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6000年前‧香港地區已有人居住
約6000年前至3500年前‧香港處於新石器時期﹐有大量遺址﹑遺物出土。其石器造型﹑製法
      接近廣東西樵山石器﹐陶器製作與華南幾何印紋陶文化同源
約3500年前至2500年前‧香港存在青銅文化﹐其沿海發現大量石刻

公元前

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平定南越並設郡治理﹐香港屬南海郡番禺縣(秦亡後一度屬南越王
      所統治)
119年(漢武帝元狩四年)‧西漢實行鹽鐵專賣﹐全國設鹽官32處
111年(漢武帝元鼎六年)‧西漢重平南越﹐置九郡﹐香港地區仍屬南海郡番禺縣。香港地區鹽
      場屬番禺鹽官(駐今深圳南頭)管轄

公元

25年(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東漢建立﹐香港仍屬番禺縣管轄。東漢中期(約一世紀末至二世
      紀中)的李鄭屋墓出土墓磚﹐刻有「番禺大治曆」﹑「大吉番禺」等字樣
265年(三國吳末帝甘露元年)‧香港地區改隸南海郡博羅縣
331年(東晉成帝咸和六年)‧香港地區改屬東官郡寶安縣﹐東莞司鹽校尉監管香港鹽場
410年(東晉安帝義熙六年)‧民變勢力盧循隊伍被劉裕所敗﹐其餘部南逃﹐或謂曾入大嶼山
428年(劉宋文帝元嘉五年)‧天竺高僧杯渡禪師南遊﹐掛錫屯門山(今青山一帶)
590年(隋文帝開皇十年)‧東莞郡廢﹐香港地區屬廣州寶安縣
733年(唐玄宗開元廿一年)‧屯門設兵鎮(治南頭)駐軍﹐隸安南都護府。時其地為廣州通西海
      航道的外港
744年(唐玄宗天寶三載)‧屯門駐軍奉調北上﹐平定浙江海盜
757年(唐肅宗至德二載)‧香港地區改隸廣州東莞縣
955年(南漢劉晟乾和十三年)‧官方為杯渡禪師鎸像﹐立於杯渡山杯渡岩
958年(南漢劉鋹大寶元年)‧南漢置媚川都﹐召募專戶於大埔等沿海採珠(971年即宋開寶四
      年廢)
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宋朝建立。宋初於大嶼山西北﹑九龍灣西北地區分別設海南場﹑官
      富場﹐置鹽官管理
1069年(宋神宗熙寧二年)‧江西鄧符協中進士(被視為香港地區最早)﹐旋定居錦田﹑創辦力瀛
      書院
1163年(宋孝宗隆興元年)‧宋裁撤廣東部分鹽官﹐官富場撥歸疊福場經管
1197年(南宋寧宗慶元三年)‧大嶼山高登等鹽民起事﹐反對朝廷禁煮私鹽﹐旋被鎮壓。為鎮壓
      亂事﹐宋曾於大嶼山建摧鋒水軍﹐後移官富場
1200年(南宋寧宗慶元六年)‧宋於官富場設摧鋒水軍﹐由300人駐守﹐每季一換。時佛堂門成
      為重要的交通要衝﹐已建佛頭洲稅站﹐對過往船貨徵稅
1274年(南宋度宗咸淳十年)‧林道義建佛堂門大廟以祀媽祖﹐官富場鹽官嚴益彰作北佛堂的摩
      崖石刻
1278年(南宋端宗景炎三年)‧宋帝昰於年前南來九龍避難﹐是年病逝於香港地區﹐由帝昺繼位
      (次年敗亡)
1280年(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元立屯門巡檢司。同時恢復採珠﹐據大德年間(1297-1307)
      《南海志》載﹐大步海﹑后海等處均有採珠業(後廢復不定)
1370年(明太祖洪武三年)‧明改屯門巡檢司為官富巡檢司﹐治於原官富寨(1453年即景泰四
