關於隋朝與赤土國之交往,《隋書.煬帝紀》別有記載,云 「(大業四年三月)壬戌,……赤土、迦羅舍國並遣使貢方物。……丙寅,遣屯田主事常駿使赤土,致羅剎」,「(大業五年二月)辛丑,赤土國遣使貢方物」,「(大業六年)六月辛卯,室韋、赤土並遣使貢方物」。看來隋朝與赤土之通使頗頻繁,據《隋書》赤土本傳所敘,似先有赤土國之使者來朝,然後煬帝方派常駿、王君政回訪。唯駿等出使之年月,傳與本紀不同,一為三年十月,一為四年三月,未知孰是。鄙意似以本紀較合情理,即赤土國使於大業四年來朝,接著是常駿等之出使,在駿抵達前後赤土國曾另派使者至中國。最後赤土王子又陪同常駿等來華,於大業六年六月到達隋都。
與赤土國通使之時間固值探討,而赤土國今地之考證尤其眾說紛紜。初中外註家多以赤土在今泰國的湄南河流域,後此說漸被否定,而代之以馬來半島說,不過具體地望亦大相逕庭,或主張在泰國宋卡Songkhla)、北大年(Patani)一帶,或主張在馬來西亞的吉打(Kedah)、吉蘭丹(Kelantan)或彭亨(Pahang)。此外尚有新加坡、蘇門答臘島巨港(Palembang)、加里曼丹島乃至斯里蘭卡等等異說。若綜合分析各種史文及諸家見解,可將常駿出使之路線表述如下:駿等自南海郡即今廣州發舶,至焦石山即今越南中部的峴港(Da Nang)角,泊於其東南的陵伽鉢拔多洲即占婆(Champa)島。復南行所至之師子石當指今越南南岸外的崑崙(Condore)島或其附近島嶼,然後向西航行抵馬來半島東岸。狼牙須應即狼牙修,在今北大年一帶。雞籠島或指大雷丹(Great Redang)島,一說指吉蘭丹或今泰國春蓬 ( Chumphon ) 海中之 Ko Rang Kai (意即雞籠島)。至於赤土國之故地,似置於吉打至吉蘭丹即跨有馬來半島中部之東西兩岸為宜,其都僧祇城則在吉打一帶。此外,赤土東之波羅剌或指今加里曼丹島即婆羅洲,其西之婆羅娑或指蘇門答臘島西北部之巴魯斯(Barus),其南之訶羅旦應即爪哇島或蘇門答臘島東南部一帶。
除了赤土之外,還有一些南海大國亦同隋朝交往,比較重要的是真臘。真臘係中國史籍對七至十七世紀中南半島高棉(Khmer)族所建王國的通稱,它原為扶南的北方屬國,位今柬埔寨北部和老撾南部一帶,六世紀崛起,七世紀中取代了扶南而成為中南半島南部的大國,其領土包括今柬埔寨、老撾及越南南部,最盛時西與緬甸接壤。對於真臘取代扶南之大略情況,中國載籍保留了可貴的記錄。《隋書.南蠻傳》載曰,「真臘國,在林邑西南,本扶南之屬國也。去日南郡舟行六十日,而南接車渠國(應在今中南半島南端一帶),西有朱江國(一說又作朱波,即驃國,在今緬甸;一說為頭和、墮羅鉢底之異稱,在泰國之湄南河下游)。其王姓剎利(Kstriya)氏,名質多斯那(Citrasna)。自其祖漸已強盛,至質多斯那遂兼扶南而有之。死,子伊奢那先(Isanavarman)代立,居伊奢那城(Isanapura,應在柬埔寨波蘿勉省的巴南 Ba Nam之附近)。……其國與參半(或在今老撾西北面,位湄公河上游至泰國清邁Chiang Mai一帶)、朱江二國和親,數與林邑、陀桓(應即今緬甸東南岸之土瓦Tavoy)二國戰爭」。
《隋書》煬帝紀及南蠻傳都提到真臘國於大業十二年(616年)遣使貢方物之事。另婆利國亦在同年來貢,於時南荒尚有丹丹、盤盤二國遣使貢方物。《舊唐書.經籍志》載有常駿等撰《赤土國記》二卷,另《真臘國事》一卷,惜均不存,但《隋書》、新舊《唐書》之南蠻傳大概已將其菁華採錄於內。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四編 隋唐時期中外交通之勃興_第一章 隋代之對外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