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嶼
  或又作頭次山、頭峙山。《指南》咬口留吧回太武針路條,“港口放洋﹐用丑癸八更平頭嶼“。在今印度尼西亞雅加達灣外﹐或位千島(Thousand Is.)一帶。另見《東南洋圖》。

頭和
  《陳書》卷六,“(至德元年)十二月景辰,頭和國遣使獻方物”。在今泰國湄南(Me Nam)河下游地區,即墮羅鉢底(Davaravati)的省譯,參該條。另見《南史》卷一0;《冊府》卷九六九。

頭羅
  《島夷志略》賓童龍。在今越南中南部,或謂指芽莊岸外的竹(Tre)島。

頭巾堆
  葉羌鏞《呂宋紀》。即頭巾礁之訛,見該條。

頭巾礁
  又作頭巾礁山,或誤為頭巾堆。《東西洋考》卷九,“里銀中邦﹝丙巳,五更,取頭巾礁。﹞頭巾礁﹝用單午,五更收呂宋國﹞”。另見《順風》太武往呂宋條;《指南》東洋山形水勢條;《西南洋圖》;《東南洋圖》。一說指菲律賓三描禮士(Zambales)省南端的航道轉航角,即Cochinos角。一說為巴丹(Bataan)省西岸外的Capones Is.。

頭次山
  《海錄》卷中網甲,“又南行過三州洋約三日到頭次山,即噶喇叭邊境也”。即頭嶼,見該條。

頭峙山
  《海關志》卷二四,“(網甲)又過三洲洋,正南行三日為噶喇巴,山名頭峙山”。即頭嶼,見該條。

頭巾礁山
  《指南》東洋山形水勢條。即頭巾礁,見該條。

投和
  《通典》卷一八八,“投和國,隋時聞焉。在海南大洲中,真臘之南,自廣州西南水行百日至其國”。在今泰國的湄南(Me Nam)河下游地區,即墮羅缽底(Dvaravati)一名的省譯,參該條。 另見《六帖》卷四二;《御覽》卷七八八;《寰宇記》卷一七七;《華夷圖》;《新唐書》卷二二二下;《指掌圖》;《通志》卷四一、一九八;《山堂考》卷六一;《玉海》卷一五三、一五四;《通考》卷三三二;《嶺海圖》;《圖書編》卷五九;《咸賓錄》卷六;《裔乘》卷二;《利病書》卷一一九、一二0;《譯史》卷二;《續通典》卷一四八;《續通志》卷六三八。

投河
  《讀史紀》卷—一二。即投和,見該條。

投拘利
  《梁書》卷五四中天竺國,“唯吳時扶南王范旃遣親人蘇物使其國,從扶南發投拘利口,循海大灣中正西北入,歷灣邊數國,可一年餘到天竺江口,逆水行七千里乃至焉”。一說即哥谷羅伽古羅的同名異譯,省稱為拘利。也有的據《水經注》所引康泰《扶南傳》之文無“投”字,認為《梁書》的“投”為動詞,應標作“從扶南發,投拘利口”。 另見《南史》卷七八;《冊府》卷六六二;《宋會要稿》冊一九七。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