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渡海方程》作者吳朴的中外陸海交通資料選輯

(一) 明﹑清至近代地方志所載的吳朴

@明林希元〈《龍飛紀略》序〉(1544)
“《龍飛紀略》何﹖紀我太祖﹑成祖創業繼統之事也。略何﹖事或弗盡﹐姑紀其大略也。紀之者何﹖詔安吳子華甫也。恭惟聖祖以天授之聖﹐際五百之運﹐提三尺﹐起塗泥﹐虎噬龍吞﹐剪群雄﹐執秦鹿﹐經綸草昧﹐重開日月﹐誠曠古之英也。當其間關百戰收功於萬死一生之餘﹐論道講藝於投戈息馬之際。皇圖霸略﹐雖鬼神不能窺測﹐聖德神功﹐猶盡天地不能為容﹐何其盛哉﹗顧其當日行事之跡﹐藏之金匱石室﹐不惟草萊書生目不及見﹐廟堂縉紳之士亦有不及知者。吳子生長遐荒﹐糟糠不厭﹐乃能旁搜窮討為是《紀》﹐良亦難矣﹐不亦賢乎﹗初名《聖朝征伐禮樂書》﹐予弗善也﹐為易今名﹐因為之序。《紀》凡八卷﹐當代名人﹐若顧秋山﹑洪覺山﹑李中溪﹑錢月川﹑江午坡﹑田豫陽﹑夏月川諸公﹐咸尊信傳錄。諸生吳天祿﹐義民陳顯﹑林濱輩﹐共捐資刻之。華甫名朴﹐性善記﹐書過目輒不忘﹐於天文地理﹑古今事變﹑四夷山川﹑道路遠近險易﹐無不在其胸中。所著有《醫齒問難》﹑《樂器》﹑《渡海方程》﹑《九邊圖本》諸書﹐又校補《三國志》。當道見之﹐無不珍愛﹐迺不能推轂使流落不偶﹐予甚憐焉﹐故嘗方之史遷云﹕“噫﹗若吳子者﹐其將不遇也耶﹗”嘉靖甲辰[廿三年﹐1544]季秋之朔武夷散人林希元書于鳳山之退脩堂。”
[載吳朴撰《龍飛紀略》﹐北京圖書館藏明嘉靖二十三年吳天祿等刻
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8
月影印版﹐史部第9冊第412-413頁。另齊魯書社1996年版]

@明何喬遠(1558-1632)《閩書》與《名山藏》
“吳朴﹐字華甫。書過目不忘﹐天文地理﹑古今事變﹑四夷山川﹑道路遠近險易﹐無不在其胸中。所著有《龍飛紀錄[略]》﹐紀太祖﹑成祖創業﹑繼統之事。又有《醫齒問難》﹑《樂器》﹑《渡海方程》﹑《九邊圖本》諸書。”
[何喬遠《閩書》卷之一百三十‧英舊志‧詔安縣‧皇朝‧吳朴﹐廈門
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歷史系古籍整理研究室校點本﹐福建人民出版
社1995年12月版﹐第五冊﹐第3881頁]
“吳朴﹐字華甫﹐詔安人。書過目不忘﹐天文地理﹑古今事變﹑四夷山川﹑道路遠近險易﹐無不涉心。所著有《龍飛紀錄[略]》﹐紀太祖﹑成祖創業﹑繼統之事。又有《醫齒問難》﹑《樂器》﹑《渡海方程》﹑《九邊圖本》諸書。”
[晉江何喬遠譔《名山藏》本士記﹐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崇禎刻本﹐北
京出版社2000年《四庫禁燬書叢刊》影印本﹐史部46冊第154頁]

@明黃虞稷(1629-1691)《千頃堂書目》
“吳朴《龍飛紀略》十卷(字華甫﹐詔安人﹐嘉靖中布衣。)”
[晉江黃虞稷撰《千頃堂書目》卷四史部‧編年類﹐台灣商務印書館
景印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1983-1986版676冊﹐史部四三
四目錄類﹐676冊第110頁]

@清康熙《詔安縣志‧人物志‧文學》(1691)
“吳朴﹐字子華﹐初名雹。貌不揚﹐而博洽群書。于天文﹑方域﹑黃石﹑陰符之秘﹐莫不條析縷解。不脩邊幅﹐人以狂士目之。時有督學欲為死義陳教授立碑﹐莫詳金陵之入為何日。雹上其事﹐以此補邑諸生﹐更名朴。嘉靖中﹐林希元從征安南﹐辟參軍事﹐機宜多出其謀。安南平﹐朴功竟弗錄。歸﹐以他事下獄﹐著書自見。《龍飛紀略》乃成之獄中者。又有《皇明大事記》﹑《醫齒問難》﹑《度[渡]海風[方]程》﹑《九邊圖要》﹑《東南海外諸夷》﹐及復大寧﹑河套諸計畫﹐今多散逸。”
[清康熙辛未(三十年﹐1691)秦炯纂修《詔安縣志》卷十一‧人物
志‧明文學﹐上海書店2000年據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翻刻
本影印版﹐《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輯31﹐第578頁。]

