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之木速蠻或答失蠻
   
元代將伊斯蘭教徒稱為木速蠻,即波斯語Musulman之音譯,源出阿拉伯語Muslim(即穆斯林)。另又有答失蠻(或謂即波斯語Danishmand之對音)一詞,亦指伊斯蘭教徒或教士。至信仰伊斯蘭教之中亞、西亞來華者及其後裔則被統稱為 「回回」。

隨著中西交通之大盛,元代來華、住華之回回遽增,並漸以中國人自居。周密 《癸辛雜識續集》云「今回回皆以中原為家,江南尤多」。當時回人主要分佈在東南沿海及雲南、西北等地區.《馬可波羅行紀》提到今新疆、寧夏、甘肅、山西、雲南等地及大都均有回回教徒。《伊本.巴圖塔遊記》云元時「中國各城市都有專供回回教徒居住的地區,有供舉行禮拜用的大寺」。上述 《正順鎮江志》所載也里可溫所佔全郡戶口之數字固極珍貴,但全鎮江郡之回回較之也里可溫尤多,如僑寓戶中有回回59戶,口、驅有回回684人,比也里可溫多二三倍,尚不計畏吾兒、唐古特等之穆斯林在內。

有元一代乃伊斯蘭教在中國盛行的時代,僅從當時伊斯蘭教禮拜寺之修建即可略見一斑。元吳鑑至正十年(1350年)之《清淨寺記》云「今泉造禮拜寺增為六、七」,通過近年來泉州之考古發掘,殆可證此言之不謬。今所知元代修、建之伊斯蘭教寺廟至少有六座,即至大三年(1310年)重修之北宋聖友寺(在通淮街),至正十年(1350年)重修之南宋清淨寺(在南城),南門的穆罕默德(Muhammad)寺,東門外東頭鄉的納希德(Nakhid)重修寺,塗門外津頭埔的也門人奈納.奧姆爾(Naina Umar)所建寺,元代之無名大寺。另泉州所發現的伊斯蘭教徒之墓碑,可以判定在元代的至少有二十五、六方。廣州之懷聖寺亦於至正十年重修,由當代主持哈只哈三立碑,郭嘉撰文(即《重建懷聖寺記》)。據伊本.巴圖塔云廣州「城中有一區為回回教徒住區,內有禮拜大寺及分寺。並設有法官及教長。中國每一個城市都設有總教長,以管理回回教徒的事務」。

除了泉州、廣州之外,其他城市的伊斯蘭教禮拜寺在元代亦漸修建。如《西湖遊覽志》卷十八載杭州「真教寺在文錦坊南,元延祐間 (1314一1320年) 回回大師阿老丁 (Alai al-Din) 所建。……俗稱禮拜寺」,是則元代已有以「清教」、 「真教」稱伊斯蘭者。唯 《伊本.巴圖塔遊記》曾記埃及人歐斯曼.伊本.阿凡(Uthman ibn Affan)在杭州建有一回教大禮拜寺,未知同上述是否同一座。另據元末陶宗儀《輟耕錄》曰,「杭州薦橋側首有高樓八間,俗謂八間樓,皆富實回回所居」,「聚景園,回回叢塚在焉」。《至正四明續志》謂寧波有禮拜寺二,延祐以後建。昆明亦有禮拜寺二,據《續雲南通志稿》云 「清真寺,一在城南門內,一在魚市街,俱元平章賽典赤思丁建」。在和林,也修建有兩座禮拜寺,見於《魯布魯克東行紀》。

由於元代對色目人之優待,故當時回回人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均佔有重要之地位。元時中書省和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以及大司農司、宣政院、宣徽院、太僕寺等,均有專為回教人而設之官,稱回回令史或回回不一。回回司天監、廣惠司、回回炮手軍匠上萬戶府、回回國子監學等機構則專司回回之科技文化。據計回回人在元朝中央及地方任宰執者共約五十人,其顯宦如蒲壽庚曾授昭勇大將軍、閩廣大都督兵馬招討使,扎八兒火者任黃河以北鐵門以南天下都達魯花赤,以及上述之布哈拉人賽典赤.思丁。思丁父子對雲南地區建設之功可謂大矣,《元史》稱寶典赤.思丁 「教民播種,為坡池以備水旱。創建孔子廟,明倫堂,購經史,授學田,由是文風稍興。西南諸夷,然款附。……賽典赤居雲南六年,至元十六年卒,年六十九。百姓巷哭,葬鄯闡北門」,其子忽辛「復下諸郡邑,遍立廟學,選文學之士,為之教官,文風大興」。元代著名詩人薩都剌、丁鶴年亦均回回人,薩都剌的 「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指點六朝形勝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連雲檣艣,白骨紛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傑。……」(《念奴嬌》),實已成千古名句。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六編  蒙古西征與元代中西交通之鼎盛_ 第四章  元代對西方諸國之交通_
第四節   元代外來宗教在中國之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