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乃中國造船、航海技術高度發達並遙遙領先於世界各國的一個時代。茲分下列數端,而略述之。
造船工業之發展
適應海外交通與貿易之需要,兩宋時期之造船工業較前代有了更大之發展。當時的重要造船地點有明州、溫州、台州、婺州(今浙江金華)、楚州、虔州(今江西贛州)、吉州(今江西吉安)、潭州(今湖南長沙)、鼎州(今湖南常德)、嘉州(今四川樂山)及鳳翔府的斜谷(今陝西眉縣西南)等處。北宋時每年由這些地方製造的漕運官船就有三千多隻,至其所打造的民間自用船隻自然更多。宋代裝有足踏槳輪的車船,最大者長三十大丈、闊四丈一尺、高七丈二尺五寸。另尚有海鶻船、魛魚船、海鰌船、多槳飛江船等各種戰船,與可載錢二十萬貫、載米一萬二千石的大型貨船。宋代南方不乏萬斛之舟,張師正《倦游錄》曾記北宋神宗命「明州造萬斛船兩隻」,古制一斛等於十斗,作為容量單位與「石」略同。宋張擇端所繪的《清明上河圖》,在汴河之畫面中共有客船、貨船、漕船、游船等二十餘艘,舉凡船舶之形體及桅、篷、舵、櫓、錨、帆、篙等,乃至船工之操作姿態,無不生動逼真地展露出來。南宋人所畫的《江帆山市圖》則繪出有很長艙房的船三艘。
宋代明州、泉州、廣州等地所造的航海大船,尤為著名。當時有「廣舶」、「泉舶」等稱。從廣州出發航行遠洋的中國船稱「廣舶」,可容數百人以至一千多人,所用之柁係用欽州特產烏婪木製成,長達五丈,雖遇惡風怒濤也不中斷,稱為凌波至寶。遠航巨舶之下側狹尖如刀,利於乘風破浪,其抵抗險濤駭浪之能力較外國船舶為強。從泉州出發遠航之中國船則稱「泉舶」,南宋曾在泉州城南門外設有規模巨大的造船廠,專製遠航的船舶,近年來已在其遺址發掘了粗長的桅桿、船索以及船板、船釘等物。1974年在泉州的後渚港出土了一艘宋末(一說為元代)之木船,殘長24.20公尺.寬9.15公尺、深1.92公尺,全船用十二道隔板分為十三艙,載重量約在二百噸以上,內存宋代銅錢及乳香、龍涎香、朱砂、檳榔等物,其香料木即達四千七百多斤。宋時航行於中國同南海諸蕃國之間的海船通稱「香舶」,泉州之古船,應即其中之一艘。
關於中國海船之製造與結構,宋徐兢之《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曾作了極為詳細之記載。該書卷三十四《客舟》提到宋代閩、浙沿海的民用海船之詳況:「舊例每因朝廷遣使,先期委福建、兩浙監司,顧募客舟,復令明州裝飾,略如神舟,具體而微。其長十餘丈,深三丈,闊二丈五尺,可載二千斛粟。其制皆以全木臣枋,攙疊而成,上平如衡,下側如刃,貴其可以破浪而行也。其中分為三處,前一倉不安艎板,唯於底安竈與水櫃,正當兩檣之間也。其下即兵甲宿棚。其次一倉,裝作四室。又其後一倉謂之礄(广喬)屋,高及丈餘,四壁施窗戶如房屋之制,上施欄楣,采繪華煥,而用帘幕增飾,使者官屬各以階序分居之。上有竹篷,平時積疊,遇雨則鋪蓋周密。然舟人極畏礄(广喬)高,以其拒風,不若仍舊為便也。船首兩頰柱,中有車輪,上綰藤索,其大如椽,長五百尺,下垂矴石,石兩旁夾以二木鉤,船未入洋,近山拋泊,則放矴著水底,如維纜之屬,舟乃不行。若風濤緊急,則加遊矴,其用如大矴,而在其兩旁,遇行則卷其輪而收之。後有正柁,大小二等,隨水淺深更易,當礄(广喬)之後,從上插下二棹,謂之三副柁,唯入洋則用之。又於舟腹兩旁,縛大竹為橐以拒浪,裝載之法,水不得過橐,以(權)輕重之度。水棚在竹橐之上。每舟十艣,開山入港,隨潮過門,皆鳴艣而行。篙師跳擲號叫,用力甚至,而舟行終不若駕風之快也。大檣高十丈,頭檣高八丈,風正則張布颿五十幅,稍偏則用利篷,左右翼張,以便風勢。大檣之顛,更加小颿十幅,謂之野狐颿,風息則用之。然風有八面,唯當頭不可行。其立竿以鳥羽候風所向,謂之五兩。大抵難得正風,故布帆之用,不若利篷翕張之能順人意也。海行不畏深,惟懼淺閣,以舟底不平,若潮落則傾覆不可救,故常以繩垂鉛錘以試之。每舟篙師水手可六十人,惟恃首領熟識海道.善料天時人事.而得眾情,故一有倉卒之虞,首尾相應如一人,則能濟矣。」
除了民用的客舟外,宋代出使海外之使臣則乘坐「神舟」。據《宋史.高麗傳》,元豐元年(1078年)遣安燾、陳睦使高麗,曾令明州造萬斛船(約五百噸)二艘,一曰凌虛致遠安濟,二曰靈飛順濟,均名為神舟。後來宣和間(1119一1125年)路允迪等出使高麗,徽宗又詔令有司更造二舟,一曰鼎新利涉懷遠康濟神舟,二曰循流安逸通濟神舟。據隨同出使的徐兢所記載, 「若夫神舟之長闊高大、什物器用人數,皆二倍於客舟也」 , 「巍如山嶽,浮動波上,錦帆鷁首,屈服蛟螭,所以暉赫皇華,震懾夷狄,超冠今古,足宜麗人迎詔之日,傾國聳觀,而歡呼嘉嘆也」。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五編 兩宋時期海外交通之發展_第一章 兩宋海上對外交通發展概況_
第三節 宋代造船航海技術之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