      年﹐徙治屯門村)
1384年(明太祖洪武十七年)‧明於南頭設東莞守禦千戶所﹑大鵬灣設大鵬守禦千戶所﹐歸南海
      衛管轄。香港部分地區建立墩台(後改汛房)﹐以資分守
1394年(明太祖洪武廿七年)‧廣東左衛千戶張斌在九龍建立大鵬所城
1514年(明武宗正德九年)‧葡萄牙遣使抵屯門(另考為上川島)
1521年(明武宗正德十六年)‧在屯門的葡萄牙人被明軍所逐
1536年(明世宗嘉靖十五年)‧明設南頭寨﹐轄六汛地(香港地區有三﹕佛堂門﹑大澳﹑龍船灣)
1558年(明世宗嘉靖卅七年)‧明禁採珠﹐大埔等地採珠業自此一蹶不振
1573年(明神宗萬曆元年)‧香港改隸廣州新安縣
1581年(明神宗萬曆九年)‧《蒼梧總督軍門志》中的〈全廣海圖〉已載「九龍」一名
1590年(明神宗萬曆十八年)‧南頭改設參將﹐置總兵﹑哨官﹐佛堂門﹑九龍﹑屯門﹑急水門等
      香港地區防衛加強
1619年(明神宗萬曆四十七年)‧萬曆末年郭棐《粵大記》的〈廣東沿海圖〉已標有「香港」一
      名(在今香港仔一帶。另或謂該圖為清本所附)
1623年(明熹宗天啟三年)‧荷蘭人入侵佛堂門﹐旋被新安知縣陶學修率兵所逐
1636年(明思宗崇禎九年)‧威德爾率英國船艦抵達屯門﹐次年轉廣州﹐旋退
1646年(清世祖順治三年)‧清改南頭寨為新安營
1661年(清世祖順治十八年)‧清頒「遷海令」﹐香港地區居民大多被迫內遷﹑土地荒蕪
1666年(清聖祖康熙五年)‧新安縣被裁撤而併入東莞
1668年(清聖祖康熙七年)‧新安沿邊置墩台廿一座(香港地區有其七)。兩廣總督周有德﹑廣東
      巡撫王來任等分別上書﹐力陳遷海之害
1669年(清聖祖康熙八年)‧新安縣恢復。同時准內遷之民開始復界
1682年(清聖祖康熙廿一年)‧新安縣東西兩路設防﹐香港屬東路防區﹔屯門寨及九龍﹑大埔頭
      等四汛地建置
1684年(清聖祖康熙廿三年)‧清准內遷居民全部返回原地。錦田居民感激周有德﹑王來任奏請
      復界﹐特設「周王二公書院」
1806年(清仁宗嘉慶十一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派霍士保在南海測量﹐繪製香港等地圖
1810年(清仁宗嘉慶十五年)‧清於官富寨舊地築九龍寨﹐各地墩台旋改汛房。海盜張保仔投降
1817年(清仁宗嘉慶廿二年)‧清建東涌汛房﹐設石獅等炮台﹑兵房和火藥局
1834年(清宣宗道光十四年)‧英國首任駐華商務監督律勞卑到達澳門及香港地區﹐提出武力佔
      領香港之策﹐旋率艦闖黃埔而不成
1839年(清宣宗道光十九年)‧林則徐抵粵查禁鴉片。尖沙咀林維喜事件發生。英襲九龍炮台﹐
      穿鼻洋﹑東涌等役發生
1840年(清宣宗道光二十年)‧中英鴉片戰爭(1840-1842)正式爆發
1841年(清宣宗道光廿一年)‧義律片面宣稱與琦善達成「穿鼻草約」。英國派兵登陸香港﹐並
      宣佈香港島歸其管轄﹐成為自由港
1842年(清宣宗道光廿二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香港島被正式割讓

2010年3月19日初稿﹑31日修訂於現代社
(據《香港歷史點滴》﹑《漫談香港史》﹑
《香港6000年》﹑《香港近代史》整理)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新增文章_港台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