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元代中國人之西遊
元代,隨著蒙古之西征,中西陸道大通。在傳統的絲綢之路上,西行的元朝使者或旅遊者絡繹不絕,他們或隨蒙古大軍而前往西方,或奉朝廷派遣而出使西域,也有的以私人身分從事遊旅。其中比較有名的如:(1)契丹人耶律楚材於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後扈從西征,歸著《西遊錄》;(2)金人烏古孫仲端於興定四年(1220年)奉使乞和於蒙古,次年經西遼故地至中亞,謁見成吉思汗。旋歸國復命,以其行程告劉祁,祁等為記之題曰《北使記》(載劉祁 《歸潛志》第十三卷);(3)長春真人丘處機及其弟子於元太祖十五至十九年(1220一1224年)往返西域謁成吉思汗,歸後其弟子李志常就途中經歷聞見撰成 《長春真人西遊記》;(4)常德於元憲宗九年(1259年)奉命由和林出發,西覲皇弟旭烈兀於西亞,次年東歸復命,並由劉郁據其聞見撰成《西使記》;(5)耶律楚材之孫耶律希亮,因乃父耶律鑄投奔元世祖,希亮母子被阿里不哥部將驅迫、監視,避難於西域,中統四年(1263年)入覲世祖於上都,備陳邊事及羈旅困苦之狀;(6)維吾爾人拉本掃馬(Rabban Sauma)及馬克(Mark)於至元十五年(1278年)決意西遊,前往耶路撒冷(Jerusalem),後抵西亞、歐洲諸地。
茲將耶律楚材、丘處機、常德等三人之西遊及其行紀約略介紹於下。
耶律楚材及其 《西遊錄》
耶律楚材(1190一1244),字晉卿,法號湛然居士。契丹族,原係遼國皇族子孫。曾任官於金朝燕京尚書省,元太祖十年(1215年)取燕後,楚材被召用,成吉思汗倚為左右手。太祖十三年(1218年)扈從西征,次年隨成吉思汗赴西域,十九年(1224年)成吉思汗班師,楚材亦隨之東歸。楚材在西域凡六年,因以經歷諸地的道里、山川、物產、民俗等等,於大約1228年撰成 《西遊錄》。元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曾節錄該書上卷之紀程部分,後《六經堪叢書》據日本之舊鈔足本重排,中華書局於i980年出版了向達先生之校注本。
《西遊錄》上卷專紀其自燕京出發而抵西域之情形。下卷篇幅較長,係站在佛教之立場而非難道教,重在抨擊長春真人丘處機。其上卷所載西遊之大略經過如下:
戊寅(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之春,三月既望,詔徵耶律楚材扈從西遊。楚材始發永安(指燕京),過居庸關,歷武川(在今內蒙古),出雲中(今山西大同)之右,抵天山(指今內蒙古之陰山,亦名大青山)之北,涉大磧,逾沙漠,而抵行在(在今蒙古的克魯倫Kerulen河畔)。他形容當時成吉思汗武威之盛云「車帳如雲,將士如雨,馬牛被野,兵甲赫天,煙火相望,連營萬里,千古之盛,未嘗有也」。
越明年(太祖十四年,1219年),成吉思汗率蒙軍大舉西伐,楚材隨行,於盛夏過金山(.即蒙古、新疆之界山阿爾泰山),越瀚海(阿爾泰山以南之大沙漠)。由別石把(又作別失八里,在今新疆吉木薩爾北面),經輪臺(今新疆阜康西南)、和州(今新疆吐魯番附近)、不剌(今新疆博樂),然後南下出陰山(即天山山脈,此指其西部婆羅科努山之一部),經圓池(即新疆之賽里木湖)而抵阿里馬城(又作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西北)。復西渡亦列河(即今伊犁河),抵虎司窩魯朵(Gus ordo,在原蘇聯托克馬克Tokmak東南面),即西遼之都也。又西數百里經塔剌思(Talas,即怛邏斯,原蘇聯江布爾Dzhambul一帶)、苦盞Khojend,原蘇聯列寧納巴德Leninabad)、八普(Pap,原蘇聯費爾干納Fergana附近)、可傘(Kasan,原蘇聯納曼干Namanghhan西北)、芭欖(或謂在列寧納巴德與費爾干納間的Kangi-badam)諸城。 又自苦盞西北五百里至訛打剌(Otrar,原蘇聯土耳其斯坦Turkestan東南),其西即尋思干(即撒馬爾罕Samarkand),又西為蒲華(即布哈拉Bokhara)。蒲華之西河名曰阿謀(即阿姆河Amu daria),河之西為五里犍城(即花剌子模舊都玉龍傑赤,今庫尼亞烏爾根奇Kunya-Urgench)。又南瀕大河有斑城(今阿富汗之巴里黑Balkh),又西有搏城(或謂即Kerduan)。
又自斑城等處而南,直抵黑色印度城。此城今地不詳,據該書云「此國非正北印度,乃印度北鄙之邊民也」,則當在今印度、巴基斯坦之北部。該書又云「黑色印度之西北有可弗叉國。……尋思干去中原幾二萬里,印度國去尋思干又等,可弗叉國去印度亦等」。可弗叉﹐其名應即欽察(Kipchak)之異譯。耶律楚材只隨成吉思汗至今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北部,欽察之地則非親歷。歲在涒灘(甲申,即太祖十九年,1224年),楚材隨蒙軍東歸進攻西夏,經沙州、瓜州、肅州、甘州,靈州,而於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返回燕京。其西遊所見大略如此。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六編 蒙古西征與元代中西交通之鼎盛_ 第四章 元代對西方諸國之交通
_
第一節 元代中國人之西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