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與占城、真臘之往來

今越南之中南部,中國載籍舊多稱林邑或環王,唐末以後則稱占城,唯若據其本國自稱Champa,則義淨《南海寄歸內法傳》之占波、《新唐書》之占婆更為貼切。《宋史.占城傳》 載,「占城國在中國之西南,東至海,西至雲南,南至真臘國,北至驩州界。汎海南去三佛齊(都於今蘇門答臘島之占碑Jambi)五日程。陸行至賓陀羅國(即賓瞳龍,今越南藩朗Phan Rang一帶,為占城之南部地區)一月程,其國隸占城焉。東至麻逸國(或在菲律賓之民都洛Mindoro島)二日程,蒲端國(或在菲律賓棉蘭老Mindanao島北岸之武端Butuan)七日程。北至廣州,便風半月程。東北至兩浙一月程。西北至交州兩日程,陸行半月程。其地東西七百里,南北三千里。南曰施備州(施備﹐或即Sri Vijaya之省譯,今越南的安仁An Nhon、歸仁Qui Nhon一帶,為占城之中部地區),西曰上源州(或在今越南的西原Tay Nguyen地區),北曰烏里州(烏里或占城碑銘中Ulik一名之譯音,在今越南廣南Quang Nam以北至順化Hue、廣治Quang Tri一帶,為占城之北部地區)」。

占城國雖末直接與中國接壤,唯其與宋朝關係之密切並不亞於北面的交趾國。北宋建立伊始,該國即派人入貢,史書上載 ﹐「建隆二年(961年),其王釋利因阤盤(Jaya Indravarman)遣使莆訶散來朝」。從此以迄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據《宋史》、《宋會要》、《古今圖書集成.邊裔典》所載,占城遣使來華朝貢足有六十次之多。當時宋室對交趾、占城諸國採取等距離的政策,凡有兩國互訴被侵之事,一般均詔令「保國睦鄰」。事實上,中南半島的歷史表明,一個過於龐大的帝國之出現對該地區人民生活和各國安寧並無好處。只有極端愚蠢的中國統治者才會近視到不惜血本地支持一方去吞併另一方,結果不但破壞中南半島之安寧,也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從歷史上看,由古代迄今,中南半島一直充滿著紛爭與動盪。交趾與占城今雖同屬越南,但一在北部、一在南部,其民族及文化傳統迥然不同。在交趾內屬中國時期,林邑或環王雖常北侵,但一般止於橫山(Hoanh Son)而止。及至交趾獨立,安南國遂節節南侵以吞併占城,此一過程歷經數百年之久。大約太平興國七年(982年),交趾國黎桓以兵進逼占城都城(在今越南維川縣南之茶蕎Tra Kieu,後稱舊都、舊州),占王棄城而逃。不久占人即遷都至佛逝(Vijaya,在今越南安仁北面的盤Cha Ban,又稱新州或大州),《宋史.占城傳》言「淳化元年(990年),新王楊阤排(Indravarman)自稱新坐佛逝國」,景德四年(1007年)其使 「布祿爹地加言本國舊隸交州,後奔於佛遊(即佛逝之訛),北去舊所七百里」,所指即此事。慶曆四年(1044年),越李太宗德政(又名佛瑪Phat Ma,l028一1054)命其子日尊監國,親率兵討占城,殺占王,進取占都佛逝,不久凱旋而歸。熙寧二年(1069年),李聖宗日尊(1054一1072)又興兵討占城,擄其王而歸,並上表於宋,此事《宋史》有載,日尊之表言「占城國久闕頁,臣親帥兵討之,虜其王」。後來占城將北部三州割給交趾,其王方被釋放回國。