@民國《詔安縣志‧人物‧文苑》(1942)
“吳朴﹐字子華﹐一字華甫﹐初名雹。貌不揚﹐而博洽群書。于天文﹑方域﹑黃石﹑陰符之秘﹐莫不條析縷解。不脩邊幅﹐人以狂士目之。時有督學欲為死義陳教授立碑﹐莫詳金川之入為何日。雹上其事﹐以此補邑諸生﹐更名朴。嘉靖中﹐林希元從征安南﹐辟參軍事﹐機宜多出其謀。安南平﹐朴功竟弗錄。歸﹐以他事下獄﹐著書自見。《龍飛紀略》乃成之獄中者。又有《皇明大事記》﹑《醫齒問難》﹑《度[渡]海風[方]程》﹑《九邊圖要》﹑《東南海外諸夷》﹐及復大寧﹑河套諸計畫﹐今多散逸。”
[陳蔭祖修﹑吳名世纂《民國詔安縣志》上編卷十三‧人物志‧文苑﹐
上海書店2000年據民國三十一年(1942) 詔安青年印務公司鉛印本
影印版﹐《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輯31﹐第773頁。]

@另見﹕
康熙三十九年(1700)陳汝成修《漳浦縣志》卷十六‧人物下﹔
康熙五十三年(1714)《漳州府志》卷二十三﹔
光緒三年(1877)刊《漳州府志》卷三十﹐卷四十九‧記遺中﹔
《漳州市交通志》第八章‧人物﹐東方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355頁﹔
《漳州市志》第五冊‧人物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第2992-2993頁﹔
《詔安縣志》第一章人物傳﹐方志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1101-
1102頁﹐另載﹕
http://www.fjzhaoan.cn/zafz/ShowArticle.asp?ArticleID=5504
吳樸資料補遺(劉義傑)

(二) 現代報刊文章所載的吳朴

@劉銘恕〈鄭和航海事跡之再探〉(1943)
[原載《中國文化研究匯刊》第3卷﹐1943年9月版。另載《鄭和下西
洋研究文選(1905-2005)》﹐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
191頁]

@向達《兩種海道針經》(1961)
[向達《兩種海道針經》附(2)“《碧里雜存》卷下《渡海方程》(據明
刊本《鹽邑志林》﹐依田汝康函告補錄)”﹐中華書局1961年9月
版1982年12月北京第2次印刷本﹐第281-282頁]

@韓振華〈我國古代航海用的量天尺〉(1980)
[韓振華〈我國古代航海用的量天尺〉注9﹐原載《文物集刊》1980年
2期。後收入《中國與東南亞關係史研究》﹐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版﹔謝方﹑錢江﹑陳佳榮執編《韓振華選集》第三卷《航海交通貿易
研究》﹐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2002年版﹐第226頁]

@田汝康〈《渡海方程》― 中國第一本刻印的水路簿〉(1982)
[原載《通報》(T’oung Pao)1982年1-3期﹔《中國科技史探索 ―
紀念李約瑟博士八十壽辰論文集》﹐1982年。後收入氏著《中國帆
船貿易和對外關係史論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7-
139頁]

@章巽〈明初我國通使日本的的主要針路 ― 《使倭針經圖說》考釋〉
[《章巽文集》﹐海洋出版社1986年版﹐第107-117頁]

@朱鑒秋〈《日本一鑒‧桴海圖經》及明代中日海上航路的研究〉(2000)
[朱鑒秋〈《日本一鑒桴海圖經》及明代中日海上航路的研究〉﹐載
《海交史研究》2000年第2期﹐第31-38頁]

@陳自強〈論吳朴的海洋意識〉(2008)
[載《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總第69
期)﹐第112-116頁]

@陳自強〈論吳朴及其《龍飛紀略》〉(2008)
[載《閩台文化交流》2008年笫四期)

@黃盛璋〈《過洋牽星圖》起源阿拉伯與中國發展﹑提高的貢獻指迷解難〉(2010)
[黃盛璋〈《過洋牽星圖》起源阿拉伯與中國發展﹑提高的貢獻指迷解
難 ― 創建中國海學新學﹐復興中國海國文明研究之一〉﹐載劉迎
勝﹑楊曉春主編《〈大明混一圖〉與〈混一疆里圖〉研究 ― 中古時
代後期東亞的寰宇圖與世界歷史知識》﹐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12月版﹐第123-124﹑141頁]

@陳佳榮〈《順風相送》作者及完成年代新考〉(2011)
[2011年11月28日上載於南溟網﹕
http://www.world10k.com/blog/?p=2028]

@鄭禮炬〈《龍飛紀略》作者考實〉(2012)
[2013年12月31日< 上載於南溟網﹕
http://www.world10k.com/blog/?p=2540
]

