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唐代中外交通興盛之一斑

唐朝(公元618一907年)是繼漢朝之後古代中國又一更重要之盛世。自唐太宗(626一649)經高宗(649-683)、則天皇帝(690一705)而至玄宗(712一756),政冶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之治」的太平盛世。「中國既安,四夷自服」,盛唐時文治、武功並茂,全國有六都護(安西、單于、安東、安北、安南、北庭)、十節度(安西、河西、北庭、范陽、朔方、隴右、平盧、劍南、河東、嶺南)之設。由於四方經略,使盛唐版圖遠超秦漢,東包朝鮮,西逾蔥嶺,北越大漠,南達安南,其國威遠播,亞洲各國乃至歐洲、非洲,莫不知有唐。通過與四夷的頻繁接觸,唐代中外交通開闢了一個嶄新的時代,陸路交通繼續發展,而海路交通更日益顯示其重要性,中國同世界各國之政治、經濟、文化交流至為興盛。至於後來的五代(公元907年一960年)、十國(公元902年一979年)則無甚可觀,如《五代會要》僅載突厥、高麗、渤海、新羅、占城諸國,故亦附於隋唐時期略釵之。

第一節   唐帝之被尊為天可汗

唐初要發展陸路對外關係,首先須解除北方突厥之威脅,保障古代西域商道之敞通。貞觀三年(629年),太宗遣李靖(571一649)、李勣(594一669)等率重兵十餘萬,分道討伐東突厥,次年三月擒頡利可汗,磧南大定。於是 「(貞觀四年)四月戊戌,西北君長,請上號為天可汗」(《新唐書.太宗本紀》)。此事《唐會要》所載略詳:「貞觀四年三月,諸蕃詣闕.請太宗為天可汗,乃制下,今後璽書賜西域北荒之君長,皆稱皇帝天可汗」。

按可汗又作可寒、合罕,或簡稱汗,係古代柔然、突厥、回紇、蒙古等西北各族君主之尊號。公元402年,柔然首領社崙之為丘豆伐可汗,似為最早見於記載者。天可汗則猶言可汗之可汗,蓋言普天下之皇帝也。或謂天可汗一名本自七世紀突厥碑文之Tabghac,唯此名七世紀初葉東羅馬歷史學家西摩卡特(Theophylactus Simocatta)的史書作Taugas,中世紀阿拉伯人之書作Tamghaj(元人著作譯為桃花石),所指乃中國,其語源又有大魏、大漢、拓跋等說,現一般多認為是「唐家子」的對音。故也有的主張天可汗之義本於突厥可汗銜之tanritag(義為似天)或tanrida(義為由天)。

自唐太宗起以至玄宗,唐帝均被西北各族尊為天可汗,歷一百餘年而相沿不替。唐太宗在出兵擊破東突厥之後,即設置定襄、雲中兩都督府,於是在漠北即回紇以南突厥以北開闢了一條通唐驛道,即所謂 「參拜天可汗道」,沿途設置有六十八個驛站。回紇等鐵勒各部酋長聲稱「願子子孫孫世為天可汗效死」。到顯慶二年(657年)。高宗遣蘇定方(592一667)擊破西突厥,唐之國威益振,唐帝作為東方各民族之最高領袖,其作用與影響亦與日俱增。

所謂天可汗主要是一種尊號,似並無明確之制度。但因唐朝本身之強盛,故作為天可汗之唐帝自然擁有極大的聲威,如冊封西域、北荒之君長,調停或出兵排解各國之紛爭,等等。東突厥的闕特勤死後,唐朝派人吊祭並刻石紀功,現存《闕特勤碑》之漢文部分即以唐玄宗的名義撰寫。回紇毗伽可汗曾受唐冊命為保義可汗,今《九姓回紇毗伽可汗碑》猶存,用古回紇文、突厥文和漢文撰寫,內多處頌揚天可汗之功德。此外,貞觀時唐室之出兵龜茲、天竺,亦均顯示唐皇帝天可汗之威權。

總之,唐朝皇帝之被尊奉為天可汗,表明其享有國際盟主之殊榮,也保障了西、北各國之間局勢的緩和,它對於傳統絲綢之路的暢通,對促進中國同世界各國的交往均起了重大的作用。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四編  隋唐時期中外交通之勃興_第二章  唐代中外交通興盛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