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紀念“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成立卅週年(1981-2011)﹑“香港海外交通史學會”成立五週年(2006-2011)的中國歷史座標彩尺﹐已由歷史座標尺公司(www.k-5000.com)  編製完成。其中精裝版標明紀念字樣﹐普通版只標“交通篇”。2010年10月23日下午4時﹐歷史座標尺公司總裁林建新先生已將首把樣尺面交陳佳榮驗收。出版時間為2010年10月28日。
                                                                    [2010年10月28日]

+�念��..[1].jpg

[本網訊]為紀念“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成立卅週年(1981-2011)﹑“香港海外交通史學會”成立五週年(2006-2011)﹐有關學者正委託歷史座標尺公司(www.k-5000.com)  編製“歷代中外交通”彩色圖尺﹕一面為中國歷史朝代系列表﹔一面列舉古代中外交通大事二十項(標題加圖片)。下面將為設計者提供的參考資料予以羅列(圖片暫時附錄﹐將來可能更換)。
                                                                     [2010年4月18日]

紀念“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成立卅週年(1981-2011)
      “香港海外交通史學會”成立五週年(2006-2011)
                                          
                                           “歷代中外交通”
                                                圖    尺

01 [秦代] 徐福東渡    02 [西漢] 張騫鑿空    03 [西漢] 越舟航印    04 [東漢] 班超西征
05 [東漢] 大秦東使    06 [三國] 康泰南交    07 [東晉] 法顯取經    08 [唐代] 玄奘西遊
09 [唐代] 義淨西航    10 [唐代] 鑒真赴日    11 [唐代] 圓仁入唐    12 [宋代] 奉使高麗
13 [元代] 蒙古西征    14 [元代] 波羅東來    15 [元代] 巴圖塔東遊 16 [元代] 汪大淵航海
17 [明代] 鄭和下西洋 18 [明代] 利瑪竇來華 19 [清代] 樊守義使歐 20 [清代] 謝清高漫遊

附﹕參考資料﹕

01 [秦代] 徐福東渡    
.jpg   < 日本新宮市和歌山縣徐福公園之徐福像            
      徐福為秦代方士﹐始皇廿八(前219)﹑卅七(前210)年先後兩次奉派渡海﹐求蓬萊﹑瀛洲等仙山的長生不老藥。後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其地有謂為亶洲﹐或考在日本。日本有蓬萊山名﹐存徐福墓﹑祠。無論史事考訂如何﹐“徐福東渡”已成為中國古代對外航海交通歷史的肇始。

02 [西漢] 張騫鑿空    
.jpg   < 張騫通西域壁畫
      西漢張騫於建元三年(前138)﹑元狩四年(前119)﹐先後奉武帝之派﹐兩度出使西域﹐開闢了後世所稱的“絲綢之路”。他與其使者交通了今中亞﹑西亞的大宛﹑康居﹑烏孫﹑大月氏﹑大夏﹑安息乃至南亞的身毒(印度)等地。司馬遷在《史記》中﹐將此舉譽為“鑿空”﹐即開闢孔(空)道的意思。

03 [西漢] 越舟航印    
.jpg -..[1].jpg  < 漢代粵地陶船模型  
      據《漢書‧地理志》所載﹐大約與張騫由陸道通西域同時﹐西漢已有遠行船舶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聞﹑合浦出發﹐經東南亞的都元﹑邑盧沒﹑諶離﹑夫甘都盧﹐抵達南亞的黃支國(應為今印度東南岸的康契普臘姆Kanchipuram), 回程經已程不國(今斯里蘭卡)。越地舟船駛往印度洋﹐可謂開通遠洋航線的“海上絲綢之路”創舉。

04 [東漢] 班超西征    
.jpg   < 班超通西域圖
      西漢末至新莽時期﹐西域通道又為匈奴所阻。東漢明帝永平十六年(73)至和帝永元十四年(103)﹐班超投筆從戎﹐隨征匈奴軍入西域﹐經營了三十一載﹐終於令西域道路再通。他還派甘英使赴大秦(羅馬帝國﹐尤指其東部)﹐至西亞的安息臨海而返。班超通西域的功績﹐常與張騫相媲美。

05 [東漢] 大秦東使    
.jpg   < 羅馬皇帝安敦尼半身像
      據《後漢書》確載﹐東漢桓帝延熹九年(166)九月﹐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越南中部)奉獻。此大秦王被考為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安敦尼(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161-180)﹐是為東漢﹑羅馬東西兩大帝國通使的明證。

06 [三國] 康泰南交    
.jpg   < 康泰《外國傳》書影
      距今一千七百六十多年前﹐三國東吳的孫權曾派專使康泰﹑朱應出使扶南。扶南是以今柬埔寨為中心的古代南海大國﹐康﹑朱等人在該國還會見了天竺使者﹐了解印度乃至西亞的國情﹐歸著《外國傳》﹑《扶南異物志》。這是史書明確記載中國首次派遣專使交通南海諸國的大事﹐其意義實不亞於張騫﹑班超之通西域。