@另見﹕
謝繼東〈吳朴與中國首部刻印水路簿〉:
http://www.fjzhaoan.cn/zazx/ShowClass.asp?ClassID=10&page=2
黃家祥〈明代籌海學者吳朴〉:
http://www.fjzhaoan.cn/zazx/ShowClass.asp?ClassID=10
劉剛﹑李冬君〈中國航海時代及其海權思想〉﹐載《人物》2011年9期﹔
另見《文化的江山 (思想的瓜園的博客) 》[原創 2011-09-21 14:14:11]﹕
http://ll5959.blog.hexun.com.tw/68441253_d.html

(三)明清載籍所見的《渡海方程》

@明董穀《碧里雜存》(1553)推介的《渡海方程》(1537)
“余於癸丑歲[嘉靖三十二年﹐1553],見有《渡海方程》,嘉靖十六年[1537]福建漳州府詔安縣人吳朴者所著也。其書上卷述海中諸國道里之數,南自太倉劉家河開洋,至某山若干里,皆以山為標準。海中山甚多,皆有名,並圖其形。山下可泊舟,或不可泊,皆詳備。每至一國,則云此國與中國某地方相對,可於此置都護府以制之。直至雲南之外,忽魯謨斯國而止,凡四萬餘里。且云至某國,回視北斗,離地止有幾指。又至某國,視牽牛星,離地則二指半矣。北亦從劉家河開洋,亦以山紀之。所對之國, 亦設都護府以制之。直至朵顏三衛,鴨綠江盡處而止,亦約四萬餘里云。
下卷言二事﹕其一言蠻夷之情,與之交則喜悅,拒之嚴反怨怒。請於靈山、成山二處,各開市舶司以通有無,中國之利也。其二言,自山東抵北直隸,瀕海數千里皆沮洳膏腴之地,今皆棄於無用。合於其間,特置一戶部衙門,專管屯田之務,募民耕之。臣頗諳區田之法,又傳得外國金稷米種見在,每種一畝可比十畝。如是數年,得穀不可勝計,則江南漕運可免。
其言如此,雖未知可 用與否,亦有志之士也。據其所言,則至忽魯謨斯國,當別有一天星斗矣。永樂中,太史奏南極老人星現,廷臣稱賀。南極入地三十六度,不可見,豈即其地歟?則所言牽牛止有二指,又何疑哉!南極乃遠而不可見,非入地也。《程氏遺書》言,天地升降在八萬里中。豈亦自星而驗之歟?”
[引自董穀《碧里雜存》卷下‧渡海方程﹐據樊維城輯《鹽邑志
林》第十七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印本]

