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前,中國人雖已知歐、非一些國家的情況,漢文載籍亦屢屢記及大秦、拂菻及非洲部分地區,然所涉多局限於羅馬帝國之東部行省、東羅馬帝國和東北非沿岸。及至宋代,隨著航海交通事業之發達,《嶺外代答》對地中海之記載己頗明確(參本編第二章第一節),該書及《諸蕃志》所記已包括西北非洲及地中海一帶的一些歐洲地區。下面將西亞、歐洲、非洲諸國同宋朝之關係分別予以論述。

西亞諸國

     1.波斯:《宋史》未為波斯列傳,蓋今伊朗一帶已因大食人之入侵而分崩離析,不復有昔日之統一大國矣。《嶺外代答》卷三云「西南海上波斯國,其人肌理甚黑,鬢髮皆拳。兩手鈐以金串,縵身以青花布,……」,僅寥寥數語,《諸蕃志》因之。鑑於中國載籍所記之波斯,或地理方位不明確,或內容有些出入,故有的主張分西亞波斯與南海波斯兩種。《魏書.西域傳》等之波斯(Parsa),指今西亞之伊朗一帶。至於南海波斯,又有數種不同之地點,如《蠻書》所載雲南以南之外道波斯或指為今緬甸之勃生(Bassein)。《嶺外代答》等之波斯國,或指為蘇門答臘島東北之巴賽(Pasei),或指為渤泥(Borneo)、爪哇、邦加(Bangka)諸島上之Pasir,也有的認為應在東非,指當地的波斯移民。不過,除波斯之在西亞可以無疑外,南海波斯等主張多屬推理、揣測,難為定讞。
     2.大食:《嶺外代答》載,「(西天諸國)其地之西,有東大食海,越之而西,則大食諸國也」。《諸蕃志》云「大食在泉之西北,去泉州最遠,番舶艱於直達。自泉發船,四十餘日至藍里博易住冬,次年再發,順風六十餘日方至其國。……國都號蜜徐籬[原注:或作麻囉拔],據諸番衝要」。按阿拉伯帝國黑衣大食即阿拔斯王朝(Abbasids,750一1258年)之首都應在今伊拉克之巴格達(Baghdad),故《嶺外代答》謂 「有白達國(Baghdad),係大食諸國之京師也」,《諸蕃志》亦曰「白達國係大食諸國之一都會」。至蜜徐籬應為Misr之譯音,又作勿斯里,係阿拉伯人語埃及之名,指其首都開羅(Cairo),《諸蕃志》所謂 「國都號蜜徐籬」或指綠衣大食即法蒂瑪王朝(Fatimids,,909一1171年)之事,該王朝在公元973年後遷都於開羅。《諸蕃志》原注「或作麻囉拔」云云,似本自《代答》之「麻離拔國為大貪諸國之都會」,不足為據,因此「都會」乃指貿易交通之中心,與 「京師」、「國都」截然有別。
      有宋一代,同大食國之往來頗為密切。乾德四年(966年),僧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遊西域,太祖因賜大食王書以招懷之。開寶元年(968年),其國即遣使來朝,從此以迄乾道四年(1168年),《宋史》本紀、大食傳及《宋會要》所載標明為大食國之朝貢,共約四十餘次。其中自不乏商人冒託國使者,然中國與阿拉伯帝國交通之頻繁可見一斑。另《遼史》本紀亦載有大食之數次入貢:天贊三年(924年),開泰九年(1020年),太平元年(1021年),保大二年(1122年)。
