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資訊]著名香港史學者劉蜀永教授的《香港史文集(增訂版)》於2021年7月9日由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出版

[最新資訊]《鏡報月刊》2020年12月號發表〈歷史學者劉蜀永:以史結緣香港情〉

[本網訊] 摯友的《劉蜀永香港史文集》﹐已於2010年1月由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出版﹐是亦香港學界一大盛事。在祝賀之餘﹐謹錄該文集簡介﹑全書目錄及作者後記於此﹐以饗讀者。(2010年2月19日晚10﹕30)
       又訊﹐3月1日另撰〈值得港人重視的《劉蜀永香港史文集》〉一文予以推介。GetAttachment123.jpg

                                    《劉蜀永香港史文集》簡介

      本書是劉蜀永教授的自選文集。劉教授是著名的香港史專家,參與和主編過《19世紀的香港》、《20世紀的香港》、《20世紀的香港經濟》、《簡明香港史》等重要學術著作的編撰,並在普及香港歷史知識、促進香港與内地的溝通與交流和推動香港地方志工程方面,做過大量工作。
      本書内容涉及香港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歷史人物、考據、研究動態、地方志等方面,可作爲香港研究和通識教育、國民教育的參考資料。
      書中〈從香港史看西方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一文,以香港為個案論述西方影響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雙重歷史作用;〈香港:150年來政治經濟發展概況〉一文曾作爲代表中國學者觀點的重要論文,於1997年發表在西方研究中國問題的權威性雜誌《中國季刊》上;〈香港與辛亥革命運動〉一文,系統論述了香港作爲孫中山革命思想發源地、革命黨人武裝起義基地、宣傳重地和籌款之地對中國革命的貢獻,曾引起海内外華人傳媒的關注。
      本書還附有香港歷史圖片,以及劉蜀永學術生涯有關的報刊評介、信函、簡歷、照片等,對讀者了解香港史研究狀況,甚至認識香港亦會有一定的幫助。

                                    《劉蜀永香港史文集》目錄

***總論
從香港史看西方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
香港:150年來政治經濟發展概況

***英佔以前的香港
香港地名的由來
杯渡禪師及其與香港的關係考釋
試論對英佔以前香港歷史的誤解

***香港與中國革命
香港與辛亥革命運動
清末革命黨人在新界的活動
香港當局驅逐孫中山一案的記載
英國殖民地部檔案中有關辛亥革命的資料

***中英角力下的香港政治
清朝官員對香港的認識和清政府對英佔香港的態度
1949年以前中國政府收復香港的嘗試
英國對香港的政策與中國的態度(1948-1952)
中英街的歷史與興衰初探

***香港經濟與文化
戰後香港與內地的經濟關係(1946-1997)
19世紀香港西式學校歷史評價
香港大學與中國內地的聯繫
從港澳關係看葡語世界的影響

***歷史人物
林則徐與香港海防
香港總督璞鼎查
香港總督德庇時
香港總督文翰
香港總督包令
趙今聲教授談魯迅訪港經過
香港著名教育家容啟東
懷念梁濤先生

***史實考訂
天地會攻佔九龍寨城史實考訂
九龍半島、九龍巡檢司、九龍城史事考略
“琦善與義律會談”圖片辨誤

***香港史研究動態與香港地方志
內地學者的香港史研究
要嚴肅地對待編史工作 ─ 評《香港問題始末》
編修《香港地方志》的幾點看法與建議
一國兩制與香港修志

***附錄
報刊評介
      《九龍城寨史話》與劉蜀永先生
      學者的歷史責任感 ─ 記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劉蜀永
      港大校友撰新書  一枝一葉總關情
信函
      金應熙致劉蜀永函
      黃麗松致劉蜀永函
      趙今聲致劉蜀永函
      盧瑋鑾致劉蜀永函
      梁振英致劉蜀永函
劉蜀永簡歷