@鄭若曾《籌海圖編》(1562)所引的《渡海方程》及《海道針經》
“凡例﹕……參過書籍﹕……渡海方程  海道針經”
[鄭若曾《籌海圖編》﹐解放軍出版社﹑遼瀋書社1990年《中國
兵書集成》本第15冊(嘉靖四十一年刻本影印本)﹐第35-46頁]
“太倉使往日本針路(見《渡海方程》及《海道針經》)﹕
太倉港口開船﹐用單乙針﹐一更船﹐平[吳淞江](更者﹐每一晝夜分為十更﹐以焚香枝數為度﹐以木片投海中﹐人從船面行﹐驗風迅緩﹐定更多寡﹐可知船至某山洋界)。吳淞江用單乙針及乙卯針﹐一更﹐平[寶山]。寶山﹐到南匯嘴﹐用乙辰針出港口﹐打水六七丈﹐沙泥地﹐是正路。三更﹐見茶山(茶山水深十八托﹐一云行一百六十里﹐正與此合)。自此用坤申及丁未針﹐行三更船﹐直至大小七山﹐灘山在東北邊。灘山下水深七八托。用單丁針及丁午針﹐三更船﹐至霍山。霍山用單午針﹐至西後門。西後門用巽巳針﹐三更船﹐至茅山。茅山用辰巳針取廟州門﹐船從門下行過﹐取升羅嶼(廟州門水深急流)。升羅嶼用丁未針﹐經崎頭山﹐出雙嶼港(升羅﹑崎頭俱可泊船﹐崎頭水深九托)。雙嶼港用丙午針﹐三更船﹐至孝順洋及亂礁洋(雙嶼港口水流急﹐孝順洋水深十三托泥地)。亂礁洋水深八九托﹐取九山以行(九山西邊有礁﹐打水﹑行船宜仔細。一云亂礁洋水深六托﹐泥地)。九山用單卯針﹐二十七更過洋﹐至日本港口(打水七八托﹐泥地﹐南邊泊船)。又有從烏沙門開洋﹐七日即到日本。若陳錢山至日本﹐用艮針。
福建使往日本針路﹕
梅花東外山開船﹐用單辰針﹑乙辰針﹐或用辰巽針﹐十更船﹐取小琉球。小琉球套北過﹐船見雞籠嶼及梅花瓶﹑彭嘉山。彭嘉山北邊過船﹐遇正南風用乙卯針或用單卯針或用單乙針﹐西南風用單卯針﹐東南風用乙卯針﹐十更船﹐取釣魚嶼。釣魚嶼北邊過﹐十更船﹐南風用單卯針﹐東南風用單卯針或用乙卯針﹐四更船﹐至黃麻嶼。黃麻嶼北邊(過船)便是赤嶼。五更船﹐南風用甲卯針﹐東南風用單卯針﹐西南風用單甲針或用單乙針﹐十更船﹐至赤坎嶼。赤坎嶼北邊過船﹐南風用單卯及甲寅針﹐西南風用艮寅針﹐東南風用甲卯針﹐十五更船﹐至古米山。古米山北邊過船﹐有礁﹐宜知畏避。南風用單卯及甲寅針﹐五更船﹐至馬屺(巳山)山。馬屺山南風用甲卯或甲寅針﹐五更船﹐至大琉球。大琉球那霸港泊船(土官把守港口﹐船至此用單卯及甲寅針﹐行二更進那霸內港﹐以入琉球國中)。那霸港外開船﹐用單子針﹐四更船﹐取離倚嶼外過船﹐南風用單癸針﹐三更船取熱壁山以行。熱壁山南風用單癸針﹐四更船﹐取硫黃山。硫黃山南風用丑癸針﹐五更船﹐取田嘉山。又南風用丑癸針﹐三更半船﹐取夢加剌山。南風用單癸針及丑癸針﹐三更船﹐取大羅山。大羅山用單癸針﹐二更半船﹐取萬者通七島山﹐西邊過船。萬者通七島山用單寅針﹐五更船﹐取野顧七山﹐島內各叫兵之妙 是麻山嶼。野顧山用巽寅針﹐二更半船﹐取但尔山。用艮寅針﹐四更船取亞甫山(一云野顧山對面行六十里﹐有小礁四五箇﹐最宜畏避。在北邊過船﹐用艮寅方行一百五十里﹐至旦午山﹐用艮寅方行二[一]百四十里﹐至亞甫山)。亞甫山平港口﹐其水望東流﹐甚急。離此山﹐用艮寅針﹐十更船﹐取亞慈理美妙。若不見此山﹐用單艮針二更船﹐又單寅針五更船﹐取沿灣奴(一云沿渡奴)烏佳眉山。沿渡奴 烏佳眉山用單癸針三更船﹐若船開時用單子針一更﹐船至而是麻山。而是麻山南邊有沉礁﹐名套礁(一云名佐沉長礁)。東北邊過船﹐用單丑針﹐一更船﹐是正路﹐卻用單子針﹐四更船﹐取大門山中。大門山傍西邊門過船﹐用單丑針﹐三更船﹐取兵褲山港。兵褲港循本港﹐直入日本國都。
曾按﹕已上針路乃歷代以來及本朝國初﹐中國使臣入番之故道也。頻年倭寇之入﹐往往取間道突至﹐便利特甚。予已稍從入寇圖中指畫﹐然不欲條書之者﹐恐傳者或貽奸孽以倖釁也。有志於經世者﹐須以意會之而得予之所以不詳書焉﹐斯善矣﹗”
[鄭若曾《籌海圖編》卷二‧使倭針經圖說﹐解放軍出版社﹑遼瀋
書社1990年《中國兵書集成》本第15冊(嘉靖四十一年刻本影
印本)﹐第210-216頁﹔另見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欽定
四庫全書》﹐1983-1986版584冊﹐史部三四二地理類﹐584冊
第48-50頁]

