馳名海內外的中外關係史大家﹐原北京大學張廣達教授﹐已於2008年7月4日在台灣被推舉為中央研究院第廿七屆院士。與此同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今年先後推出《張廣達文集》三冊﹐不啻是對此之最佳賀禮﹕《文書﹑典籍與西域史地》(1/1/2008)﹐《史家﹑史學與現代學術》(1/7/2008)﹐《文本﹑圖像與文化流傳》(不日出版)。
下面所引有關張廣達教授榮膺中央研究院院士的訊息﹐來自中研院網站http://db1n.sinica.edu.tw/textdb/gatenews/showpost.php?rid=1584
本院宣佈第27屆新任院士名單 中華民國97年07月04日
本院於97年7月1日起連續4天召開第28次院士會議,並於7月4日順利推選出第27屆中央研究院新任院士共19 位。本院謹向新任院士當選人,虔誠致上敬意與祝賀。
第27屆中央研究院院士名單如後。
…… 人文及社會科學組(4人): 段錦泉、黃進興、王 平、張廣達
相關網址:http://www.sinica.edu.tw/academician/2008.doc
另有中國時報的消息如下
其標題為﹕
張廣達曾下牛欄 中亞文化史權威
2008-07-05 中國時報 【李宗祐/臺北報導】
中央研究院昨日選舉第廿七屆院士,人文組四位新科院士中,高齡七十七歲的大陸旅法歷史學者張廣達是本屆最年長當選者。
院士許倬雲表示,張廣達因聲援天安門事件,長年滯留海外,若非考量兩岸關係,他應該早被提名、並當選院士。
許倬雲指出,本屆人文組六名院士候選人各有特色,有四人當選,大家雖然高興,但總覺仍有遺珠之憾。尤其是中研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特聘研究員暨台大政治系教授朱雲漢。許倬雲分析,朱雲漢落選的主因是,他研究的行為科學以問卷調查為研究基礎,其他人文學者較難瞭解其重要性;他是非常優秀的學者,相信未來會有更傑出的表現。
許倬雲對研究中亞文化史與中外文化交流的新科院士張廣達推崇備至。他表示,張廣達在全球中亞文化史學者中,絕對排在頂尖的前三名之內。令人感佩的是,他年輕時曾歷經文化大革命,被下放長達廿年,但在「下牛欄」期間,還是專心研究沒人能懂的中亞古文字。後來離開中國到法國從事研究工作,因聲援天安門運動,從一九八九年開始,流落海外至今。
「他如果知道自己當選院士,一定很高興!」許倬雲指出,以張廣達的學術成就,早就應該被提名並當選院士,「我們因為很擔心他和家人的安全,一直不提名他,因為他的家人和小孩(太太除外)都在大陸。兩岸關係最近呈現和緩趨勢,這次才放心提名他。」
此外,此次人文組新科院士中,王平在政大攻讀經濟學碩士時,指導教授是經濟院士麥朝成;黃進興在美國哈佛大學讀博士時,指導教授是院士余英時。今年中研院新增兩組「師生檔」院士,也成為本次院士選舉佳話。
[ 本帖最後由 ma.ji 於 2008-7-6 04:35 編輯 ]
張廣達先生已刊論著目錄
榮新江整理 2003-07-16 04:30:34 閱讀 1591 次 作者提供,象牙塔首發
中國史研究網路資源導航 文章搜索
研究論文 問題討論 讀史劄記 史籍整理 學界動態 研究綜述 學林春秋圖書評論 新書選介 史林書話 論著目錄 期刊索引 吳簡研究 商周斷代古籍下載 資源導航 數碼文史 訪古紀行 讀史隨筆 試題講義 近期熱點文章 累計熱點文章
中國社會史論文索引(1986.7-2003.6) (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
明代社會生活史類目初稿 (吳智和)
中國社會史論文索引(1919-1986.6) (馮爾康等)
【日】宋代史研究文獻目錄(1982~2001年) (加藤昌等)
隋唐長安研究文獻目錄稿(改定新版) (榮新江、王靜)
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家庭史研究論著索引 (王利華)
新見魏晉南北朝史專著目錄(1998-2003) (羅新、陳爽)
余英時先生主要著作目錄 (陳弱水、陳熙遠)
繆鉞先生論著目錄 (繆元朗整理)
遼金史研究書目 (周峰)
王鍾翰教授著作年表 (趙令志整理)
突厥研究論著目錄 (芮傳明)
【日】元史研究文獻目錄(1913-2003) (舩田善之)
黃仁宇研究資料目錄 (耿立群)
1990—1999新出漢魏南北朝墓誌目錄 (汪小烜)
(翻譯)阿爾茨霍夫斯基《考古學通論》第十一、十二章,科學出版社,1956,197-241。
(翻譯)杜曼《論西漢時代(西元前三世紀到一世紀)中國的社會經濟制度》(合譯),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
(翻譯)卡爾·馬克思《法蘭西內戰》(草稿、初稿、二稿及片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7,北京,1963,533-662。
