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嗶嘽
《東西洋考》卷九,“漢澤山:用單巽針取海山。海山:用單巳針五更,取呐嗶嘽,其內為沙瑤”。在今菲律賓棉蘭老島西北的達比丹(Dapitan)一帶。一說為宿務島的 Dapdap。另見《東西洋考》卷五;《象胥錄》卷五;《世法錄》卷八二;《利病書》卷九三;《讀史紀》卷九九;《明史》卷三二三;《續通典》卷一四七;《續通考》卷二三八。
哪彭
《利病書》卷九三;《讀史紀》卷九九。或指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南部的楠榜(Lampung)省一帶。
哪哦山
或又作荖沃。《東西洋考》卷九,“大港〔用辛酉針三更,取哪哦山。〕哪哦山〔再過為白土山。用辛酉針,十更,取密雁。〕”另見《順風》泉州往彭家施闌條;《指南》泉州往邦仔系蘭山形水勢條。指菲律賓呂宋島西北岸的拉奧(Laoag),一說為呂宋北岸的布爾戈(Burgos)。
那參
又作那參山、那罧、剌嘇、膋森、囉心等。《順風》舊港往杜蠻條,“用乙辰五更,見吉里問山在船頭。用單辰三更取胡椒山及那參、杜蠻、饒潼是也”。即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北岸的拉森(Lasem)。
那旺
《元史》卷一二,“(至元十九年九月辛酉)那旺國主忙昂,以其國無識字者,遣使四人,不奉表”。一說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為那孤兒之誤;一說為蘇門答臘島西岸外的尼亞斯(Nias,阿拉伯人稱為 Neyan)島。也有的認為在印度的尼科巴(Nicobar)群島,即《馬可波羅行紀》中的 Necuveran(或 Nakkavaram)群島。 另見《元史》卷一二、二一0;《集事淵海》卷四七;《明續通考》卷二三六;《裔乘》卷二;《續通典》卷一四八。
那哈
王圻《續通考》卷二三六,“那哈,即蘇門答剌師(國),古須文達那國也。其處乃西洋之總路頭”。此文襲自《瀛涯》,但該書並無那哈之名,或將蘇門答剌國標題下附的那孤兒國誤入正文,並訛為那哈。 另見《三才地理》卷一三;《裔乘》卷七;《譯史》卷二。
那罧
《四夷廣記》爪哇回廣東條,“那罧(罓冧)開洋,用壬子十更船取吉里悶山邊看使”。即那參,見該條。
那碌
應作盆那碌,《航海圖》圖二0。在今印度西岸卡利卡特(Calicut)與芒格洛爾(Mongalore)之間,今地無考。
那里
《航海圖》圖二0,“在三指嘴頭山勢去到六指二角直遶那里,寅上”。今地不詳,“寅上”指羅盤針位。或謂讀作“那里寅”,或“那里寅上”,今地無考。另見《廣輿圖》卷二,《皇輿考》卷一二;《圖書編》卷五九、六0;《三才地理》卷一三;《讀史圖》卷四;《四夷雄略》卷二;《武備志》卷二二三。
那沒黎
《明四夷考》卷下;《象胥錄》卷四;《世法錄》卷八二。即南巫里,見該條。
那訶維
《類聚》卷七六引《外國事》;《御覽》卷七九七引《外國事》。或謂即那毗伽,見該條。
那姑兒
《星槎》花面國(紀錄匯編本),“那姑兒一山產琉黃,我朝海船駐紮蘇門答剌,差人船於其山採取琉黃”。即那孤兒,見該條。 另見《利病書》卷一一九;《讀史紀》卷一一二。
那孤兒
