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遵海求法者

     1.常愍:并州人。由海道附舶南征,先往訶陵國,再往末羅瑜國(Malayu,在蘇門答臘島的占碑Jambi一帶),復從此欲詣中天竺,然因貨物過重,乘舶解纜未遠遂便沉沒,搭客爭上小船逃生,愍捨己為人,隨舶沉而沒,其弟子亦號咷悲泣,與之俱沒。

     2.明遠:益州青城人。慨聖教陵遲,遂乃振錫南游,屆於交趾,鼓舶鯨波,到訶陵國,次至師子洲。欲密取佛牙歸本國供養,不遂所懷,乃向南印度,不知所終。其弟子交州人窺沖隨同至師子洲,後向西印度,見玄照法師,復赴王舍城而卒。

     3.義朗:益州成都人。與同州僧智岸及弟義玄,同由鳥雷(在今廣東欽州東南面)附商舶,掛百丈,陵萬波,越舸扶南,綴纜郎迦戍(即狼牙修之異譯,在今馬來半島北大年Patani一帶),蒙郎迦戍國王待以上賓之禮,智岸遇疾於此而亡,義郎懷死別之恨,與弟附舶向師子洲,後不知所終。

     4.會寧:益州成都人。麟德年中(664一665年),與徒運期杖錫南海,泛舶至訶陵洲,停住三載,譯得《阿笈摩經》,令運期奉表賚經還至交府,馳驛京兆。運期復由京返交趾,重詣訶陵報德智賢與會寧相見。於是會寧方適西國,遂無蹤緒。運期在南海十有餘年,善崑崙音,頗知梵語,後便歸俗,住室利佛逝國。

     5.大乘燈:愛州(越南清化Thanh Hoa一帶)人,幼隨父母泛舶杜和羅底(Dvaravati,在泰國湄南河下游一帶),後隨唐使至中土。因思聖蹤,乃極南溟,至師子國,觀禮佛牙。復屆東天竺,往耽摩立底(Tamralipti,即多摩梨帝),淹停斯國十有二載。後與義淨詣中印度那爛陀寺,又遊俱尸國(Kusinagara,即拘夷那竭),卒於其地。

     6.道琳:荊州江陵人。慨大教東流,律典頗虧,遂欲尋流討源,遠遊西國。乃杖錫遐逝,鼓舶南溟。越銅柱而屆郎迦(即郎迦戍),歷訶陵而經裸國(即裸人國)。所在國王禮待極致殷厚。旋至東印度耽摩立底國,住經三年,學梵語。復至那爛陀寺,搜覽大乘經論,數年間對佛陀聖跡備極翹仰。又遊南天竺國搜訪玄謨,向西印度羅荼國(Lata,在今印度古吉拉特Gujarat邦)。在西天竺住經十二載,再轉北天之羯濕彌羅、烏長那、迦畢試。自爾之後,不委何詣。傳與智弘相隨,擬歸故國,為途賊所擁還,乃復向北天云云。

     7.智弘:洛陽人。即出使天竺長使王玄策之姪。為觀禮西天,與無行禪師同至合浦升舶,長泛滄溟,風便不通,漂居匕景(即比景),復向交州住經一年。旋又隨舶南游,到室利佛逝國。後來智弘到了中天竺、北天竺,聞與道琳為伴,不知何往。

     8.無行:荊州江陵人。與智弘為伴,東風泛舶,一月到室利佛逝,國王厚禮,特異常倫。後乘王舶,經十五日達末羅瑜洲,又十五日到羯荼國(在馬來半島的吉打Kedah一帶)。復轉舶西行經三十日抵那伽那(Nagapattana,即今印度東南岸之訥加帕塔姆Nagapatam),由此泛海到師子洲,觀禮佛牙,再東北泛舶一月抵東印度之訶利雞羅國(Harikela,或在印度奧里薩Orisa邦沿岸),復向那爛陀寺探求律典。後來擬取北天,歸乎故里,義淨從那爛陀相送,各懷生別之恨,俱希重會之心業也,茫茫流泗交袂矣。

     9.法振:荊州人。偕同州僧乘悟禪師、梁州乘如律師,整帆匕景之前,鼓浪訶陵之北,巡歷諸島,漸至羯荼。未幾法振遇疾而殞,餘二人遂附舶東歸,有望交趾,復至瞻波(即占婆之異譯,指林邑),乘悟又卒,獨乘如歸故里。

    10.大津:灃州人。因希禮聖跡,啟望王城,遂以永淳二年(683年)振錫南海,泛舶月餘,達尸利佛逝洲(即室利佛逝),停斯多載,解崑崙語,頗學梵書。義淨於此與其相見,遂遣歸唐,望請天恩於西方造寺。津師遂以天授二年(691年)五月十五日附舶而向長安矣,所攜有新譯雜論十卷及義淨所撰之《南海寄歸內法傳》四卷、《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兩卷。

    11.義淨(635一713):高宗咸亨二年(671年)由海道赴天竺求學。歸途中撰《南海寄歸內法傳》、《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後在東西二都主持譯事,共譯成經律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其事蹟詳見下述。

    12.貞固:鄭地滎川人。有志向師子、天竺頂禮佛牙,觀諸聖跡,於垂拱年間(685一688年)屆於番禺。時義淨於佛逝江口升舶附書,欲託人至廣州取墨紙,孰料因便風淨本人竟亦被帆舶載回,在永昌元年(689年)七月二十日抵廣州。淨因大批經律猶在佛逝,終須復往,乃募能助其收取、翻譯佛經者,貞固欣然從之,即以是年十一月一日望占波而陵帆,指佛逝以長驅。還有道宏以及貞固弟子孟懷業,亦畢志南海,共赴金洲(即梵文名Suvarna-dvipa之意譯,此指蘇門答臘島)後來貞固、道宏隨義淨回國,懷業戀居佛逝,不返番禺。

    13.慧日(680一748):東萊人。心羨義淨三藏,遂誓遊西域。始者泛舶渡海,東南海中諸國如崑崙、佛誓、師子洲等,經過略遍,乃達天竺。在印度禮謁聖跡,尋求梵本,訪善知識,一十二年。後振錫還鄉,獨影孤征,於雪嶺胡鄉又涉四載。慧日自北印度健馱羅遵陸啟程東歸,於開元七年(719年)方達長安。計行七十餘國,總一十八年。

    14.慧超:新羅僧人。幼年來華,不久航海至天竺,遍詣佛跡,遂取陸道於開元十五年(727年)還至中國。建中元年(780年)後卒。撰有《往五天竺國傳》三卷,詳見下述。

    15.鑑真(688一763):此為東渡日本之唐代高僧。附此略敘。天寶元年(742年),鑑真應日僧之請而東渡,幾經挫敗,到第六次航行方於天寶十二載(753年)抵日。旋於奈良東大寺佈教,並創建唐紹提寺,成為日本律宗之祖。其詳蹟具見本編第六章。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四編  隋唐時期中外交通之勃興_ 第三章  唐朝與印度之往來_
第二節   唐代僧人翻經求法概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