07 [東晉] 法顯取經    
.jpg.jpg   < 《法顯傳》宋刻本首頁
      自兩漢之際佛教傳入﹐高僧來華播教及西行求法之舉漸多。魏晉間﹐朱士行早已西遊﹐但只到于闐﹐未出中國之境。後秦弘始元年(東晉隆興三年﹐399)﹐法顯由長安出發西遊求經﹐歷盡千辛萬險﹐遍遊五天竺。本來有同伴十一人﹐最後唯獨法顯一人攜經東歸﹐由海路經師子國(今斯里蘭卡)﹑耶婆提(在今印度尼西亞)﹐於東晉義熙八年(412)返回中土。法顯在外十三四年﹐經陸﹑海路﹐歸著《佛國記》﹐是為中國高僧至印度的第一人。

08 [唐代] 玄奘西遊    
.jpg   < 玄奘像
      唐僧玄奘於貞觀三年至十九年(629-645)赴印度取經﹐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行走五萬里﹐遊歷一百一十國﹐歸著《大唐西域記》﹐是為中外交通史上膾炙人口的大事。玄奘又是中國唯識宗(又稱法相宗﹑慈恩宗)的創始人﹐和鳩摩羅什﹑真諦被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另一高僧釋義淨曾將他與法顯相提並論﹕“顯法師則創闢荒途﹐奘法師乃中開正路”。長篇小說《西遊記》即據其事跡而撰成。

09 [唐代] 義淨西航    
.jpg   < 義淨釋法圖
      唐高宗咸亨二年(671)至武周證聖元年(695)﹐高僧義淨經由南海至印度﹐並長期在(室利)佛逝(以今蘇門答臘為中心的古代南海大國)譯述﹐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內法傳》﹐晚年於洛陽翻譯佛典。以西游行程論﹐玄奘是陸去陸回﹐義淨則屬海往海返。其成就比起法顯﹑玄奘﹐實不遑多讓。

10 [唐代] 鑒真赴日    
.jpg   < 鑒真第六次東渡圖
      法顯﹑玄奘﹑義淨為西游取經的高僧﹐鑒真則屬東渡播教的代表。鑒真原為揚州龍興寺﹑大明寺的授戒大師﹐應日僧之邀決意東向傳法。從唐玄宗天寶二年(743)至十二載(753)﹐他在十年中先後五次渡海均失敗﹐最後至雙目失明才於第六次成功﹐終達夙願。鑒真被日本尊為“大和上(尚)”﹐曾親為天皇及王公大臣授戒﹐又為東國帶去大量先進的文化物品。日本著作《唐大和上東征傳》歌頌鑒真“如一燈燃百千燈﹐瞑者皆明明不絕”。

11 [唐代] 圓仁入唐    
.jpg   < 日本仿製遣唐使船
      唐代既不乏西遊印度取經﹑東渡日本授法者﹐也有大量日本學問僧西游入唐學法。其中之佼佼者﹐為留有《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的圓仁。他在日本承和五年(唐文宗開成三年﹐838)隨遣唐使船入華﹐在十年間足跡遍及今江蘇﹑安徽﹑山東﹑河北﹑山西﹑陝西﹑河南諸省﹐最後於承和十五年(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歸國。其行記彌足珍貴﹐更因身歷親記“武宗滅佛”而成中國佛教史不可多得的史料。

12 [宋代] 奉使高麗    
.jpg   < 泉州古船模 .jpg   < 《奉使高麗圖經》書影
      指南針(或羅盤)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最早以其導航﹐應在十二世紀初年的北宋﹐見朱彧的《萍洲可談》一書﹕“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南宋趙汝适《諸蕃志》﹑吳自牧《夢粱錄》也有相關的記載﹐又作“針盤”。北宋宣和五年至六年(1123-1124)﹐朝廷派路允迪出使今朝鮮半島的高麗國。其隨員徐兢歸國後著《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該書載海船由明州(今寧波)出發﹐航行中用“指南浮針”﹐是為用羅盤導航的最早﹑完整的航線記錄。另書中提及海中遇險而賴海神祐護諸事﹐也是後來媽祖被賜封的原由。

13 [元代] 蒙古西征    
.jpg   < 蒙古西征之一幕
      公元1206年﹐鐵木真統一草原各部﹐創立蒙古汗國﹐被尊為成吉思汗。在1219-1225﹑1235-1244﹑1253-1260﹐成吉思汗及其子孫拔都﹑旭烈兀﹐先後率軍進行三次西征﹐建立四大汗國。其中第二次西征最遠曾抵意大利的威尼斯附近。蒙古西征﹐用武力強行實現了東西的大規模接觸﹐影響十分深遠。

