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凡能成就大事業﹑大學問者﹐肯定有其過人之處。我們常聽人說﹐某某某有「家學淵源」﹐其「才華橫溢」﹐常「過目不忘」﹐等等。其實古今聖哲先賢﹐雖有他們各自的造就環境及獨特才能﹐但其成功要訣起碼有兩點是共通的﹕一是從小立下志向﹐專心學習﹔二是只顧耕耘﹑不問收穫﹐艱苦創業。只要立志學習與奮鬥﹐結果成功就自然而然會到來。
姑且不論外國或當代的成功人士﹐就以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來說﹐從創立儒學的孔子﹑孟子﹐到發揚儒學的朱熹﹑王陽明﹐哪個不是勤奮好學而成大家呢﹖孔子一生立志向學﹑求學﹑講學﹐堅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孟母為使兒子專心求學﹐三遷居所﹐孟子果然不負慈望﹐終於成就孔 孟之道。南宋的朱熹及明代的王陽明﹐則是繼承孔 孟的理學大師。前者的名言是「格物致知」﹐後者的名言是「知行合一」﹐都對中國文化產生很大的影響。
說到偉人的事業成就﹐令人想起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的一段話。他在《人間詞話》中有云﹕「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在這裡﹐王國維摘取宋代三位詞人的名句﹐分別出自晏殊的《蝶戀花》﹑柳永的《鳳棲梧》﹑辛棄疾的《青玉案》﹐組成了頗有新意的「治學三部曲」﹕(1) 選定方向﹕登高望遠﹐前路漫漫﹔(2)鍥而不捨﹕立定志向﹐埋首耕耘﹔(3) 功到業就﹕柳暗花明﹐水到渠成。試想在秋風蕭瑟之際﹐綠樹一片凋零﹐但如能看到人生前路並下定決心﹐為學問﹑事業而不怕消瘦﹑憔悴﹐結果成就定不負苦心之人。本來柳永詞中的「伊」指「伊人」﹐但王國維卻取代為學問。最後﹐功業像萬眾中千百度尋人一般﹐偶而回頭已是名至實歸。此等至理名言﹐實在值得我們深思啊﹗
記得美國電業發明家愛迪生談及成就秘訣時曾經說過﹕「所謂天才﹑靈感只佔百分之十﹐百分之九十是艱苦的工作。」這可謂「才 + 勤」﹔也有的歸結為「勤 + 緣」﹔其實人的一生成就﹐應該是「才 + 緣 + 勤」﹐三者缺一不可。香港人有句俗話﹕「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風水及積德是否有用﹐需要考證。而命乃天生﹐才能即天才﹔運即運氣﹐機緣屬於運﹔讀書為後天努力﹐亦即勤奮。這與上述「才 + 緣 + 勤」可謂相合。
一個人出世﹐有些才能是與生俱來的。例如﹐很小就善背詩﹑歌詠﹐有些很年輕就考上大學。這屬於遺傳基因的研究範疇。除了天才之外﹐遇到及善於捕捉好機緣﹐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不過﹐出生背景﹑環境是無從選擇的﹔上佳運氣也不是人人可遇可求的﹐雖可創造機會卻不一定成功。因此﹐在同樣才能﹑機緣之下﹐是否勤奮就成了個人事業成功的決定性原素了。
大家對「龜兔賽跑」的典故﹐可能早已耳熟能詳。賽跑專家兔子輸給了只會爬行的烏龜﹐關鍵就在於驕傲輕敵﹑害怕艱苦。在中國古代有關學習的格言中﹐提倡勤奮好學的比比皆是。其中的名句之一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邊苦作舟」。試想古今圖籍之多﹐常被形容為「汗牛充棟」﹑「浩如煙海」。面對如恆河沙數般的知識海洋﹐如何盡量予以吸納呢﹖論說學習的途徑﹑方法可能千萬條﹐但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勤苦」﹕以勤為路徑﹐以苦作渡船。
下面再列舉一些提倡勤苦向學的格言﹐與莘莘學子共勉﹕
富貴必從勤苦得 少年須讀五車書 勤勉乃運氣之母 失敗是成功之母
笨鳥先飛勤補拙 業精於勤荒於嬉 世無難事怕有心 有志者事終竟成
有心人志堅石穿 功夫深鐵杵磨針 玉不雕琢不成器 鍥而不捨金石鏤
一年之計在於春 一日之計在於晨 一寸光陰一寸金 寸金難買寸光陰
來日苦短去日長 光陰似箭催人老 少壯學習不努力 老大無成徒傷悲
[本稿原為《創新中國語文》中“文化傳真”欄目而作﹐2008年4月9日]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即興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