@鄭若曾《鄭開陽雜著‧使倭針經圖說》(1562)所引的《渡海方程》及《海道針經》
“太倉使往日本針路(見《渡海方程》及《海道針經》)﹕
太倉港口開船﹐用單乙針﹐一更船﹐(更者﹐每一晝夜分為十更﹐以焚香枝數為度﹐以木片投海中﹐人從船面行﹐驗風迅緩﹐定更多寡﹐可知船至某山洋界)平[吳淞江]。吳淞江用單乙針及乙卯針﹐一更﹐平[寶山]。寶山到南匯嘴﹐用乙辰針出港口﹐打水六七丈﹐沙泥地﹐是正路。三更﹐見茶山(茶山水深十八托﹐一云行一百六十里﹐正與此合)。自此用坤申及丁未針﹐行三更船﹐直至大小七山﹐灘山在東北邊。灘山下水深七八托。用單丁針及丁午針﹐三更船﹐至霍山。霍山用單午針﹐至西後門。西後門用巽巳針﹐三更船﹐至茅山。茅山用辰巳針取廟州門﹐船從門下行過﹐取升羅嶼(廟州門水深急流)。升羅嶼用丁未針﹐經崎頭山﹐出雙嶼港(升羅﹑崎頭俱可泊船﹐崎頭水深九托)。雙嶼港用丙午針﹐三更船﹐至孝順洋及亂礁洋(雙嶼港口水流急﹐孝順洋水深十三托泥地)。亂礁洋水深八九托﹐取九山以行(九山西邊有礁﹐打水﹑行船宜仔細。一云亂礁洋水深六托﹐泥地)。九山用單卯針﹐二十七更過洋﹐至日本港口(打水七八托﹐泥地﹐南邊泊船)。又有從烏沙門開洋﹐七日即到日本。若陳錢山至日本﹐用艮針。
福建使往日本針路﹕
梅花東外山開船﹐用單辰針﹑乙辰針﹐或用辰巽針﹐十更船﹐取小琉球。小琉球套北過﹐船見雞籠嶼及梅花瓶﹑彭嘉山。彭嘉山北邊過船﹐遇正南風用乙卯針或用單卯針或用單乙針﹐西南風用單卯針﹐東南風用乙卯針﹐十更船﹐取釣魚嶼。釣魚嶼北邊過﹐十更船﹐南風用單卯針﹐東南風用單卯針或用乙卯針﹐四更船﹐至黃麻嶼。黃麻嶼北邊過船便是赤嶼。五更船﹐南風用甲卯針﹐東南風用單卯針﹐西南風用單甲針或用單乙針﹐十更船﹐至赤坎嶼。赤坎嶼北邊過船﹐南風用單卯及甲寅針﹐西南風用艮寅針﹐東南風用甲卯針﹐十五更船﹐至古米山。古米山北邊過船﹐有礁﹐宜知避。南風用單卯及甲寅針﹐五更船﹐至馬屺(巳山)山。馬屺山南風用甲卯或甲寅針﹐五更船﹐至大琉球。大琉球那霸港泊船(土官把守港口﹐船至此用單卯及甲寅針﹐行二更進那霸內港﹐以入琉球國中)。那霸港外開船﹐用單子針﹐四更船﹐取離倚嶼外過船﹐南風用單癸針﹐三更船﹐取熱壁山以行。熱壁山南風用單癸針﹐四更船﹐取硫黃山。硫黃山南風用丑癸針﹐五更船﹐取田嘉山。又南風用丑癸針﹐三更半船﹐取夢加剌山。南風用單癸針及丑癸針﹐三更船﹐取大羅山。大羅山用單癸針﹐二更半船﹐取萬者通七島山﹐西邊過船。萬者通七島山用單寅針﹐五更船﹐取野顧七山﹐島內各叫兵之妙 是麻山嶼。野顧山用巽寅針﹐二更半船﹐但午山。用艮寅針﹐四更船﹐取亞甫山(一云野顧山對面行六十里﹐有小礁四五箇﹐最宜避。在北邊過船﹐用艮寅方行一百五十里﹐至旦午山﹐用艮寅方行二百四十里﹐至亞甫山)。亞甫山平港口﹐其水望東流﹐甚急。離此山﹐用艮寅針﹐十更船﹐取亞慈理美妙。若不見此山﹐用單艮針二更船﹐又艮寅針五更船﹐取沿灣伮(一云治渡伮)烏佳眉山。沿灣伮 烏佳眉山用單癸針三更船﹐若船開時用單子針一更船﹐至而是麻山。而是麻山南邊有沉礁﹐名套礁(一云名佐沉長礁)。東北邊過船﹐用單丑針一更船是正路﹐卻用單子針四更船﹐取大門山中。大門山傍西邊門過船﹐用單丑針﹐三更船﹐取兵褲山港。兵褲港循本港﹐直入日本國都。
若曾按﹕已上針路乃歷代以來及本朝國初﹐中國使臣入番之故道也。頻年倭寇之人[入]﹐往往取間道突至﹐便利特甚。予已稍從入寇圖中指畫﹐然不欲條書之者﹐恐傳者或貽奸孽以倖釁也。有志於經世者﹐須以意會之而得予之所以不詳書焉﹐斯善矣﹗”
[鄭若曾《鄭開陽雜著》卷四‧使倭針經圖說﹐台灣商務印書館
景印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1983-1986版584冊﹐史部
三四二地理類﹐584冊第549-552頁]

@鄭舜功《日本一鑒》(約1567)所引 的《渡海方程》及《海道針經》
“爰究指南之書﹐而詢蹈海之要﹐廣求博采者久之。人有以所錄之書應者﹐謂文曰《針譜》﹐按考日本路經言之未詳。後得二書﹐一曰《渡海方程》﹐一曰《海道經書》﹐此兩者同出而異名也。歷按是書﹐多載西南夷國方程﹐而日本程途雖有其名﹐亦鮮有詳者。”
[鄭舜功《日本一鑒‧桴海圖經》卷一﹐民國廿八年影印舊鈔本﹐
第1頁]
“方位不易指南篇(夫此書也﹐一曰《海道經書》﹐一曰《渡海方程》﹐一曰《四海指南》﹐一曰《航海秘訣》﹐一曰《航海全書》﹐而俗謂之《針譜》。凡此書者﹐其名雖異﹐而事則同也。)”
[鄭舜功《日本一鑒‧桴海圖經》卷一‧萬里長歌﹐民國廿八年影
印舊鈔本]