占城雖極力要收回北部三州,但後來又捲入同南面真臘國(前身為扶南,在今柬埔寨一帶)的戰爭,使其元氣大傷。《宋史》對占城、真臘二國的交戰也有簡略的記載,如乾道七年(1171年)「其國方與真臘戰,皆乘大象,勝負不能決」,「(淳熙)四年(1177年),占城以舟師襲真臘,傅其國都。慶元以來,真臘大舉伐占城以復讎,殺戳殆盡,俘其主以歸,國遂亡,其地悉歸真臘」。慶元中真臘襲占城之事,《諸蕃志》繫於慶元己未即五年(1199年),但占城碑銘則作1190年(紹熙元年)。占城與真臘的長期戰爭至公元1220年(嘉定十三年)方告終,占城國並未滅亡,唯不復有昔日之盛況矣。

《嶺外代答》、《諸蕃志》均記及占城,但偏重於地理、民俗、物產等。《諸蕃志》云「占城東海路通廣州,西接雲南。南至真臘,北抵交趾,通邕州。自泉州至本國順風舟行二十餘程。其地東西七百里,南北三千里,國都號新州(即佛逝Vijaya)。……舊州(Amaravati,今茶蕎Tra Kieu一帶)、烏麗(Ulik,即烏里州)、日麗(Jriy,今越南日麗Nhat Le河流域)、越(今越南中部廣溪Quang Khe、廣澤Quang Trach一帶)、微芮(或謂即占城碑銘中Vuyar之譯音,今地不詳)、賓瞳龍 (Panduranga,今越南藩朗Phan Rang一帶)、烏馬(或在今越南虯蒙Cau Mong山一帶)、拔弄(或今越南的巴洞Ba Don一帶)、容蒲羅甘兀亮(或謂即占城碑銘中Yanpunagara之譯音,今越南芽莊Nha Trang一帶)、寶毗齊(或謂即Sri Vijaya之譯音,寶應作室,指都城新州一帶地區),皆其屬國也」。

真臘國在宋代與中國之交往似不若前朝之密切,《宋史. 禮志》云真臘諸國「入貢或一再,或三四,不常至」。據《宋史》及《宋會要》,其國於政和六年(1116年)、宣和二年(1120年)、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遣使入貢。「建炎三年(i129年),以郊恩授其王金賓深(Suryavarman II ﹖)檢校司徒,加食邑,遂定為常制」。《宋史.真臘傳》謂 「真臘國亦名占臘,其國在占城之南,東際海,西接蒲甘(Pagan,在緬甸),南抵加羅希(Grahi,又作達羅唏,在馬來半島北部泰國的柴也Chaiya一帶)。其縣鎮、風俗同占城,地方七千餘里」。

關於真臘屬國情況,《嶺外代答》、《諸蕃志》都有所記載。《代答》卷二云「真臘國遠於占城而近於諸蕃。其旁有窊國(一說為緬甸墨吉Mergui古名Mrit之譯音,一說在今泰國或柬埔寨j、西棚國(或謂為泰國之素攀 Suphan,一說係柬埔寨Se-mum河名之譯音)、三泊國(或即今柬埔寨之三坡Sambor)、麻蘭國(或柬埔寨碑銘Malyan,位今馬德望Battambang省南部)、登流眉國(即泰國洛坤Nakhon Srithamarat梵文名Tambralinga之譯音)、第辣達國(或即泰國東南岸之達叻Trat),真臘為之都會」。《諸蕃志》卷上則載,「真臘接占城之南,東至海,西至蒲甘,南至加羅希,自泉州舟行順風月餘日可到。其地約方七千餘里,國都號祿兀(即吳哥城Angkor Thom)。……登流眉、波斯蘭(或在今柬埔寨的班塞拉Bansala)、羅斛(或即吳哥石刻中的Lavo,在今泰國的華富里Lopbury)、三濼(即三泊)、真里富(即今泰國東南岸的尖竹汶(Chantaburi)、麻羅問(或謂即麻蘭的同名異譯)、綠洋(今地不詳,一說在泰國東南岸的Liant角一帶)、吞里富(或指柬東埔寨東南部的洞里貝Tonle Bet)、蒲甘、窊、西棚、杜懷(今緬甸東南部的杜瓦Tavoy)、潯番(或今泰國之春蓬Chumphon),皆其屬國也」。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五編  兩宋時期海外交通之發展_第二章  宋代同東亞、東南亞各國之交通_
第三節   兩宋同中南半島諸國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