14 [元代] 波羅東來    
.jpg   < 馬可波羅像
      元代﹐歐洲﹑西亞﹑中亞各國人大量東遷來華﹐其中不乏東遊者留下的珍貴記錄。意大利的馬可‧波羅(Marco Polo)則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傳奇人物。他於1271年隨父﹑叔離鄉東來﹐在中國住了十多年﹐並任元廷官員﹐後於1291年由刺桐(今泉州)乘船歸里。他著有《馬可波羅行紀》﹐詳述其傳奇式的旅程﹐稱刺桐城是世界最大的貿易大港﹐盛讚中國等東方國家的富庶﹐成為後來歐洲地理大探險的動因之一。

15 [元代] 巴圖塔東遊
.jpg   < 以伊本‧巴圖塔命名的建築物
      在唐﹑宋﹑元時代﹐剛崛起的阿拉伯人及其帝國﹐於東西方的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中介角色。中世紀穆斯林遊覽家輩出﹐留下記載的亦不在少數﹐但部分作者並未親遊中國。十四世紀﹐摩洛哥出了一位世界級的偉大旅行家﹐其著作《異境奇觀-伊本‧巴圖塔遊記》更是世界遊記作品園林的一株奇葩。伊本‧巴圖塔(Ibn Battutah)自1325年22歲起﹐即離鄉出遊﹐用了三十年時間在非﹑亞﹑歐三洲﹐進行約12萬公里的旅行﹐足跡遍及三十多國家和地區。巴圖塔到過泉州﹑廣州﹑杭州及元大都﹐對中國和阿拉伯間的文化交流起了頗大的推動作用。

16 [元代] 汪大淵航海
.jpg   < 汪大淵始發港刺桐今貌
      除了西方航海家外﹐元代本土外遊的旅行家也不乏其人。其中遠航世界的重要史事﹐首推汪大淵及其《島夷誌略》。汪氏約於元至順元年(1330)由泉州第一次浮海﹐數年後返回﹔順帝至元三年(1337)左右再次浮海出國﹐歸來後於至正九年(1349)撰其遊記。《島夷誌略》的特點有二﹕親歷﹐廣泛。其條目所標的域外地名已九十有六﹐全書更多達二百二十多﹐為宋元以來的海外交通史﹑華僑史提供了許多第一手的資料。 

17 [明代] 鄭和下西洋
.jpg.jpg   < 下西洋圖
      明初﹐三寶太監鄭和率船隊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航海史上的大事。從永樂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鄭和船隊先後七次航向西洋(從南海西部至今印度洋)﹐最遠到達東非東南沿岸。其船隊規模﹐以首次下西洋為例﹐即有大舶六十二﹑士卒二萬七千八百多人。據《鄭和航海圖》(全稱《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其所錄地名五百餘﹐外國佔三百多。如聯繫到明洪武廿二年(1389)繪成的《大明混一圖》已畫出非洲南部的大三角﹐則當時中國人的航海已處領先的水平。

18 [明代] 利瑪竇來華  
.jpg   < 大西利子像
      明初中國航海成就雖著﹐但後來卻趨於保守﹑封閉而停滯不前。反觀歐洲﹐卻因地理大探險而在近代崛起。隨著歐洲殖民勢力的東來﹐明末清初有大批傳教士來華﹐促成了西學東漸。其中最優秀的代表是意大利耶穌會士利瑪竇(Matteo Ricci)。他於明萬曆十年(1582)抵澳門﹐廿九年(1601)到北京並定居下來﹐後卒於華並安葬北京阜城門外。利瑪竇為中國帶來西方的天文﹑地理﹑曆算及其他自然科學知識﹐並繪製《坤輿萬國全圖》﹐令全球分五大洲等科學理論在華傳播開來。

19 [清代] 樊守義使歐    
.jpg   < 梵蒂岡﹕樊守義奉使之地  
      至清朝之初﹐已有大量西方教士或使者來華﹐但中國卻罕向歐洲各國遣使。而樊守義及其《身見錄》﹐則成為國人最早的大西洋遊記。康熙四十六年(1707)﹐樊守義隨歐西修士艾若瑟赴大西洋﹐肩負清廷與教皇交往的使命。他們由澳門經東南亞至南非﹐旋至南美巴西等地﹐再往西歐各國﹐後於康熙五十九年(1720)回國。其《身見錄》實地記錄了自己西遊所見所聞﹐介紹了歐西各國的政情及風習﹐是難能可貴的中西交通史料。

20 [清代] 謝清高漫游
.jpg.jpg   < 清代廣州港口及十三洋行
      在1840年鴉片戰爭開啟中國近代歷史之前﹐作為古代航海交通歷史之最後完整記錄者﹐當推謝清高及其《海錄》。謝清高從賈人走海南﹐後遍歷海中諸國﹐習外語﹐記海國風俗。嘉慶十六年(1811)返粵﹐目盲而流寓澳門。嘉慶廿五年(1820)遇嘉應同鄉楊炳南﹐向其口述生平游蹤而筆載成《海錄》。該書內容包含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乃至大西洋各國﹐可視為中國古代航海交通之總結性專著。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學術資訊_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