@《順風相送》(約1592年或其前)‧福建往琉球
“福建往琉球    太武放洋﹐用甲寅針七更船﹐取烏坵。用甲寅針並甲卯針﹐正南東墻開洋﹐用乙辰針取小琉球頭。又用乙辰﹐取木山。北風東湧開洋﹐用甲卯取彭家山。用甲卯及單卯﹐取釣魚嶼。南風東湧放洋﹐用乙辰針取小琉球頭﹐至彭家﹐花園嶼在內。正南風梅花開洋﹐用乙辰針取小琉球。用單乙取釣魚嶼南邊。用卯針取赤坎嶼。用艮針取枯米山。南風用單辰四更﹐看好風單甲十一更取古巴山﹐即馬齒山﹐是麻山赤嶼。用甲卯針取琉球國為妙。不入港欲往日本﹐對琉球山豪霸港可開洋。琉球放洋﹐用單丁針﹐四更船﹐取椅山外過。單癸針二更半是葉壁山。離椅山了﹐單癸四更取流橫山。又用丑癸五更取田家地。用丑癸三更半﹐取萬者通七島山邊。用單寅針﹐五更﹐取野故山內過船。離野故山﹐用艮針二庚半取但爾山。又單艮四更取酉甫山﹐平港口。其水望東流十分緊。單寅十更船﹐取啞慈子里美山。其山用單艮二更﹑單寅三更﹐[取]沿度奴烏佳眉山。用癸針三更船﹐若是船開單子一更﹐取是麻山邊﹐南邊有沉礁﹐名做長礁﹐東邊過船。單丑一更船﹐是正路﹐用子針四更船﹐取大山門中﹐傍西邊過船﹐用單丑是兵庫港為妙。”
[《順風相送‧福建往琉球》﹐中華書局1961年向達校注
《兩種海道針經》本﹐第95-96頁]

@鄧鍾《籌海重編》(約1592後)‧使倭針經圖說所引的《渡海方程》及《海道針經》
“往日本針路(見《渡海方程》及《海道針經》)﹕
太倉使往日本針路﹕
太倉港口開船﹐用單乙針一更船﹐平(更者﹐每一晝夜分為十更﹐以焚香枝數為度﹐以木片投海中﹐人從船面行﹐驗風迅緩﹐定更多寡﹐可知船至某山洋界)吳淞江。用單乙針及乙卯針﹐一更船﹐平[寶山]。寶山到南匯嘴﹐用乙辰針出港口﹐打水六七丈﹐沙泥地﹐是正路。三更見茶山(茶山水深十八托﹐一云行一百六十里﹐正與此合)。自此用坤申及丁未針﹐行三更船﹐直至大小七山﹐灘山在東北邊。灘山下水深七八托。用單丁針及丁午針﹐三更船﹐至霍山。霍山用單午針至西後門。西後門用巽巳針﹐三更船﹐至茅山。茅山用辰巳針取廟州門﹐船從門下行過﹐取升羅嶼(廟州門水深急流)。升羅嶼用丁未針﹐經崎頭山﹐出雙嶼港(升羅﹑崎頭俱可泊船﹐崎頭水深九托)。雙嶼港用丙午針﹐三更船﹐至孝順洋及亂礁洋(雙嶼港口水流急﹐孝順洋水深十三托泥地)。亂礁洋水深八九托﹐取九山以行(九山西邊有礁﹐打水﹑行船宜仔細。一云亂礁洋水深六托﹐泥地)。九山用單卯針二十七更過洋﹐至日本港口(打水七八托﹐泥地﹐南邊泊船)。又有從烏沙門開洋﹐七日即到日本。若陳錢山至日本﹐用艮針。
福建使往日本針路﹕
梅花東外山開船﹐用單辰針﹑乙辰針﹐或用辰巽針﹐十更船﹐取小琉球。小琉球套北過﹐船見雞籠嶼及梅花瓶﹑彭嘉山。彭嘉山北邊過船﹐遇正南風用乙卯針或用單卯針或用單乙針﹐西南風用單卯針﹐東南風用乙卯針﹐十更取釣魚嶼。釣魚嶼北邊過﹐十更船﹐南風用單卯針﹐東南風用單卯針或用乙卯針﹐四更船﹐至黃麻嶼。黃麻嶼北邊過船便是赤嶼。五更船﹐南風用甲卯針﹐東南風用單卯針﹐西南風用單甲針或用單乙針﹐十更船﹐至赤坎嶼。赤坎嶼北邊過船﹐南風用單卯及甲寅針﹐西南風用艮寅針﹐東南風用甲卯針﹐十五更船﹐至古米山。古米山北邊過船﹐有礁﹐宜知畏避。南風用單卯及甲寅針﹐五更船至馬屺(巳山)山。馬屺山南風用甲卯或甲寅針﹐五更船至大琉球。大琉球那霸港泊船(上[土]官把守港口﹐船至此用單卯及甲寅針﹐行二更進那霸內港﹐以入琉球國中)。那霸港外開船﹐用單子針﹐四更船﹐取離倚嶼外過船。南風用單癸針﹐三更船﹐取熱壁山以行。熱壁山南風用單癸針﹐四更船﹐取硫黃山。硫黃山南風用丑癸針﹐五更船﹐取田嘉山。又南風用丑癸針﹐三更半船﹐取夢加剌山。南風用單癸針及丑癸針﹐三更船﹐取大羅山。大羅山用單癸針﹐二更半船﹐取萬者通七島山﹐西邊過船。萬者通七島山用單寅針﹐五更船﹐取野顧七山﹐島內名叫兵之妙 是麻山嶼。野顧山用巽寅針﹐二更半船﹐[取]旦尔山。用艮寅針﹐四更船取亞甫山(一云野顧山對面行六十里﹐有小礁四五箇﹐最宜畏避。在北邊過船﹐用艮寅方行一百五十里﹐至旦午山﹐用艮寅方行二百四十里﹐至亞甫山)。亞甫山平港口﹐其水望東流﹐甚急。離此山﹐用艮寅針﹐十更船﹐取亞慈理美妙。若不見此山﹐用單艮針二更船﹐又艮寅針五更船﹐取船灣奴(一云沿渡奴)烏佳眉山。沿渡奴 烏佳眉山用單癸針三更船﹐若船開時用單子針一更船﹐至而是麻山。而是麻山南邊有沉礁﹐名套礁(一云名佐沉長礁)。東北邊過船﹐用單丑針一更船﹐是正路﹐卻用單子針四更船﹐取大門山中。大門山傍西邊門過船﹐用單丑針﹐三更船﹐取兵褲山港。兵褲港循本港﹐直入日本國都。”
[鄭若曾撰﹑鄧鐘重輯《籌海重編》卷二‧使倭針經圖說﹐台
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據河南省圖書館藏明萬曆刻
本影印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27冊58-59頁]