又作花面、那姑兒、那孤。《瀛涯》蘇門答剌國,“那孤兒王又名花面王,其地在蘇門笞剌西,地里之界相連”。即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上古國名 Nagur 的譯音,亦即《馬可波羅行紀》中的 Dagroian,為該島北部巴達克(Batak)人所建。其故地一說在陂堤里(Pedir),即今實格里(Sigli)附近;一說應在其東面的洛克肖馬韋(Lhokseumawe)一帶。另見《番國志》;《朝貢錄》卷中;《明四夷考》卷下;《殊域錄》卷九;《圖書編》卷六0;《明續通考》卷二三六;《咸賓錄》卷三;《三才地理》卷一三;《四夷廣記》;《裔乘》卷七;《武備志》卷二三六;《象胥錄》卷五;《世法錄》卷八二;《譯史》卷二;《明史》卷三0四、三二五;《續通典》卷一四八;《海關志》卷四。
那參山
《朝貢錄》卷上爪哇國,“(勾欄山)又三十更平吉里門之山,又五更平胡椒之山,又三更平那參之山,由是而至杜板”。即那參,見該條。
那毗伽
《法顯傳》,“從舍衛城東南行十二由延,到一邑名那毗伽”。或作那訶維,在釋迦誕生地迦維羅衛之南,今尼泊爾南境與印度接壤附近。
那勿丹山
《宋史》卷四八九注輦。即那伽鉢亶那,在今印度南部東岸納加帕塔姆(Nagapatam)附近。 另見《通考》卷三三二;《利病書》卷一二0;《讀史紀》卷一00。《集事淵海》卷四七誤作那勿舟山。
那弗那城
《新唐書》卷二二二下,“扶南……治特牧城,俄為真臘所併,益南徙那弗那城”。或謂可還原為梵文 Navadhmarajanagara,意為新法王城,一說應還原為 Navanagara,義即新城。故地眾說不一,或認為在今柬埔寨茶膠省的吳哥波雷(Angkor Borei),或認為在嗊吥省一帶;一說在越南南部的朱篤(Chau Doc),或迪石(Rach Gia)北面的鵝奧厄(Go Oc Eo);也有的認為指泰國的洛坤(Nakhon Srithamarat),該地古名Nagara Sri Dharmaraja。另見《續通志》卷六三八。
那沒口梨洋
又作喃口巫哩洋、那沒嚟洋、南巫里洋、巫里洋、那沒黎洋。《瀛涯》南浡里,“國之西北海內有一大平頂峻山,半日可到,名帽山。其山之西,亦皆大海,正是西洋也,名那沒口梨洋”。指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北端和印度尼科巴(Nicobar)群島一帶的海域。另見《朝貢錄》卷中。
那沒黎山
《明四夷考》卷下南泥里,“西北大海即西洋,中有帽山,平頂,土人稱為那沒黎,番舶皆以此山為指南”。此段文字係本自《瀛涯》南浡里國一節,但原書只提到帽山之西為那沒口梨洋,並未云帽山又名那沒黎山,或轉抄時曲解所致。另見《象胥錄》卷四;《世法錄》卷八二。
那沒黎洋
《裔乘》卷七;《明史》卷三二五;《清一統志》卷四二四;《嘉慶志》卷五五九。即那沒口梨洋,見該條。
那沒嚟洋
《番國志》南浡里國;《明續通考》卷二三六。即那沒口梨洋,見該條。
那伽鉢亶那
《求法傳》卷下無行禪師。梵名 Nagapattana,即今印度南部東岸的訥加帕塔姆(Nagapatam)。
那羅稽羅洲
《西域記》卷一一僧伽羅國,“國南浮海數千里至那羅稽羅洲”。梵文 Nārikela音譯,意為椰子,即今印度洋中之馬爾代夫(Maldive)群島。另一說指今尼科巴群島(Nicoba Is.);一說指今澳大利亞西北部海上之可可群島(Cocos Is.)。另見《慈恩傳》卷四;《方志》卷下;《珠林》卷二九。
納爾心加
《坤輿全圖》。在今印度東北岸,今地不詳。
納爾星加巴當
《坤輿全圖》。在今印度東北岸,今地不詳。
納縛提婆矩羅城
《西域記》卷五羯若鞠闍國。梵文 Naradevapula,在今印度恒河東岸,或謂在北方邦的卡瑙季(Kannauj)東南三十五公里的般達爾冒(Bandarmau)以北的奈瓦爾(Newal);或謂卡瑙季附近之德奧卡利(Deokali);或謂在今諾巴塔岡 (Nohbotagang)。另見《方志》卷上。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