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外交通興盛的一個表現或結果,自然是東西方文化之密切交流。可以說,唐代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空前集大成之時期。這種交流是相互交錯的,既自東向西,也自西向東,絕非單一方向之流動。

中國自古以來即以「絲綢」而聞名於世,它通過絲綢之路把絲綢及其他物品傳送到世界各國。隋唐時代,絲織品仍是中國獨佔鰲頭的出口商品,不僅繼續大量地供應外國之需求,而且織造法亦早已公開。《大唐西域記》卷十二記瞿薩旦邦國(即于闐),「昔者此國未知桑蠶」,後通過「求婚東國」,藉迎王妃而輸入蠶種。這說明中國絲織品及其製造法之西傳,上述《經行記》所載大食出現中國的織工亦是明證。同時,唐代也開創了瓷器大量出國之歷史,主銷日本、朝鮮、南海諸國及阿拉伯世界,使中外交流除以陸上絲綢之路而著稱外,海上則逐漸以陶瓷為特徵,形成陶瓷之路或絲瓷之路。九世紀的阿拉伯著作《中國印度見聞錄》(或譯《蘇萊曼遊記》)曾記載「中國有精美之陶器,陶碗晶瑩透明似玻璃杯一般,隔碗可以看到裡面的水」。在日本的奈良(Nara)﹑京都(Kyoto),加里曼丹北部的文萊(Brunei)和沙撈越(Sarawak),馬來半島的彭亨(Pahang),在印度河口的廢墟,伊拉克的薩馬拉(Samarra),埃及開羅(Cairo)的南郊,乃至東非一帶,考古文物之發掘均可證明唐代陶瓷外銷之歷史事實。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中國固有的偉大創造-造紙法自漢代發明以後,就逐漸向國外傳播。最初是傳到鄰近國家,如大約四世紀傳至朝鮮,七世紀初傳至日本,到了唐代又進一步傳至中亞、西亞各國。玄宗天寶十載(751年),唐軍與大食在怛邏斯交戰,阿拉伯人俘擄了一些唐朝士兵(包括各種上匠)並開始掌握了造紙術,在撒馬爾罕(Samarkand)首先創立了造紙場。到了大約793年、795年,巴格達(Baghdad)、大馬士革(Damascus)等地也先後出現了造紙場。總之,唐代絲綢、陶瓷、造紙以及茶葉、鐵器、金銀器等之大量外傳,使中華民族古代燦爛文化在世界上進一-步放射出奪目之光輝。

唐代,中國充分表現了一種國際主義之精神。一方面,盛唐以世界特等強國而名揚於世;另方面,它本著強者之信心而大力對外開放。舉凡世界各國之文化,它都敢於輸人,兼收並蓄,擇優而為我用。上述諸多宗教之傳入即一明證。隨著佛教等之廣泛深入傳播,西域各國尤其是印度對中國的建築、雕塑與繪畫等藝術產生了很大影響。著名的敦煌、雲崗、龍門等石窟開鑿於東晉南北朝時期,然隋唐兩代均續有修建。敦煌莫高窟(即千佛洞)是唐代壁畫的最大寶庫,現存四百七十六個洞窟之中,唐代所修建佔二百一十三個。洞窟內四周壁上佈滿了以佛教故事為題材的圖畫,畫面鉅大,色彩絢麗,構圖緊湊。敦煌石室發現的唐代變文卷子,即是由宣傳佛經演變而成的一種通俗文學。他如傳奇小說之以賈胡、崑崙奴等為題材,梵文對漢文音韻學(如四聲、切韻或反切法等)之影響,《婆羅門天文》、《婆羅門算經》、《婆羅門藥方》、《西域名醫所集要方》等之載錄,「雙陸」戲、波羅毬等之流行,無不可見西方文化之東漸。

在日常生活中,中西文化交流之最易為人們聞見的是外國樂舞的影響。隋開皇初年曾制定宮廷宴樂為七部樂。大業中增為九部樂,即:清樂(即清商),西涼,龜茲,天竺(一作扶南),康國,疏勒,安國,高麗,禮畢(即文康伎)。至唐貞觀中,增設燕樂,廢除禮畢,仍稱九部樂,旋又增高昌一部而為十部樂。這十部樂中,除了燕樂、清商,其餘都是外來的。另據《舊唐書》卷二十二禮樂志所載,唐代的外來樂共有十四國:高麗,百濟,鮮卑,吐谷渾,部落稽,扶南,天竺,南詔,驃國,高昌,龜茲,疏勒,康國,安國。當時隨著石國、康國等胡騰舞、胡旋舞和拓枝舞之傳入,中亞的音樂在長安曾大為流行。

至於外國物品之輸入,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方面。當時海陸兩路輸華之商品或貢品有象牙、犀角、駝鳥、鸚鵡、瑪瑙、璃、寶石、吉貝(木棉)、波棱菜、無花果、白茉莉,以及乳香、蘇方木、龍腦香、安息香、薔薇水、青木香、蘇合香、胡椒、白荳蔻等各種香藥。香藥之進口不自唐代始,《後漢書》已記及蘇合香之輸入,另《太清金液神丹經贊》廣載諸香產地,云 「木之沉浮,出於日南。都梁青靈,出於典遜。雞舌芬蘿,生於社薄。幽蘭茹來,出於無倫。青木天竺,鬱金罽賓。蘇合安息,薰陸大秦。咸自草木,各自所珍。或華或膠,或心或枝。唯夫甲香,螺蚌之倫,生於歌營、句稚之淵。萎蕤月支,硫黃都昆。白附師漢,光鼻加陳。蘭艾斯調,幽穆優。餘各妙氣,無及震檀也」。不過唐代時香藥才有大量入口。因此,在海路之中外交通方面,唐朝確為宋代馳名的香瓷之路奠下堅實之基礎。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四編  隋唐時期中外交通之勃興_第二章  唐代中外交通興盛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