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社會科學院著名中外關係史和香港史專家劉存寬教授因病於2012年10月5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4歲。承蒙劉存寬先生高足劉蜀永教授電話及電郵泣告﹐不勝哀悼。回憶昔日在1997前後香港回歸祖國之際﹐存寬先生等曾因出版相關著作﹐而與筆者過從甚密﹐其《十九世紀的香港》﹑《二十世紀的香港》及《香港史論叢》等大作﹐不僅立論嚴謹﹐而且史料豐富﹑考證細微﹐令筆者受益匪淺。今謹借南溟網園地﹐刊登部分圖文資料﹐以寄託蜀永教授和敝人的無盡哀思。 (蜀永教授的〈亦師亦友 風範永存——懷念恩師劉存寬教授〉文見下) [2012年10月6日原載,17日增補]
劉存寬教授永垂不朽
中國社會科學院著名中外關係史和香港史專家劉存寬教授因病於2012年10月5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4歲。
劉存寬教授(1928-2012)﹐四川南充人。1952年北京大學政治學系畢業,1955年中國人民大學外交系研究生畢業。1976年抵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1986年評聘為研究員。曾擔任過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外關係史研究室主任、香港史課題負責人、近代史所學術委員,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中俄關係史研究會副會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亞文明史國際學術委員會委員、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客座研究員等。其專業方向爲中俄中蘇關係史和香港史。
存寬先生是國家社會科學“七·五”重點項目《沙俄侵華史》(1-4卷)的主要作者。他自1982年起就從事香港史研究,是內地香港史研究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是國家社會科學“七·五”重點項目《十九世紀的香港》的主編及作者之一(該書曾獲得中國社會科學基金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 他也是《二十世紀的香港》作者之一﹐另著有論文集《香港史論叢》和《香港歷史問題資料選評——租借新界》等。
1985年劉存寬教授訪問香港大學。
劉存寬教授 左起為﹕劉蜀永、劉存寬、霍啓昌、楊詩浩。
2007年6月劉存寬教授在嶺南大學舉辦的“香港歷史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上
作主題發言。右圖係和與會學者合影﹐左起為﹕陸曉敏﹐鄧開頌﹐陳佳榮﹐
劉存寬﹐劉蜀永﹐張俊義﹐湯開建﹐鄭德華﹐蕭國健﹐張 麗
附﹕劉存寬主要論著目錄(http://jds.cass.cn/Item/21156.aspx)
著作
1.《沙俄侵華史》1—4卷(合著),1250千字,人民出版社1978—1990年,獲中國社會科院1977—1991年優秀科研成果獎。
2.《19世紀的香港》(合著),350千字,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香港麒麒書業有限公司1994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1992—1994年優秀科研成果獎。
3.《20世紀的香港》(合著),25千字,香港麒麒書業有限公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
4.《租借新界:香港歷史問題資料選評》,100千字,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5年。
5.《香港史論叢》,250千字,香港麒麟書業有限公司,1998年。
6.《揭開港澳歷史之謎——1833年港澳居民反侵略鬥爭研究文集》(合集),200千字,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
7.《望山書屋詩詞》,100千字,作家出版社,2005年。
8.《望山書屋詩詞續集》,89千字,作家出版社,2009年。
譯著
1.《英國對華政策(1985—1902)》(合譯),270千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2.《莫洛托夫密談錄》(合譯),300千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年。
3.《史達林與中國》(合譯),300千字,新華出版社,2001年。
4.《回到天安門——齊赫文斯基回憶錄》(合譯),260千字,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年。
論文
1.〈論羅斯福新政〉,15千字,《吉林大學學報》,1963年第3期。
2.〈血腥的征服〉,12千字,《歷史研究》,1976年第5期。
3.〈誰是黃河源的發現者? 〉,10千字,《社會科學戰線》,1978年第2期。
4.〈關於彼得大帝遺囑的疑案〉,6千字,《百科知識》,1980年第4期;《新華月報》文摘版,1980年第9期。
5.〈法國研究中國近現代史近觀〉(合著),35千字,《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2期。