(翻譯)卡爾·馬克思《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草稿》(初稿、二稿、三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9,北京,1963,430-452。
(翻譯)尼·伊·普羅申《沙特阿拉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翻譯)阿·波波夫《沙俄征服中亞史片斷》,《俄羅斯帝國主義》,三聯書店,1978。
沙俄侵藏考略,《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78:1,21-50;收入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中國近代史論文集》下,中華書局,1979,955-1001。
關於馬合木·喀什噶里的《突厥語詞彙》與見於此書的圓形地圖(上),《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79:2,29-42及封三附圖。(B)
從“普里桑乾”橋談起,《人民日報》1978年9月4日第6版。
評戴維·麥肯齊著《塔什干之獅:米·格·切爾尼亞耶夫(1828-1898)將軍的生平》,《中俄關係研究會通訊》1979:3,1-5。
碎葉城今地考,《北京大學學報》1979:5,70-82;收入《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論文選》2,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319-341。(B)
臺灣省近年的宋史研究情況,《中國史研究動態》1979:10,9-11。
歐美近年研究宋史簡況,《中國史研究動態》1979:10,12-16。
福赫伯主持的“金史計劃”進展情況,《中國史研究動態》1979:10,32。
關於元人傳記資料索引的編纂情況,《中國史研究動態》1979:11,33-34。
國外近年對敦煌寫本的編目工作,《中國史研究動態》1979:12,12-19。
一部值得注意的新編蒙古學書目,《中國史研究動態》1979:12,33。
《沙皇俄國侵略擴張史》(上)第二章,人民出版社,1979,36-57;
《沙皇俄國侵略擴張史》(下)第十八、十九、二十八章,人民出版社,1980,97-128、129-150、404-425。
從世界近代史看反封建主義鬥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與陳佳榮合撰),《探討》試刊1,1980,56-64。
唆里迷考(與耿世民合撰),《歷史研究》1980:2,147-159。(B)
試論俄國東方學家瓦·弗·巴托爾德對蒙古史的研究及其《突厥斯坦》一書(與張錫彤先生合撰),《民族研究通訊》1981:2,1-12;收入元史研究會編《元史論叢》1,中華書局,1982,200-213。
唐代禪宗的傳入吐蕃及其有關的敦煌文書,《學林漫錄》3,中華書局,1981,36-58。(B)
吐蕃飛鳥使與吐蕃驛傳制度—-兼論敦煌行人部落,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中心編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中華書局,1982,167-178。(B)
關於唐末宋初于闐國的國號年號及其王家世系問題(與榮新江合撰),《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 北京, 1982年, 179-209 。(A)
研究中亞史地的入門書和參考書(上),《新疆大學學報》1983:3,76-88。
研究中亞史地的入門書和參考書(下),《新疆大學學報》1983:4,78-86。
蘇聯的烏孫考古情況簡述(與黃振華合撰),王明哲、王炳華編《烏孫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185-200。
和田敦煌發現的中古於闐史料概述(與榮新江合撰), 《新疆社會科學》1983:4, 78-88。(A)
出土文獻與穆斯林地理著作對於研究中亞歷史地理的意義(上),《新疆大學學報》1984:1,57-64。
出土文獻與穆斯林地理著作對於研究中亞歷史地理的意義(下),《新疆大學學報》1984:2,55-63。
近年西方學者對中國中世紀世家大族的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1984:12,29-31。
Les noms du royaume de Khotan, les noms d’ere et la lignee royale de la fin des Tang au debut des Song (with Rong Xinjiang), Contributions aux etudes de Touen-houang III, ed. by M.Soymie, Paris 1984, 23-46+ pls.I-IV.
