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兩宋同中南半島諸國之關係
交趾之獨立與宋代中越關係
交趾指今越南的北、中部,自秦、漢以降,中國均於其地設立郡縣,唐代並設安南都護府,是為中國之版圖。唐末,中國大亂,接著又是五代十國的混亂時期,遂予越人以獨立之機。先是後梁貞明中(915一920年),土豪曲承美專有其地,不久乃出現群雄割據之局面,有矯三制、阮太平、陳公覽、杜景公、阮游奕、阮郎公、阮令公、呂左公、阮右公、矯令公、范防遏、陳明公等所謂「十二使君」。北宋開寶元年(968年),丁部領(923一979)削平十二使君,稱大勝明皇帝,建「大瞿越」國,定都於華閭(在越南河南寧省之嘉遠Gia Vien),是為丁朝(968一980年)。後其子丁璉繼位,屢遣使入貢,北宋於開寶八年(975年)封其為交趾郡王。
丁部領建立大瞿越,係今越南獨立之始,中國載籍一般稱其為交趾國。但丁朝國祚至短,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其大將黎桓(941一1005)篡位自立,建黎朝(981一1009年),仍都於華閭。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大將李公蘊(974一1028)又代黎自立,建李朝(1010一1225年),旋遷都於原安南都護府治所大羅城(今河內),更名為升龍城,以華閭為長安。後其孫日尊(李聖宗)於至和元年(1054年)改「大瞿越」為「大越」。但中國載籍仍稱之為交趾國,及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後才正式稱其為安南國,或安南、交趾並用。寶慶元年(1125年),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日煚(1218一1277)代李自立,建陳朝(1225一1400),則已是宋末之事了。
交趾雖宣告獨立,然猶屬中國之外藩,與兩宋之關係頗為密切。《宋史》本紀、交趾傳載,自北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至南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年),交趾或安南遣使入貢不下六十次。從丁朝之丁璉開始,宋室多封其王為交趾郡王或南越王、南平王,南宋淳熙間又改封為安南國王,《宋史》孝宗本紀載,「(淳熙元年春正月丙午)以交趾入貢,詔賜國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為安南國王」,「(淳熙二年八月甲子,賜安南國王印」。
據《宋史.交趾傳》,宋室派遣使者至安南共約十次,其中較重要的有宋鎬、王世則之出使,因宋鎬返國曾記南行之情況,即《安南志略》所謂之《宋鎬行錄》,《宋史》錄有其大略,謂 「(淳化元年,990年夏)遣左正言直史館宋鎬、右正言直史館王世則又使焉。明年六月歸闕,上令條列山川形勢及黎桓事跡以聞。鎬等具奏曰:去歲秋末抵交州境,桓遣牙內都指揮使丁承正等以船九艘、卒三百人至太平軍(又作太平洲,今越南東北岸的太平Thai Binh河下游一帶)來迎,由海口入大海,冒涉風濤,頗歷危險。經半月至白藤(Bach Dang,此指白藤江口,即南潮Nam Trieu口)徑入海汊,乘潮而行。凡 宿泊之所皆有茅舍三間,營葺尚新,目為館驛。至長州(在今 越南紅河下游兩岸,治於南定Nan Dinn)漸近本國,……自是宵征抵海岸,至交州僅十五里,有茅亭五間,題曰茅徑驛,至城(應即黎朝首都華閭)一百里」。
總的來看,在兩宋三百餘年中,中國與安南之關係尚稱平和,其間自不免有邊界之糾紛,如《宋史》載至道元年(995年)、景祐三年(1036年)、嘉祐三年(1058年)與五年、元豐六年(1083年),均有交趾寇擾邊境之事。不過宋代對交趾的征戰只有兩次,一次對黎朝,一次對李朝。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秋,因黎桓擅權專制、篡位自立,宋太宗乃下詔討之,以蘭州團練使孫全興等為陸路兵馬部署自邕州入,以寧州刺史劉澄等為水路兵馬部署自廣州路入。「王師進討,破賊萬餘眾,斬首二千餘級。六年春,又破賊於白藤江口,斬首千餘級,獲戰艦二百艘,甲冑萬計」 (《宋史.交趾傳》) 。但後來宋師前鋒失利,匆匆班師。「七年春,桓懼朝廷終行討滅,復以丁璿為名,遣使貢方物,上表謝罪」,不久宋室亦封黎桓為交趾郡王,此事遂不了了之。
宋代中越之間的戰爭,規模較大的是神宗熙寧年間的征伐,此事《宋史.交趾傳》脫載,而神宗本紀也語焉不詳,唯《夢溪筆談》卷二十五、《桂海虞衡志.志蠻》等記之較詳。據《宋史》神宗紀,熙寧八年(1075年)十一月,交趾陷欽、廉州,九年正月復陷邕州,「二月戊子,宣徽南院使郭逵為安南道招討使」,發兵討之。《桂海虞衡志》載,「熙寧間,乾德初立,其大臣用事﹐嗾之叛。八年遂入寇,陷邕、欽、廉三州。朝廷命郭逵等討之。賊驅象拒戰,官軍以大刀斬象鼻,象奔卻,自蹂其徒,大兵乘之,賊潰,乘勝拔桄榔縣(在越南祿平Loc Binh之南)。……大軍次富良江(即今河內附近之紅河主流),去都護府四十里,殺偽太子,擒其大將。乾德大懼,奉表乞降。會北兵多病瘴,乃詔赦交趾,還其五州。朝廷以逵不能遂取交州,黜為武衛上將軍(《神宗紀》作左衛將軍)」。
《嶺外代答》.卷二安南國記載了當時安南版圖之大概,並兼及郭逵出征之路線,其文略稱 「交趾本秦象郡,漢、唐分置已見於百粵故地首篇。境內偽置四府、十三州、三寨。府曰都護、大通、清化、富良;州曰永安、永泰、萬春、豐道、太平、清化、乂安、遮風、茶盧、安豐、蘇州、茂州、諒州;寨曰和寧、大盤、新安。大抵清化、遮風、乂安、永安皆遵海,而永安與欽州為境,茶盧與占城為境,蘇州、茂州皆與邕管為境。其國東南皆大海,東有小江過海至欽、廉,西有陸路通白衣蠻(指老撾的泰老族),南抵占城,北抵邕管。自欽西南舟行一日至其永安州,由玉山大盤寨過永泰、萬春即至其國都,不過五日。自邕州左江永平寨南行入其境機榔縣,過烏皮、桃花二小江,至湳定江亦名富良江,凡四日至其國都,乃郭逵師所出也。又自太平寨東南行過丹特羅江,入其諒州,六日至其國都」。永平寨即越南之祿平(Loc Binh),機榔即桄榔,烏皮、桃花二江應指今滄(Thuong)河、橋(Cau)江(一稱求江),其所載宋師路線與《桂海虞衡志》略同。
又《桂海虞衡志》亦載有通安南之路程,姑一併錄於此以備考:「今安南國,地接漢九真、日南諸郡,及唐歡、愛等州。東南薄海,接占城,占城,林邑也;東海路通欽、廉;西出諸蠻;西北通邕州。在邕州東南隅,去左江太平寨最近,自寨正南行,至桄榔、花步,渡富良、白藤兩江,四程可至,又自寨東南行,過丹特羅小江,自諒州入,六程可至。自右江溫潤寨則最遠。由欽州渡海,一日至。 」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五編 兩宋時期海外交通之發展_第二章 宋代同東亞、東南亞各國之交通_
第三節 兩宋同中南半島諸國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