***後記

                                    《劉蜀永香港史文集》後記

      筆者選編這本文集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為了引起讀者對香港和香港研究的關注,二是為了將分散在報刊雜誌或發表在學術會議上的文章集中起來,方便讀者參考和批評指教。
      本人進入香港史研究領域是一個很特別的經歷。我在大學主修的是俄羅斯語言文學專業。畢業時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間,當然沒有機會從事研究工作,我被分配到海濱城市秦皇島做中學教師。當地有萬里長城的起點山海關和避暑勝地北戴河,這引起了我對歷史研究的興趣,並撰寫和發表過有關這些名勝古跡的文章和小冊子。在國家恢復高考和研究生招生之後,1979年我有幸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研究中外關係史,論文題目是《沙俄與國際銀行團》。1982年畢業進入近代史研究所工作時,中英兩國已就香港前途問題開始談判。所裏建立香港史課題組後,我按照導師余繩武、劉存寬的提議,改變研究方向,轉而跟隨他們從事香港史研究,後又成為香港史課題負責人。
      在香港史研究的過程中,我逐漸認識到,與中國遼闊的疆域相比,香港只是彈丸之地,但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政治生態卻使它的歷史内涵極其豐富。香港是中國最早受到西方勢力衝擊的地區之一,亦是中西文化薈萃之地。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近代史上許多重大事件都與香港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香港經濟高速發展,成爲亞洲“四小龍”之一的發展歷程和成功經驗引人矚目。中英兩國通過和平談判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做法,以及“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及實踐亦有許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
      在近三十年的學術生涯中,我主要做了四件事:一是香港史學術研究,二是普及香港歷史知識,三是促進香港與内地的相互了解與溝通,四是協助推動香港地方志工程。
      我的精力主要集中在香港史學術研究方面,參與和主編過《19世紀的香港》、《20世紀的香港》、《20世紀的香港經濟》、《簡明香港史》等學術著作的編撰。出於對香港和國家的熱愛和學者的社會責任感,我亦樂於花費時間普及香港歷史知識,以及促進香港與内地的溝通與交流。
      2003—2004年,我接受中國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王洛林委託,出任“香港中產階級現狀研究”課題組負責人,與社會學家單光鼐一起多次赴香港收風,廣泛聽取中產階級人士和不同政治觀點的知名人士對香港回歸後政治經濟發展的看法,並將訪談記錄和調研報告呈交國家高層領導,希望能為中央政府和香港社會各界的溝通,為更好地實施 “ 一國兩制 ” 方針貢獻一點力量。
      2005年,我接受嶺南大學陳坤耀校長和劉智鵬博士的邀請,前往嶺南大學長期駐校研究香港史,協助推動香港地方志工程。四年來與劉智鵬博士配合默契的合作關係使我有機會更深入和全面地了解香港社會,提高了香港史研究的視野和學術水平,亦使香港地方志工程能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得以不斷向前推進。
      回顧近三十年的學術生涯,導師余繩武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劉存寬老師與人爲善的長者風範對我影響甚深,使我終身受益。近代史所香港史課題組的同事徐曰彪、張俊義、張麗﹐國務院港澳辦港澳研究所陳多副所長、蔡赤萌研究員等給過我很多支持。國務院港澳辦趙秉欣、衛陵彥﹐中聯辦蔡培遠、張錦華等朋友亦為我從事香港史研究提供過協助。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金應熙、張磊、鄧開頌、劉澤生、陸曉敏等師友與我有著良好的合作交流關係。英國牛津大學的曾銳生博士也曾協助我收集香港史資料。