6.〈中國近代史始於何時? 〉(合著),15千字,《第16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中國學者論文集》,中華書局1985年。
7.〈中蘇帕米爾爭議的歷史背景〉,10千字,《社會科學戰線》,1982年第3期。
8.〈邊疆研究要注意利用外國文獻資料〉,2千字,《清史研究通訊》,1983年第3期。
9.〈旅英所見英國國家檔案局有關中國近代史的檔案〉,10千字,《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5期。
10.〈中國近代史始於何時?〉(合著),15千字,《第16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中國學者論文集》,中華書局,1985年。
11.〈新疆地區中俄關係史的一頁——論十月革命後楊增新的對蘇政策〉,16千字,《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6期。
12.〈歐洲中心主義與世界史分期〉,15千字,《社會科學戰線》,1986年第3期;《新華文摘》,1986年第10期;《光明日報》文摘版,1986年8月31日。
13.〈國際外交史上的大騙局——論光緒中俄密約〉,12千字,《社會科學戰線》,1987年第2期;《中國歷史年鑑》,1988年。
14.〈19世紀下半葉的九龍中國海關及其有關交涉〉,12千字,《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6期。
15.〈海外訪檔漫記,4千字,《檔案工作》,1988年第6期。
16.〈關於帝俄租借旅大的幾個問題〉,12千字,《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6期;《新華文摘》1990年第2期;《中國歷史年鑑》,1989年。
17.〈1942年關於香港新界問題的中英交涉〉,12千字,《抗日戰爭研究》,1991年第1期。
18.〈雅爾達協定與1945年中西條約〉,15千字,《史學集刊》,1991年第1期。
19.〈英國重占香港與中英受降之爭〉,15千字,《抗日戰爭研究》,1992年第2期。
20.〈19世紀和20世紀初俄國對新疆的地理考察〉,3千字,《社會科學戰線》,1993年第2期。
21.〈普爾熱瓦爾斯基的“中央亞細亞考察”及其評價〉,16千字,《歷史月刊》(臺灣),1993年第8期。
22.〈17世紀清俄與喀爾喀蒙古關係述略〉,16千字,《中國邊政(臺灣)》,1993年12月號。
23.〈評《清代的邊疆政策》〉,5千字,《歷史研究》,1995年第4期。
24.〈重新評價1945年中蘇《友好同盟條約》〉,12千字,《抗日戰爭研究》1995年增刊:《1945-1995年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
25.〈英國強佔香港島與所謂“穿鼻條約”〉,10千字 ,《世界歷史》1997年第2期;人民大學複印資料97(7)轉載;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動態》,1997年第5期轉載;《20世紀中華學術經典文庫•歷史學》轉載,蘭州大學出版社,2000年。
26.〈英國奪取香港地區的開端——割占香港島〉,10千字,《文史精華》,1997年第4期。
27.〈英國奪取香港地區的繼續〉,8千字,《文史精華》,1997年第5期。
28.〈英國奪取香港地區的完成——強租新界〉,12千字,《文史精華》,1997年第6期。
29.〈關於收復香港的歷史考察〉(合著),10千字 ,《人民日報》國內版、海外版,1997年3月22日;《新華文摘》,1997年第2期 ;人民大學複印資料97(5)轉載;獲《人民日報》1997年新聞獎及優秀文章獎。
30.〈1949年以前中國政府收回香港的嘗試〉(合著),20千字 ,《歷史研究》,1997年第3期;人民大學複印資料97(8)轉載。
31.〈香港、舟山與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國的對華戰略〉,13千字,《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8年第2期。
32.〈試論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的雙重動因〉,18千字,《近代史研究》,1998年;1998年《中國國際法年鑑》。
33.〈關於澳門問題的歷史考察〉,12千字,《人民日報》,1999年9月9日;《新華文摘》,1999年第12期轉載;獲《人民日報》1999年新聞獎,並被評爲優秀文章。
34.〈葡萄牙侵奪澳門何以得逞?〉,10千字,《龍江社會科學》,2000年第5期;趙寶熙等編:《錢端升先生紀念文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
35.〈關於澳門史的幾個問題〉,9千字,《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0年第2期。
36.〈並非完全平等的結盟〉,10千字,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與世界》,第1卷。
37.〈香港與中西文化交流〉,10千字,《港澳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
38.〈駱克與香港新界〉,10千字,《廣東社會科學》,2001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複印報刊資料《中國近代史》,2002年第3期。