中亞歷史研究書目介紹(之一)(與王小甫合撰),《中亞研究資料》1984:3,70-73。
中亞歷史研究書目介紹(之二)(與王小甫合撰),《中亞研究資料》1984:4,76-81。
中亞歷史研究書目介紹(之三)(與王小甫合撰),《中亞研究資料》1985:1,64-68。
《大唐西域記校注》(合著),中華書局,1985。
《大唐西域記今譯》(合譯),陝西人民出版社,1985。
鎮海,《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元史》,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157-158。
論隋唐時期中原與西域文化交流的幾個問題,《北京大學學報》1985:4,1-13。(B)
古代歐亞的內陸交通—-兼論山脈、沙漠、綠洲對東西文化交流的影響,中國史學會編《第十六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中國學者論文集》,中華書局,1985,253-270。(B)
中國史,國家教育委員會高教一司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現狀和發展—-高校“七五”科研規劃諮詢報告》,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319-330。
比較和對照—-西方學者研究中國的常用方法,《文史知識》1985:10,86-92。
唐代六胡州等地的昭武九姓,《北京大學學報》1986:2,71-82。(B)
當代史學研究的趨勢,《北京社會科學》1986:2,?。
敦煌瑞像記, 瑞像圖及其反映的於闐(與榮新江合撰), 《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3, 1986, 69-147, 圖20-34 。(A)
唐代的中外文化彙聚和晚清的中西文化衝突,《中國社會科學》1986:3,37-51。
于闐佛寺志 (與榮新江合撰), 《世界宗教研究》1986:3, 140-149。(A)
突厥,《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
阿夫拉西阿卜城、阿克別希姆城址、阿伊爾塔姆城址、阿伊哈努姆城址、安諾文化、巴拉雷克城堡遺址、、巴裏黑城址、巴米揚佛教遺迹、貝格拉姆城址、伯希和、布哈拉古城、豐杜基斯坦佛寺遺址、哈達佛寺遺址、哈爾恰揚城址、克爾捷米納爾文化、勒科克、木鹿城址、納馬茲加IV-VI期文化、尼薩城址、片治肯特城址、紹托爾佛寺遺址、紹托拉克佛寺遺址、斯坦因、斯文赫定、蘇爾赫科塔爾遺址、鐵爾梅茲城址、托普拉克卡拉城址、瓦拉赫沙城址、烏滸水窖藏、哲通文化、中亞古代和中世紀錢幣、中亞土塚墓群、中亞中石器時代文化、中亞中世紀早期粟特壁畫(以上與陳俊謀合撰)、穆格山城堡遺址(與王小甫合撰),《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
貴霜,《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秦漢史》,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
回鶻、黑汗王朝,《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宋史》,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
中國傳統文化在西方—-略論西方對中國傳統文化認識的變化(上),《文史知識》1987:1,65-72。
中國傳統文化在西方—-略論西方對中國傳統文化認識的變化(中),《文史知識》1987:2,109-113。
中國傳統文化在西方—-略論西方對中國傳統文化認識的變化(下),《文史知識》1987:3,84-90。
敦煌文書P.3510于闐文《從德太子發願文》(擬)及其年代(與榮新江合撰), 《1983年全國敦煌學術討論會文集》文史遺書編上, 蘭州, 1987, 63-175 。(A)
海舶來天方,絲路通大食—-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歷史聯繫的回顧,周一良編《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743-802。(B)
向達先生文史研究的貢獻,《唐代文學研究年鑒(1985)》,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470-482。
Notes a propos d’un manuscrit chinois decouvert a Cira de Khotan (with Rong Xinjiang), Cahiers d’Extreme-Asie, No.3, 1987, 77-92.
勃律、裴矩、王玄策(以上與榮新江合撰)、阿史那社爾、大食、拂菻國、李洵、蓮華生、裴行儉、棄松德贊、契苾何力、薩珊朝波斯、粟特、隋唐西域、吐火羅、義淨、昭武九姓,《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隋唐五代史》,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7。
巴黎國立圖書館所藏敦煌於闐語寫卷目錄初稿(與榮新江合撰), 《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4, 北京, 1987, 90-127 。(A)
《唐大曆三年三月典成銑牒》跋(與榮新江合撰), 《新疆社會科學》1988:1, 60-69。(A)
關於和田出土於闐文獻的年代及其相關問題(與榮新江合撰), 《東洋學報》69:1.2, 1988, 59-62 。(A)
唐滅高昌國後西州的形勢,《東洋文化》68,1988,69-107。(B)
《天涯若比鄰—-中外文化交流史略》(與王小甫合著),香港中華書局,1988.9。
唐代的吏,《北京大學學報》1989:2,1-10。
有關西州回鶻的一篇敦煌漢文文獻(與榮新江合撰), 《北京大學學報》1989:2, 24-36。(B)
上古于闐的塞種居民(與榮新江合撰), 《西北民族研究》1989:1, 172-183 。(A)
關於敦煌出土於闐文獻的年代及其相關問題 (與榮新江合撰), 《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 學術論文集》,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9, 284-306。(A)
中外文化交流史(與王小甫合撰),《中華文化詞典》,廣東人民出版社,1989。
劉鬱《西使記》不明地理考(與王小甫合撰),《中亞學刊》3,1990,199-213。(B)
十一世紀的圓形地圖,《中國古代地圖集·戰國—元》,文物出版社,1990。