      關於大食之屬地情況,《諸蕃志》曾有明載,「麻囉抹(應即麻囉拔,在阿拉伯半島南岸之Marbat)、施曷(Shihr,今南也門的席赫爾Schehr一帶)、奴發(今阿曼之佐法爾Dhufar)、啞四包閑(今伊朗之伊斯法罕Ispahan)、囉施美(或謂即火辭彌Horismika之異譯)、木俱蘭(今伊朗東南的莫克蘭Makran地區)、伽力吉(或謂即阿拉伯半島東岸的加剌哈Kalhat)、毗喏耶(或謂在北非,今地不詳)、伊祿(或謂在伊拉克Iraq)、白達(即今巴格達Baghdad)、思蓮(或謂即尸羅夫Siraf,在今伊朗西南岸的塔黑里Taheri。一說為伊朗的設拉子Shiraz)、白蓮(應即波斯灣中的巴林Bahrain島)、積吉(或謂即伊朗東南岸的Tiz)、甘眉(或謂即布哈拉Bukhara之異譯)、層拔(或即東非Zangibar之省譯)﹑弼琶囉(即東非索馬里之柏培拉Berbera)、勿拔(或即烏剌Al-Ubullah],在波斯灣頭的阿巴丹Abadan西北面)、甕籬(甕蠻之訛,今阿曼Oman)、記施(Kish,今波斯灣中的卡伊斯Qais島)、麻嘉(今阿拉伯半島西部之麥加Mecca)、弼斯羅 (今伊拉克之巴士拉Basra).吉尼(或即今阿富汗之加茲尼Ghazni)、勿斯離(即今伊拉克之摩蘇爾Mosul),皆其屬國也」。
      此外,因《諸蕃志》、《宋史》載闍婆 「南至海三日程,泛海五日至大食國」,故有認為古籍中大食國也有西亞大食以及南海大食兩種。南海大食或指新加坡(馬來語稱Tumasik),或指蘇門答臘島北部。唯 「南海大食論」與「南海波斯論」一樣,猶俟更多之佐證與考訂。明代載籍若《東西洋考》之誤將大食置於蘇門答臘島北部之啞齊,或亦本此矣。
     3.麻囉拔:《嶺外代答》載,「大食者,諸國之總名也。有國千餘所,知名者特數國耳。有麻離拔國,廣州自中冬以後發船,乘北風行,約四十日到地名藍里,博買蘇木、白錫、長白藤,住至次冬,再乘東北風,六十日順風方到此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十一月,大食麻囉拔國遣人入貢.即此麻離拔也」,又云 「麻離拔國為大食諸國之都會」。《宋史》本紀及《宋會要》則均記大食麻囉拔於元祐三年、四年入貢。麻囉拔與麻離拔為同名異譯,《諸蕃志》卷上麻嘉、白達、吉慈尼、蘆眉和卷下乳香條也都提及麻囉拔或麻羅拔,唯卷上大食國條(第一個屬國)和卷下木香、象牙、沒藥諸條訛為麻囉抹。其故地應在今阿拉伯半島之南岸,位今阿曼之馬爾巴特(Marbat)一帶。
      唯論者每將麻囉拔、麻離拔、麻囉抹同《諸蕃志》卷上之南毗、麻哩抹和卷下胡椒條原注之無離拔混為一談,並均指為今印度西南岸的馬拉巴爾(Malabar)海岸一帶﹐此實不可不辨之:(1)《宋史.大食傳》曰「其國部屬各異名,故有勿巡,有阤婆離,有俞盧和地,有麻囉跋等國,然皆冠以大食」,諸書凡記及麻囉拔率皆如此,然印度西岸並未隸於大食;(2)據載麻離拔乃大食諸國之重要都會,亦即其貿易、交通之中心,以Malabar海岸當其地,其位置似嫌過於偏東;(3)《嶺外代答》記「故臨國與大食國相通,廣舶四十日到藍里住冬,次年再發舶,約一月始達」,而「欲往大食必自故臨易小舟而往,一月南風至之」,又記從藍里六十日順風到麻離拔國。如果麻離拔位於Malabar海岸,與南毗為同國,則故臨當係其屬國,「自南毗舟行順風五日可到」(《諸蕃志》),實相矛盾耳;(4)《諸蕃志》提到,由麻囉拔遵陸八十餘程可至麻嘉(Mecca),一百二十程至吉慈尼(Ghazni),一百三十程至白達(Baghdad),三百餘程至蘆眉(Rum,此指小亞細亞)。姑不論在當時之條件下由印度西南岸陸行至阿拉伯半島西岸八十程能否達到,如果到白達已費去一百三十程,則更向西而至麻嘉絕不止八十程;(5)《諸蕃志》南毗條所列之屬國麻哩抹應在今印度西岸之馬爾范Malvan,該地《海錄》作麻倫呢,以產胡椒出名。《諸蕃志》胡椒條原注有云:「或曰南毗無離拔國至多」,此無離拔應即南毗條之「國都號蔑阿抹」,元大德間(1297一1307年)之《南海志》作「南毗馬八兒國」。蔑阿抹、無離拔、馬八兒或均即Malabar,表其地望,南毗言該處之種姓。