@慎懋賞《四夷廣記》(約1598)‧福建往日本針路更數
“福建往日本針路更數   長樂縣 梅花 東外山開船﹐用單辰針﹑乙辰針或用辰巽針﹐十更船﹐取小琉球。小琉球套北過船﹐見雞籠嶼及花瓶嶼﹑彭嘉山。彭嘉山北邊過船﹐用乙卯針﹐或用單卯針﹐或用單乙針﹐十更船﹐取釣魚嶼。釣魚嶼北邊過﹐十更船﹐用單卯針﹐或用乙卯針﹐四更船﹐至黃麻嶼。黃麻嶼北邊[過]船便是赤嶼。五更船﹐用單卯針﹐或用單甲針﹐或用單乙針﹐十更船﹐至赤坎嶼。赤坎嶼北邊過船﹐用單卯及甲寅針﹐或用艮寅針﹐或用單卯針﹐十五更船﹐至古米山。古米山北邊過船﹐有礁﹐宜知畏避。用單卯針及甲寅針﹐五更船﹐至馬屺山。馬屺山用甲寅針﹐五更船﹐至大琉球。大琉球 那霸港泊船(土官把守港口﹐船至此用單卯及甲寅針行二更﹐進那霸內港﹐以入琉球國中)。
那霸港外開船﹐用單子針﹐四更船﹐取離倚嶼﹐外過船。用單癸針﹐三更船﹐取熱璧山以行。熱璧山用單癸針﹐四更船﹐取硫黃山。硫黃山用丑癸針﹐五更船﹐取田嘉山。又丑癸三更半船﹐取夢加剌山。用單癸針﹐三更船﹐取大羅山。大羅山用單癸針﹐二更半船﹐取萬者通七島山﹐西邊過船。萬者通七島山用單寅針﹐五更船﹐取野顧七山﹐島內是麻山嶼。野顧山巽寅針﹐四更船﹐取亞甫山。一云野顧山對面行六十里﹐有小礁四五個﹐最宜畏避﹐在北邊過船。用艮寅方﹐行一百五十里﹐至旦午山。用艮寅方﹐行二百四十里﹐至亞甫山。亞甫山平港口﹐其水望東流﹐甚急。離此山﹐用單寅針﹐十更船﹐取亞慈理美妙。用單艮針二更船﹐又單寅針三更船﹐取沿灣奴(一云沿渡奴)烏佳眉山。沿渡奴 烏佳眉山用單癸針三更船﹐若船開時用單子針一更船﹐至而是麻山。而是麻山南邊有沉礁﹐名套礁(一云名佐長礁)。東邊過船﹐用單丑針壹更船是正路﹐卻用單子針四更船﹐取大門山中。大門山傍西邊門過船﹐用單丑針﹐三更船﹐取兵褲山港。兵褲港循本港﹐直入日本國都。”
[慎懋賞《四夷廣記‧東夷廣記》琉球國‧福建往日本針路
更數﹐載《玄覽堂叢書續集》第94冊。另見南溟網﹕
http://www.world10k.com/blog/?p=1643]

