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遵陸求法者
1.玄奘(600一664):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從長安西行,經今新疆及中亞等地前往印度,在摩揭陀國著名寺院那爛陀(Nalanda,在今印度巴臘貢Baragaon)從戒賢受學,又遊學印度各地,名噪一時。貞觀十九年(645年)回長安,著《大唐西域記》,又譯出經、論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創法相宗。其事蹟詳見下述。
2.玄照:太州仙掌人。以貞觀年中(627一649年)於大興善寺玄證師處初學梵語,於是杖錫西邁,赴天竺巡禮,在那爛陀寺留住三年,高宗麟德年中(664一665年)回國。其往返皆經吐蕃(今西藏),並蒙文成公主(?一680)資助。不久又受高宗派往天竺,在那爛陀與義淨會面,後卒於中印度奄摩羅跛國(即迦摩縷波)。
3.道希:齊州歷城人。亦由吐蕃而往天竺,至那爛陀寺。奄摩羅跛國王甚相敬待,後終於其國。
4.悟空:京兆雲陽人。天寶九載(750年),罽賓國首領來朝,請使巡按。次年(751年),玄宗敕中使張韜光等四十餘人西行。時空未出俗,隨使前往,歷疏勒、蔥嶺、五赤匿 (Sikni,今帕米爾的錫克南Shighnan)、護密(今阿富汗東北之瓦漢Wakhan)、藍婆(Lampaka,阿富汗之拉格曼Laghman)、烏仗那(Uddiyana,即烏萇)、信度(Sindhu﹐今巴基斯坦北部一帶),而於天寶十二載(753年)抵達健陀羅國,其王對唐使極垂禮結。使返,空因病留健陀羅,病中發願,痊當出家,遂於至德二年(757年)落髮。此後數年,悟空往來巡禮於健陀羅、迦濕彌羅(Kasmira,即今克什米爾)等地,兼學梵語。廣德二年(764年),乃南遊中天竺國,觀禮佛降生處、轉法輪處、長住說法處、涅槃處等等聖跡,「巡歷數年,遍瞻八塔」,次於那爛陀寺住經三載,又至烏仗邦國,如是往來巡禮聖跡。後取道覩貨羅(Tukhara,又譯吐火羅,在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疏勒、于闐回國,以貞元六年(790年)抵達京師。悟空至西國,凡所往來經四十年,返國時年已六十餘,所翻經三本共十一卷。其旅程即所謂《悟空行紀》,見圓照所撰《大唐貞元新譯十地等經紀》,另《宋高僧傳》有其傳略。
5.智宣:泉州人。「壯歲慕法,學義淨之為人也,輕生誓死,欲遊西域,禮佛八塔,並求此方末流經法」,遂以唐季結侶渡流沙而至西土,到處懷古尋師。及後梁開平元年(907年)五月中,方回東京(即開封)。宣壯歲而往,還已衰老矣。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四編 隋唐時期中外交通之勃興_ 第三章 唐朝與印度之往來_
第二節 唐代僧人翻經求法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