蘇聯出版地幾部民族史著作,《漢學研究通訊》10:1,1991,22-25。
美國討論施堅雅的區域系統觀的幾篇評論,《漢學研究通訊》10:1,1991,25-29。
學人專介——魏特夫與艾伯哈教授,《漢學研究通訊》10:1,1991,30-33。
歐美漢學論著選介,《漢學研究通訊》10:2,1991,102-108。(含:1. Cambridge History of Early Inner Asia/康橋早期內陸亞洲史,Edited by Denis Sinor,Cambridge an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2.SELECTED PAPERS ON ASIAN HISTORY .SERIES ORIENTALE ROMA LX/亞洲史論文選集——羅馬東方學叢書第60種,By Luciano Petech,Roma:Istituto Italiano Peril Medio ed Estremo Oriente,1988;3.Mongol Imperialism:The Policies of The Grand Qan Monke in China,Russia and The Islamic Lands,1251-1259/蒙古帝國主義1251-1259年蒙哥大汗對中國俄國和伊斯蘭地區的政策,by Thomas T. Allsen,Berkeley and Los Angles:Univ. of California Press,1987;4.Buddhistische Stabreimdichtungen Der Uiguren-Berliner
Turfantexte XIII/回鶻人的佛理頭韻詩集-柏林藏吐魯番文書叢刊第十三號, ed. by Peter Zieme,Berlin:Akademie-Verlag,1985; 5.Die Stabreximtexte Der Zur Altiurkischen Dichitung/吐魯番敦煌出土的回鶻人頭韻詩——古突厥研究,by Peter Zieme,Budapest: Akadémiai Kiado,1991; 6. Vostochnyj Turkestan V drevnosti I Rannem Srednevekov’e—Ocherki Istorii/古代和中古早期東突厥坦史綱,eds. S.L.Tikhvinsky and B.A.Litvinsky,Moscow:Hauka,1988.)
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地區的般次和使次,《季羨林教授八十華誕紀念論文集》下,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969-974。(B)
歐美漢學論著選介,《漢學研究通訊》10:3,1991,182-188。(含:1.OPISANIE TIBETSKIKH SVITKOW IZ DUN’KHUANA SOBRANII INSTITUTA VOSTOKOVEDENIYA AN SSSR/蘇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收藏敦煌藏文寫卷注記目錄,列·謝·薩維茨基(L.S.Savisky)編,莫斯科,科學出版社,東方文獻總編輯所出版,1991年;2. State and Scholars in T’ang China,by David Mcmullen, 1988。)
伊本·胡爾達茲比赫《道里邦國志》中譯本序言,宋峴譯《道里邦國志》,中華書局,1991。(B)
歐美漢學論著評介及提要,《漢學研究通訊》10:4,1991,302-315。(含:1. Catalogue des manuscrits chinois de Touen-houang Fonds Pelliot Chinoist de la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Volume IV, nos 3501_4000,Ecole francaise d’extreme-orient, Paris, 1991;2.Tibetan History and Language-Studies Dedicated to Uray Géza on His Seventieth Birthday, Herausgegeben Von Ernst Steinkellner, Arbeitskreis fur Tibetische und Buddhistische Studien,Wien:Universitǎt Wien,1991.)
歐美漢學論著評介及提要,《漢學研究通訊》11:3,1992,206-208。(儒教與亞洲社會/Confucianisme et Sociélés Asiatiques, eds Yuzo Mizoguchi et Léon Vandermeersch,Publié avec le concours du CNRS,de l’université de Paris Ⅶ,de l’Institut of Asian Cultures de l’université Sophia (Tokyo), Editions L’Harmattan-Sophia University Tokyo, 1991.)
《唐吐蕃大食政治關係史》序,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關係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4-7。
蒙元時期大汗的斡耳朵,張寄謙編《素馨集—-紀念邵循正先生學術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16-35。(B)
九世紀吐蕃的《敕頒翻譯名義集三種》,《周一良先生八十生日紀念論文集》,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3,146-165。(B)
《于闐史叢考》(與榮新江合著), 上海書店, 1993.12。(=A)
La chine et les civilisations de l’Asie centrale du VIIe au Xie siècle, Collège de France 1994.
Trois exemples d’influences mazdeennes dans la Chine des Tang, Etudes chinoises, XIII.1-2, 1994, 203-219.
《西域史地叢考初編》(中華學術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5。(=B)
Historical Introduction(with B.A.Litvinsky),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III, UNESCO Publishing 1996, 19-33.
