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朝鮮半島上的高麗、百濟、新羅王國均遣使來華。武德七年(624年),高祖封高麗國王高建武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麗王,百濟國王扶餘璋為帶方郡王、百濟王,新羅國王金真平為柱國、樂浪郡王﹑新羅王。但當時唐廷已有征伐高麗、收復遼東之議,裴矩、溫彥博(573一637)曾向高祖奏稱「遼東之地,用為箕子之國,漢家玄菟郡耳!魏、晉已前,近在提封之內,不可許以不臣」。貞觀十五年(641年),職方郎中陳大德奉命出使高麗,備覽其山川土俗,歸報朝廷謂高麗境內在在皆有華人,太宗歎曰「高麗本我漢四郡之地,國家不武致淪為異城」,已萌收復遼東故地之志。
貞觀十六年(642年),泉蓋蘇文弒高麗王建武,自為「莫離支」(相當於宰相),擅廢立,專權用事,又聯百濟以攻新羅。新羅王於次年遣使入唐乞援,太宗派專使諭高麗勿攻新羅,蓋蘇文竟不從。太宗乃決心征伐高麗。謂 「遼東故中國地,而莫離支賊殺其主,扶將自行經略之」,「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彊,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貞觀十九年(645年),太宗以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勁卒四萬、戰船五百艘自萊州(今山東掖縣)汎海趨平壤,以李勣(594一669)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步騎六萬趨遼東,太宗親御六軍以會之。四月,李勣軍首克蓋牟城(今撫順市),張亮軍旋亦拔卑沙城(今遼東半島金縣東)。李勣軍復進於遼東城(今遼陽市),以大型攻城衝車和飛三百觔石於一里外的拋車攻之,太宗親率甲騎萬餘與李勣會。不久連下遼東城、白崖城(在遼寧東京陵之東面),師次安市城(在遼寧海城南之營城子),久攻不下,後以遼東倉儲無幾,士卒寒凍,乃詔班師。貞觀二十一、二十二兩年,太宗又數度遣師由海、陸道征高麗,如二十二年薛萬徹曾渡海入鴨綠水,進破其泊汋城(在今丹東市東北),然均屬小接觸而無大功。本來唐朝仍準備再度大舉東征,會太宗崩而暫罷。
高宗即位之初,詔罷東征,高麗、百濟、新羅諸國也陸續遣使來華修好。永徽六年(655年),新羅王表稱百濟與高麗等侵其北界,已沒三十餘城,後又一再上書求救。高宗乃於顯慶五年(660年),命左衛大將軍蘇定方(592一667)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統兵自城山(今山東成山角)濟海伐百濟。百濟軍守熊津口(今朝鮮錦江Kun R.口)。定方縱擊,大敗之,乃合新羅軍攻下百濟都城泗沘(朝鮮之扶餘郡,在論山Ronsan以西),執其王、臣送於長安。旋析其地置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都督府,並留郎將劉仁願等守百濟城。定方班師後,百濟王族據周留城(在朝鮮全州Chonju以西)反,又迎立故王子於倭國。仁願等被困於熊津城(今朝鮮公州Kongju),堅守不屈,至龍朔三年(663年)遂與唐朝援軍及新羅軍合力攻周留,又大破前來援助百濟的倭國水軍,焚燬倭船四百餘艘。至此唐軍乃佔領百濟全境。
顯慶五年(660年)冬,蘇定方自百濟凱旋後,曾受命進討高麗。從龍朔元年(661年)八月至次年二月,蘇定方圍攻平壤數月不下,乃歸。至乾封元年(666年),蓋蘇文死,其子泉男生代為莫離支,後為弟男建等所逐,乃奔唐求援。高宗以男生為遼東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撫大使,封玄菟郡公,以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兼安撫大使,率大軍再征高麗。乾封二年 (667年)春,李勣軍攻克新城(今遼寧撫順城,在渾河北岸),連下一十六城。總章元年(668年),薛仁貴(614一683)又拔扶餘城(今吉林四平市一帶),其他數十城望風納款。是年九月,李勣軍破平壤城.虜高麗王高藏及泉男建等,旋獻俘於京師含元宮。詔於高麗地置都督府九、州四十二、縣一百,又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以統之,以薛仁貴為都護。
唐朝雖於高麗、百濟舊地設治,然統治並不鞏固。上元三年(676年)即移安東都護府於遼東故城(今遼寧遼陽市)。同時,新羅因屢助唐軍攻打百濟、高麗,其勢亦趨膨脹,漸有高麗、百濟之地,初唐室亦屢屢責之,甚至派兵征討,新羅雖遣使謝罪,然多取百濟之地,遂抵高麗南境。後來至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室乾脆明令 「浿江(今朝鮮大同Taedong江)已南宜令新羅安置」,實際上承認新羅之兼併。故自七世紀中葉以後,朝鮮半島即逐漸統一於新羅之下。浿江以北則為渤海國境。
新羅得以強盛,多藉唐力,其華化也最深。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新羅女王金真德遣弟金春秋、子文王來朝,「因請改章服,從中國制,內出珍服賜之」,春秋並請詣國學觀釋奠及講論.太宗因賜以所制《溫湯》及《晉祠碑》並新撰《晉書》。永徽初破百濟後,真德乃織錦作五言《太平頌》以獻,曰「大唐開洪業,巍巍皇猷昌。……五三成一德,昭我唐家光」。後來,新羅更進一步奉唐曆,請唐禮,仿唐實行科舉制,並表請令人就中國學問經教。開元二十五年(737年),玄宗派邢璹為使赴新羅並謂之曰:「新羅號為君子之國,頗知書記,有類中華。以卿學術,善與講論,故選使充此。到彼宜闡揚經典,使知大國儒教之盛」。開成五年(840年),新羅留學生等一次離唐回國者竟達一百零五人。當時新羅的樂、舞在唐都長安頗為流行,正所謂 「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新羅商人更活躍於中國沿海各地,遍設 「新羅館」﹑「新羅所」﹑「新羅坊」。有的新羅人入唐應科舉,及第後即仕於唐。如崔致遠十二歲入唐,十八歲中進士,其所撰 《桂苑筆耕集》二十卷即為《新唐書.藝文志》所錄,此誠中朝文化交流之一盛事。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四編 隋唐時期中外交通之勃興_ 第六章 唐朝與朝鮮、日本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