@顧炎武(1613-1682)《天下郡國利病書》所引的《渡海方程》及《海道針經》
“相傳有《航海針經》﹐或單用﹐或指酉辰間以前﹐知某洋島所在﹐約更時當行水路幾許﹐打量水深淺幾托(方言幾仞為幾托)﹐海中島嶼作何狀﹐某洋礁險宜慎﹐或風雲氣候不常﹐以何法趨避之。”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原編第廿六冊‧福建‧洋稅
考。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72冊﹐台南﹕莊嚴文
化事業公司1996年本﹐第467頁]
“太倉使往日本針路(見《渡海方程》及《海道針經》)﹕
太倉港口開船﹐用單乙針一更船(更者﹐每一晝夜分為十更﹐以焚香枝數為度﹐以木片投海中﹐人從船面行﹐驗風迅緩﹐定更多寡﹐可知船至某山洋界)平吳淞江。用單乙針及乙卯針一更半平[寶山]。寶山到南匯嘴﹐用乙辰針出港口﹐打水六七丈﹐沙泥地﹐是正路。三更見茶山(茶山水深十八托﹐一云行一百六十里﹐正與此合)。自此用坤申及丁未針﹐行三更船﹐直至大小七山﹐灘山在東北邊。灘山下水深七八托。用單丁針及丁午針﹐三更船﹐至霍山。霍山用單午針至西後門。西後門用巽巳針﹐三更船﹐至茅山。茅山用辰巳針取廟州門﹐船從門下行過﹐取升羅嶼(廟州門水深急流)。升羅嶼用丁未針﹐經崎頭山﹐出雙嶼港(升羅﹑崎頭俱可泊船﹐崎頭水深九托)。雙嶼港用丙午針﹐三更船﹐至孝順洋及亂礁洋(雙嶼港口水流急﹐孝順洋水深十三托泥地)。亂礁洋水深八九托﹐取九山以行(九山西邊有礁﹐打水﹑行船宜仔細。一云亂礁洋水深六托﹐泥地)。九山用單卯針﹐二十七更過洋﹐至日本港口(打水七八托﹐泥地﹐南邊泊船)。又有從烏沙門開洋﹐七日即到日本。若陳錢山至日本﹐用艮針。
福建使往日本針路﹕
梅花東外山開船﹐用單辰針﹑乙辰針﹐或用辰巽針﹐十更船﹐取小琉球。小琉球套北過﹐船見雞籠嶼及梅花瓶﹑彭嘉山。彭嘉山北邊過船﹐遇正南風用乙卯針或用單卯針或用單乙針﹐西南風用單卯針﹐東南風用乙卯針﹐十更船﹐取釣魚嶼。釣魚嶼北邊過﹐十更船﹐南風用單卯針﹐東南風用單卯針或用乙卯針﹐四更船﹐至黃麻嶼。黃麻嶼北邊過船便是赤嶼。五更船﹐南風用甲卯針﹐東南風用單卯針﹐西南風用單甲針或用單乙針﹐十更船﹐至赤坎嶼。赤坎嶼北邊過船﹐南風用單卯及甲寅針﹐西南風用艮寅針﹐東南風用甲卯針﹐十五更船﹐至古米山。古米山北邊過船﹐有礁﹐宜知畏避。南風用單卯及甲寅針﹐五更船﹐至馬屺(巳山)山。馬屺山南風用甲卯或甲寅針﹐五更船﹐至大琉球。大琉球那霸港泊船(土官把守港口﹐船至此用單卯及甲寅針﹐行二更進那霸內港﹐以入琉球國中)。那霸港外開船﹐用單子針﹐四更船﹐取離倚嶼外過船。南風用單癸針﹐三更船﹐取熱壁山以行。熱壁山南風用單癸針﹐四更船﹐取硫黃山。硫黃山南風用丑癸針﹐五更船﹐取田嘉山。又南風用丑癸針﹐三更半船﹐取夢加剌山。南風用單癸針及丑癸針﹐三更船﹐取大羅山。大羅山用單癸針﹐二更半船﹐取萬者通七島山﹐西邊過船。萬者通七島山用單寅針﹐五更船﹐取野顧七山﹐島內各叫兵之妙 是麻山嶼。野顧山用巽寅針﹐二更半船﹐[取]但尔山。用艮寅針﹐四更船﹐取亞甫山(一云野顧山對面行六十里﹐有小礁四五箇﹐最畏避。在北邊過船﹐用艮寅方行一百五十里﹐至旦午山。用艮寅方行一百四十里﹐至亞甫山)。亞甫山在平港口﹐其水望東流﹐甚急。離此山﹐用艮寅針﹐十更船﹐取亞慈理美妙。若不見此山﹐用單艮針二更船﹐又單寅針五更船﹐取沿灣奴(一云沿渡奴)烏佳眉山。沿渡奴 烏佳眉山用單癸針三更船﹐若船開時用單子針一更船﹐至而是麻山。而是麻山南邊有沉礁﹐名套礁(一云名佐沉長礁)。東北邊過船﹐用單丑針一更船是正路﹐卻用單子針四更船﹐取大門山中。大門山傍西邊門過船﹐用單丑針﹐三更船﹐取兵褲山港。兵褲港循本港﹐直入日本國都。”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原編第卅四冊‧九邊四夷。見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72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
司1996年本﹐第796頁]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