峽門
(一)又作狹門、夾門、狹水、狹內,或誤為進峽門、進夾門。《順風》赤坎往舊港順塔條,“(彭家山)若不入舊港,用辰巽十更出峽門,用丙巳南邊打水四五托,北邊打水七八托,正路可過。三麥嶼在馬戶邊”。指今印度尼西亞的邦加(Bangka)海峽,尤指其峽口。另見《指南》浯嶼往咬口留吧條。(二)《廣輿圖》卷二;《皇輿考》卷一二;《圖書編》卷五九;《四夷雄略》卷二;《三才地理》卷一三;《武備志》卷二二三;《讀史圖》卷四。今地不詳。
狹門
又作夾門、峽門、狹內等。《航海圖》圖一四。指今印度尼西亞的邦加海峽,或專指其峽口。一說指海峽當中Tandjung Tapa和Tandjung Berani間的較窄之處。
遐來物
《島夷志略》遐來物(一作遐來勿),“古淚之下,山盤數百里,……”。一說即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北面的卡里摩爪哇(Karimunjawa)群島,為吉利門(Karimun)的異譯。一說在蘇拉威西(Sulawesi)島北部的米那哈沙(Minahasa)半島,為其東北端Klabat的音譯。也有的認為即加羅希,見該條。
遐邇沙南
《島夷志略》馬魯澗,“國與遐邇沙南之後山接壤”。今地不詳。或謂為今伊朗東北部呼羅珊(Khorāsān)的異譯;或謂即伊朗西部克爾曼沙赫(Kermanshahan))西約一百英里處Kasri Shirin村的訛譯。
霞勿檀
《文昌雜錄》卷一。或謂即今伊朗西部哈馬丹(Hamadan);或謂在今阿拉伯半島南部,今地不詳。
下里
《島夷志略》下里。或謂即《航海圖》之歇立,參該條。為今印度西岸卡利卡特北部的Maunt Delly。或謂今柯欽(Cochin)北二十英里小港阿爾耶(Alwaye)。另見《星槎》前集小 口具喃國;《圖書編》卷六0。
下岸
《代答》卷二,“闍婆國又名蒲家龍,在海東南。勢下,故曰下岸”。《諸蕃志》卷下,“俗分諸國為上下岸,以真臘﹑占城為上岸,大食、三佛齊、闍婆為下岸”。下岸當指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蘇門答臘島等處。另見《元史》卷二一0。
下港
《東西洋考》卷三,“下港一名順塔,唐稱闍婆,在南海中者也”。即今印度尼西亞西北岸萬丹(Banten),或泛指爪哇島西北岸一帶。另見《東西洋考》卷九;《象胥錄》卷四;《世法錄》卷八二;《讀史紀》卷九九;《明史》卷三二四;《海國錄》;《清一統志》卷四二四;《續通考》卷二三八;《嘉慶志》卷五六0;《海關志》卷三0。
下盧寮
《海錄》卷中舊港國。見上盧寮條。
下安南
《清史稿》卷五二八,“光緒九年,法蘭西由下安南進踞北圻”。安南國自十世紀中期獨立起,其轄境原僅限於今越南的北部地方,後滅占城國並據有真臘國的許多領土,而於十九世紀初改稱越南國。當時越南阮朝定都於順化(Hue),中部地區亦稱安南(Annam),而原北部地方則稱北圻或東京(Tonkin)。此處下安南應指越南中南部地區。
下交趾
《清史稿》卷五二七,“同治元年,法國……約割下交趾邊和、嘉定、定祥三省”。交趾作為郡名原指今越南的北部地方,十世紀中期該地獨立後被稱為安南國。隨著其轄境的逐步向南擴展,十九世紀初阮朝成立後遂改名越南國,原北部地方(北圻)被稱為東京,中部地區稱安南,南部地區(南圻)則稱交趾支那或交趾。此處之下交趾為南圻的一部分,約當越南順海省以西的地區。
夏剌比
《明史》卷三二六剌泥。或謂即瓦拉比(Valabhi),在今印度古吉拉特邦,位北緯二十二度、東經七十二度處。
罅埠
《清續通考》卷三三八。在今馬來西亞的霹靂(Perak)州,或即怡保(Ipoh)。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古代南海地名匯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