      故南毗、蔑阿抹、麻哩抹、無離拔在印度西部的Malabar海岸,而大食之麻囉拔(或麻羅拔、麻囉跋、麻離拔、麻囉抹)則與之有別,應在今阿拉伯半島的Marbat一帶求之。
     4.勿巡:《宋史.占城傳》載,「海上又有蒲端國、三麻蘭國、勿巡國、蒲婆眾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祀汾陰,並遣使來貢」。《宋會要》熙寧五年(1072午)則記有大食勿巡國進奉使歸蕃之事。該國應在今阿曼之蘇哈爾(Sohar),其地波斯語名Mezoen,勿巡與唐代之沒巽等均其對音,
     5.陀婆離:大食阤婆離國,《宋會要》作阤婆離慈,謂熙寧六年(1073年)入貢,其地當即今伊朗之大不里士(Tabriz),另《文昌雜錄》作陀羅離,亦即此地。
     6.俞盧和地:大食俞盧和地國亦於熙寧六年十二月來貢,或謂此國在波斯灣西岸,位今沙特阿拉伯的卡提夫(Qakif)港。
     7.層檀﹕《宋史》云「層檀國在南海傍,城距海二十里。熙寧四年(1071年)始入貢。海道便風行百六十日,經勿巡、古林(Quilon)、三佛齊國乃至廣州。……元豐六年(1083年),使保順郎將層伽尼再至」。此國或考為塞爾柱突厥人(Saljuk Turks)所建之國,在原蘇聯之阿塞拜疆(Azerbaijan)一帶,都於賴伊(Rai),當時其首領已被阿拉伯哈里發授以王號,層檀或即al-Sultan(蘇丹)之對音,意為王。
     《文昌雜錄》卷一曾載及層檀國之四至,姑錄於此:「層檀,東至海(或指海),西至胡盧沒國(或謂即Hurum之對音,為亞美尼亞人稱東羅馬之謂也,指小亞細亞一帶),南至霞勿檀國(或謂即伊朗之哈馬丹Hamadan),北至利吉蠻國(或在海之西北面,今地不詳)」。不過該書尚提到「勿巡,舟船順風泛海二十晝夜至層檀」,故上述之比定似應重加考慮。也有的認為層檀係層拔之訛,在東非沿岸。

歐洲諸國

     1.拂菻:《宋史.拂菻傳》云 ,「拂菻國東南至滅力沙,北至海,皆四十程。西至海三十程。東自西大食及于闐、回紇、青唐,乃抵中國。……元豐四年11081年)十月,其王滅力伊靈改撒始遣大首領你廝都令廝孟判來獻鞍馬、刀劍、真珠,……。元祐六年(1091年),其使兩至」。或謂滅力沙即Melik Shah之對音,係塞爾柱突厥人之君主。彼時突厥人已佔有小亞細亞一部分,故宋代拂菻國究指東羅馬帝國﹐抑或塞爾柱突厥人在小亞細亞之領地,有不同看法。一說滅力伊靈改撒指東羅馬皇帝邁克爾(Michael Ducas),「改撒」即凱撒(Caesar)之對音;一說滅力伊靈改撒係塞爾柱突厥副王蘇利曼(Soliman)之號,即Melek-i-Rum Kaisai。
     《嶺外代答》卷三也記有大秦國。謂「大秦國者,西天諸國之都會,大食蕃商所萃之地也,其主號麻囉弗」云云。《諸蕃志》大體襲其文,並益以《魏略》、《魏書》、《經行記》等之老材料。麻囉弗一詞或考為Mar Aba之對音,指敘利亞一帶景教之總主教。
     2.蘆眉:《嶺外代答》云「有眉路骨國,居七重之城」。《諸蕃志》蘆眉國條謂「蘆眉國,自麻囉拔西陸行三百餘程始到,亦名眉路骨國。其城屈曲七重,……」。此國之今地考訂眾說紛紜,迄無定讞。或謂蘆眉即Rum之對音,眉路骨為Mulhirdun之對音(阿拉伯語「異教徒」之意),指羅馬和東羅馬帝國之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一說專指東羅馬或今敘利亞的大馬士革(Damascus),也有的認為眉路骨與羅馬無涉,乃記中亞巴爾赫(Balkh)城郊外Naw Bahar地方之拜火教教堂。