39.〈百年前的世界與中國〉,6千字,《人民日報》,2001年1月2日。
40.〈1896年李鴻章使俄路線考〉,4千字,《黑龍江社會科學》,2001年第5期。
41.〈1833年港澳島居民抗英史實考〉,12千字,《揭開港澳歷史之謎》,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
42.〈1836年廣東港澳島人民抗擊外國侵略者新聞考析〉,8千字,《揭開港澳歷史之謎》,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
43.〈維特與1895年中俄四厘借款〉,10千字,《黑龍江社會科學》,2002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中國近代史》,2002年第11期。
44.〈中俄關係與外蒙古自中國的分離〉,15千字,《歷史研究》,2004年第4期;《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2005春季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資料《中國近代史》,2005年第1期轉載;《中國學術年鑒,2004》摘載,被評爲優秀論文;《中俄關係的歷史與現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45.〈評駱克《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報告書》〉,13千字,《廣東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
亦師亦友 風範永存
——懷念恩師劉存寬教授
劉蜀永
10月6日清晨,手提電話突然響起,電話中傳來近代史所同事張俊義的聲音:「劉老師昨天下午在協和醫院逝世了。」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靂,深深地震撼著我的心弦。今年暑期回北京度假時,我曾去東廠北巷劉存寬老師家探望他。雖然由於做過大手術和長期患病,面容顯得憔悴,但他精神很好,談笑風生,沒想到他竟這麼快離我們而去了。這些日子我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回憶起與老師相處的點點滴滴時,有時竟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總想寫點文字來紀念他。
存寬老師1928年出生在四川南充,畢業於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是我國著名的中外關係史專家和香港史專家。他具有深厚的史學、國學和外語根基,精通英、俄、法三國語言。他1982起從事香港史研究,是內地香港史研究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余繩武老師和他二人主編的學術專著《十九世紀的香港》在香港和內地皆獲得很高的評價。 香港《信報》曾經發表書評,稱讚該書「無一字無來歷」。他對新界歷史有獨到的研究。他根據大量檔案資料編寫而成的《香港歷史問題資料選評——租借新界》一書,是研究新界歷史的必讀參考書。他對中國收復香港的歷史有深入的研究。他和我合作撰寫的論文〈1949年以前中國政府收復香港的嘗試〉一文發表在了國內權威性的歷史刊物《歷史研究》上。
在提攜後進方面,存寬老師有著長遠的戰略眼光和寬闊的胸襟。1979年我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余繩武、劉存寬兩位教授是我的指導教師。在完成《十九世紀的香港》書稿之後,大約是1993年,近代史所香港史課題組決定編寫《二十世紀的香港》(政治篇)一書。按資歷,這本新書應該還是余、劉兩位老師主編。但是為了提攜後進,存寬老師提議由余老師和我兩人擔任主編,他則擔任該書作者之一。該書出版時正值香港回歸前夕,在香港和內地出版了繁體、簡體字兩個版本,其中簡體字版發行了4萬冊,創造了史學專著發行數量的新紀錄,一時間社會上對我這個香港史新丁也就有了更多的認識。
2005年我通過「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來港工作之後,存寬老師仍然十分關心和支持我。2008年,香港地方志辦公室計劃編輯一本有關新界歷史的論文集。我提議存寬老師和劉智鵬博士擔任該書主編。但是為了提攜後進,他婉言謝絕了出任主編的建議,卻欣然同意擔當難度較大的〈英皇制誥〉、〈王室訓令〉和〈駱克先生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報告書〉等英文文書的全文翻譯工作。他在八十歲高齡精心翻譯的這些重要文書全部收錄在劉智鵬主編的《展拓界址:英治新界早期歷史探索》一書中,使得該書大為增色。
存寬老師為人耿直,待人寬和、謙和。每當我到他家中做客,無論是談學術問題,還是談論家庭瑣事,他都耐心傾聽,並給出中肯的意見。他身上體現出中國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的傳統美德,直到晚年仍是如此。談到國家的進步時,他眉飛色舞;談到社會的不正之風時,他深惡痛絕。他多次談到,作為歷史學者,一定要注重史德,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對社會負責,對歷史負責。老師的學者風範和諄諄教誨,我會永遠銘記在心中。
[載香港《文匯報》2012年10月17日“人文世相”(http://paper.wenweip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