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臣出使琉球與釣魚列島問題
   
論及中日之間的關係,還有一個琉球及釣魚列島的問題。琉球(Ryukyu)群島,今日本稱沖繩(Okinawa)縣,唯歷史上彼地乃中國之藩屬。琉球一名出現甚早,隋、唐時作流求,後又有留求、求、琉球等稱。但一般認為隋唐時的流求、宋元時的琉球所指係臺灣島,而非今琉球群島,至明以後琉球一名才用來稱呼今琉球群島。明初稱今琉球群島為大琉球或琉球,以臺灣為小琉球,太祖皇明祖訓歸入不征諸夷之列。
   
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太祖命行人楊載以即位建元詔告琉球國。時琉球分中山、山南、山北三王,中山王曾遣其弟隨載入朝貢方物。後來山南、山北漸為中山所併,故中國也往往稱琉球為「中山國」。據明史.琉球傳所載,有明一代琉球國遣使來華朝貢,不下八十餘次,其貢使往還不絕於途。明廷遣使出使琉球者亦有近二十次。
   
明代除記述四裔的書籍載及琉球外,尚有一些關於琉球的專著,如鄭若曾的琉球圖說四庫全書總目在介紹該書時云「琉球奉明正朔,從無寇掠,殆以其國外偪於倭,內密邇於福建,而為預防之計歟」。至於出使琉球專使之記錄尤難能可貴。首先要提到的是陳侃的使琉球錄,此乃明使關於琉球之書流傳至今最早的一種。明史.琉球傳云「(嘉靖十一年)世子以國中臣民狀來上,乃命給事中陳侃、行人高澄持節往封。及還,卻其贈。十四年,貢使至,仍以所贈黃金四十兩進於朝,乃敕侃等受之」。明王圻續文獻通考之經籍考則載「使琉球錄:給事中陳侃以嘉靖十四年使琉球,圖其山川、風俗、人物、夷語、夷事,為錄以進」。是書應作於嘉靖十三年,書中記述了使船之規模、尺寸及船舵、桅、錨、櫓等設置及使用,以及赴琉球之航路。此外,尚有郭世霖使琉球錄卷(明史載為嘉靖三十六年郭汝霖等奉使),蕭崇業、謝杰的使琉球錄二卷(萬曆四年奉使),夏子陽、王士禎的使琉球錄(萬曆三十年奉使)等等。

當時中國與琉球之交通,主要是從福建福州航抵琉球之那壩(Naha)港﹐即由閩江口放洋,經臺灣北部的彭佳嶼、黃尾嶼、赤尾嶼,然後至久米島(Kume-jima),而入琉球島之那壩。明人之順風相送曾載有「福建往琉球」之航路,謂「太武(在金門)放洋,用甲寅針七更船取烏坵(莆田湄州灣外的烏丘嶼),用甲寅並甲卯針正南東墻(今平潭島東北之東庠島)開洋,用乙辰取小琉球頭(指今臺灣北端之富貴角),又用乙辰取木山(在臺灣東北面);北風東湧(今馬祖列島東面之東引島)開洋,用甲卯取彭家山(即臺灣北面之彭佳嶼),用甲卯及單卯取釣魚嶼;南風東湧放洋,用乙辰針取小琉球頭,至彭家、花瓶嶼(在臺灣北面)在內;正南風梅花(在今長樂之東北岸)開洋,用乙辰取小琉球,用單乙取釣魚嶼南邊。用卯針取赤坎嶼(即赤尾嶼),用艮針取枯美山(即久米島)。南風用單辰四更。看好風單甲十一更取古巴山即馬齒山(琉球島西南面之慶良間列島Kerama-Shoto),是麻山赤嶼(應在慶良間列島一帶),用甲卯針取琉球國為妙」。

自明代以迄清代前期,琉球均為中國之藩屬而無疑,至光緒五年(1879年)日本佔據了琉球並更名為沖繩。此後連中國沿海與琉球群島之間的釣魚列島之歸屬,亦發生了問題。其實日本方面不僅在歷史上與釣魚列島無涉,而且也缺乏史書之記載。而中國史籍之記載釣魚列島則斑斑可考,如上述陳侃的使琉球錄云,嘉靖十三年(1534年)五月八日從福州府之梅花所出海東航,「十日﹐南風甚迅,舟行如飛。然順流而下,亦不甚動。過平嘉山(即彭佳嶼),過釣魚嶼,過黃毛嶼(即黃尾嶼),過赤嶼(即赤尾嶼),目不暇接。……十一日夕,見古米山,乃屬琉球者,夷人歌舞於舟,喜達於家」。上文說明只有到久米島方進入琉球之境,而前此之赤尾、黃尾、釣魚等嶼即釣魚列島,應屬當時之中國。後來郭汝霖的使琉球錄則云「赤嶼者,界琉球地方山也」。及至清代,汪楫的使琉球雜錄更云,自赤嶼薄暮過郊,而郊之義「曰中外之界也」,徐葆光的中山傳信錄則將久米島註為「琉球西南方界上鎮山」。這些記載表明釣魚列島自明、清以降均屬中國領土無疑。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中外交通史》_
第七編  鄭和下西洋與明代之中西文化交流_ 第二章  明代同東亞、東南亞各國之關係_
第一節   明代同日本 、朝鮮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