     3.斯加里野:《諸蕃志》云「斯加里野國,近蘆眉國界,海嶼闊一千里,衣服、風俗、語音與蘆眉同。本國有山穴至深,四季出火……」。斯加里野指今意大利之西西里(Sicily)島,所記火山即島東北的埃特納(Etna)火山,為歐洲最高的活火山。《諸蕃志》此段乃中國古籍中關於歐洲較早的準確記載。
     4.茶弼沙:《諸蕃志》云 「茶弼沙國,地方一千餘里,……其國光明,係太陽沒入之地」。或謂在歐洲,今地不詳。

非洲諸國

     1.勿斯里:《諸蕃志》載,「勿斯里國,屬白達國節制」, 「有江水極清甘,……又有州名憩野,傍近此江」。勿斯里與蜜徐籬均為Misr之同名異譯,此係阿拉伯人語今埃及和其首都開羅(Cairo)之稱。或謂Cairo之名乃從阿拉伯語 Misr-al-Kahirah名稱轉出,Misr即勿斯里,後一字則譯成憩野。
     2.遏根陀:《諸蕃志》載「遏根陀國,勿斯里之屬也。相傳古有異人葛尼,於瀕海建大塔,……」。或謂遏根陀為Iskanderiah之對音,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Alexandria)。葛尼則為Zu’lkarnain之譯音,係阿拉伯人對亞歷山大大帝之稱。
     3.弼琶囉:《諸蕃志》卷上有專條,該地與唐《酉陽雜俎》之撥拔力為同名異譯,均指今東非索馬里之柏培拉Berbera)。
     4.中理:《諸蕃志》也有專條,謂「國有山與弼琶囉國隔界j。此指索馬里沿岸一帶,其都應在今摩加迪沙(Mogadishu)。
     5.層拔:《諸蕃志》云「層拔國在胡茶辣國(Gugerat)南海島中,西接大山,其人民皆大食種落,遵大食教度……」。或謂即東非Zangibar海岸名之省譯,尤專指今桑給巴爾(Zanzibar)島。在這一地區,曾發掘出大量宋代的瓷器和錢幣。如1945年的一次發掘就出土了一百七十六枚中國錢幣,其中四枚屬於唐朝,八枚未定,其餘則均屬於北宋真宗至南宋度宗的時期。
     6.崑崙層期:《嶺外代答》卷三曰「西南海上有崑崙層期國,連接大海島,……又海島多野人,身如黑漆,拳髮。誘以食而擒之,動以千萬,賣為蕃奴」,《諸蕃志》之文大同。或謂層期與僧祇均為Zangi之同名異譯,指東非沿岸,此崑崙層期則在今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島或桑給巴爾島。彼地之黑奴即我國古籍的崑崙奴或僧祇奴之一種。
     7.木蘭皮:《嶺外代答》卷三云 「大食國西有巨海,海之西,有國不可勝計。大食巨艦所可至者,木蘭皮國爾。蓋自大食之阤盤地國(或謂在今埃及之達米埃塔Damietta附近)發舟,正西涉侮,一百日而至之」。或謂木蘭皮係Murabit之對音,乃當時統治非洲北部摩洛哥一帶和西班牙南部的王朝名。摩洛哥等西北非一帶阿拉伯人稱為馬格里布Maghrib,意即「泰西」,也有的認為木蘭皮即Maghrib之訛譯。
     8.默伽獵:《諸蕃志》卷上載有專條,此默伽獵非指阿拉伯半島上之Mecca(麥加、默伽),而在非洲西北部。或謂默伽獵乃Maghrib之對音,《嶺外代答》「若夫默伽國、勿斯里國,其遠也不知其幾萬里矣」一句,默伽之下似奪「獵」字。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五編  兩宋時期海外交通之發展_第三章  宋代同南亞、西亞及歐、非國家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