The City-States of the Tarim Basin,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III, UNESCO Publishing 1996, 281-301.
Kocho (Kao-ch’ang),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III, UNESCO Publishing 1996, 303-314.
Central Asia, the Crossroads of Civilizations(with B.A.Litvinsky),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III, UNESCO Publishing 1996, 473-490.
(co-eds.)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III, The crossroads of
civilizations: A.D.250-750, UNESCO Publishing 1996.
祆教對唐代中國之影響三例,《法國漢學》1,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143-154.
The Last Refuge of the Sogdian Religion: Dunhuang in the Ninth and Tenth Centuries (with F.Grenet), Bulletin of the Asia Institute, new series, 10 (Studies in Honor of Vladimir A. Livshits), 1996,175-186.
Les pieces officielles dans les manuscrits de Dunhuang et Turfan. Genre et structure: quelques clefs de lecture, De Dunhuang au Japon. Etudes chinoises et bouddhiques offertes a Michel Soymie, textes reunis par J.-P.Drege, Geneve 1996, 179-201.
“歎佛”與“歎齋”——關於敦煌文書中的《齋琬文》的幾個問題,《慶祝鄧廣銘教授九十華誕論文集》,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年,60-73頁。
唐代祆教圖像再考,榮新江編《唐研究》3,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1-17。
八世紀下半與九世紀初的於闐(與榮新江合撰),《唐研究》3, 1997, 339-361。
評介《古代和中世紀早期的西域》,《敦煌吐魯番研究》3,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339-370。
Some Iranian Religious Evidence in Turfan Chinese Texts, Paper presented to The Third Silk Road Conference at Yale University, New Haven, July 11-12, 1998。
吐魯番出土漢語文書所見伊朗語地區宗教的蹤迹,《敦煌吐魯番研究》4,1999,7-11。
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Turfan Oasis and Its Exploration (with Rong Xinjiang), Asia Major, third series, vol.11, Part 2, 1998 (1999), 13-36.
十世紀于闐國的天壽年號及其相關問題(與榮新江合撰),餘太山編《歐亞學刊》1,北京中華書局,1999,181-192。
師恩難忘—-緬懷鄧師恭三先生,《仰止集──鄧廣銘先生紀念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200-207.
我和隋唐、中亞史研究,《學林春秋三編》上,朝華出版社,1999年,?頁。
融攝內外文化成果,迎接“大時間”的挑戰,《中華讀書報》2000年7月19日。
“Une representation iconographique de la Daena et de la Daeva? Quelques pistes de reflexion sur les religions venues d’Asie centrale en Chine”, La Serinde, terre d’echanges (XIVes Rencontres de l’Ecole du Louvre), Paris 2000, 191-202.
Iranian Religious Evidence in Turfan Chinese Texts, China Archaeology and Art Digest, IV.1, Dec. 2000, 193-206.
“L’irrigation dans la region de Koutcha”, Les manuscripts chinois de Doutcha. Fonds Pelliot de la Bibliotheque Nationale de France, par E. Trombert avec la collaboration de Ikeda On et Zhang Guangda, Paris 2000, 143-150.
悼克里姆凱特教授,《敦煌吐魯番研究》5,2001,287-293頁。
關於唐史研究趨向的幾點淺見,劉東編《中國學術》2001:4,279—297頁;《二十世紀唐研究》序,胡戟等編《二十世紀唐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1-10。
唐代的豹獵——文化傳播的一個實例,《唐研究》第7卷,2001年,177-204+圖版2-6。
榮新江《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序,同書,北京三聯書店,2001.12,1-6。
再讀晚唐蘇諒妻馬氏雙語墓誌,《國學研究》10,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1,1-22。
“Sogdian Settlements and Tang Material Culture”,New Perspectives on the Tang: An Intern ational Conference,April 18 – 20, 2002,Princeton University。
鄧文寬《敦煌吐魯番天文曆法研究》序,同書,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9。
中華書局與法國漢學/La Zhonghua shuju et la sinology francaise,《中華書局與法國漢學》/La Zhonghua shuju et la sinology francaise, 北京中華書局,2002,13-26。
(2002.12.31)
(附注,這已經是好幾年前的書目了。張先生的研究還在源源不斷出成果。最近他關於內藤湖南和沙畹等漢學家的論文也發表了。2007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了張先生及其家大人張錫彤老先生在50年代合作翻譯的(張先生重新整理)俄國巴托爾德的《蒙古入侵時期的突厥斯坦》。張先生老而彌堅,心繫學術不已。)
[ 本帖最後由 ma.ji 於 2008-7-6 05:06 編輯 ]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學術資訊_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