      在香港,前輩梁濤和蕭國健、丁新豹、霍啓昌等好友在香港史研究方面給過我許多鼓勵和協助,與吳倫霓霞、陳劉潔貞、科大衛、冼玉儀、周佳榮、林啓彥、李金強、麥勁生、黃文江、葉漢明、鄧聰、陳明銶、陳文鴻、黃約瑟、梁炳華等學者也有許多有益的學術交流。陳坤耀、陳可焜、饒餘慶、周亮全、鄧樹雄等經濟學家在香港經濟史研究方面,給過我極大支持。香港大學孔安道圖書館前後幾任主任楊國雄、尹耀全、陳桂英﹐香港大學檔案中心張慕貞以及高添強等朋友在資料收集方面給過我很大幫助。熱心學術研究的企業家譚廣濂先生慷慨資助嶺南大學建立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使我在香港能有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在嶺南大學工作期間,黃君健、鄭慧莊、任秀雯等年輕同事協助我處理過許多技術性的問題。
      在促進香港與内地的溝通與交流方面,黃麗松、王賡武、鄭耀宗、徐立之、陳坤耀、程介明、陳南祿、徐天佑、韋永庚、徐詠璇、陳鈞潤、楊雪筠、鍾佩芬、黃佩瑤、劉兆佳、李明堃、陳弘毅、呂大樂、何濼生、李彭廣、曾鈺成、馬逢國、張炳良、楊森、梁家傑、劉錫霖、邱雅雯,以及王洛林、李薇、盧曉衡、孫海泉、楊建國、張海鵬、單光鼐、馮子佩、許乃波、侯健存、施正信、顧懋祥、鍾香崇、程靜、王燕祥、于恩華、張麗英、周偉、葉林、崔全才、孟鴻偉、呂衛、羅涵先、張永年、王炳新等領導、前輩與朋友給過我許多協助與勉勵。
      在推動香港地方志工程方面,李剛、朱佳木、高德、秦其明、田嘉、梁振英、陳智思、陳坤耀、饒宗頤、李祖澤、龍炳頤、陳萬雄、譚廣濂、簡永楨、伍步謙、馬逢國、香樹輝、丁新豹、蕭國健、劉兆佳、李明堃、陳弘毅、呂大樂、鄧樹雄、鄧聰、陳南祿、步平、王建朗、萬紅強、陳斌華、李凱、陳敦德等政府官員、學者和朋友給過我許多支持與鼓勵。
      傳媒界朋友郭召金、劉兆義、萬紅強、傅旭、董會峰、唐書彪、邱立本、文灼非、呂少群、鄭靜珊、張潔平、歐陽斌、周振天、王康宏、張謳、田軍、江若瑾、劉文、田永明、張立中、阿憶、黎錫、蔡真停、鄭穗華,出版界朋友趙斌、區錦榮、陳佳榮、李昕、陳翠玲、鄭德華、李安、姚永康、胡開敏、張世林、李建國、董海敏、翟德芳、李佔領、呂愛軍、黎耀強等在香港史研究成果推介和出版方面的努力,我一直銘記在心。
      在文集出版之時,我十分懷念已故的父親劉瑞恩、母親賀淑芬,是他們始終如一的支持使我走上了學術研究之路。
      與我同甘共苦四十載的妻子張亞娟在物質生活條件十分艱難的情況下,默默地撫育子女、支撐家庭,我才能安心地從事學術研究。
      我的中學老師陳中﹐大學老師宗玉才、葉乃芳、陳雲露、陳本和等使我受到良好的基礎知識和治學方法的訓練。我的中學同學袁啓明、景玉書、續玉虎、崔保安﹐大學同學趙宏博、谷恆東、李清和、蕭澤瀛﹐研究生院同學宋廷明等對我的影響和幫助令人難忘。在秦皇島任中學教師期間,譚其驤、羅哲文等前輩﹐郭繼汾、齊慶昌、孔繁德等朋友曾對我的業餘歷史研究給予指導或鼓勵。此外,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莫潤先、近代史所蔣大椿是影響我人生路向的兩位學長,沒有他們提供信息和熱情推薦,當年我不可能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深造。
      我願在本文集問世之際,向所有影響和支持我走向學術研究之路、從事香港史研究及相關工作的老師、家人、朋友、領導、同事和同學,表示由衷的感激之情。
      遺憾的是,我的導師余繩武教授生前未能見到這本文集出版,他已於去年9月在北京駕鶴西歸。相信這本文集能使老師的在天之靈感到稍許慰藉,因爲他的學生沒有辜負他的期望,並沒有交白卷,還是多少做了一些對國家、對香港社會有益的事情。
                                                                           劉蜀永
                                                                            2010年1月20日於香港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學術資訊_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