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前6000年 距今約8000年前﹐浙江蕭山跨湖橋一帶已有新石器時代的獨木舟﹔傳周文王《易‧繫辭下》載伏羲至黃帝時已“刳木爲舟,剡木爲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另《物原‧器原》云“燧人以匏濟水﹐伏羲始乘桴﹐軒轅作舟楫”。
前5000年 距今約7000年前﹐浙江餘姚河姆渡一帶已製有雕花木槳﹔稍後在浙江半山水田畈﹑湖州吳興錢山漾都發現有船槳遺物﹔《墨子》﹑《呂氏春秋》﹑《發蒙記》分別有巧倕﹑棄﹑虞姁﹑伯益等“作舟”之說。
前2300年 傳唐堯約於此時命羲叔南撫交趾。
前2070年 《竹書紀年》云夏代人已乘舟“東狩於海﹐獲大魚”。
前1600年 商代甲骨文已含“帆”(凡)﹑“舟”等字﹔另有殷人東渡航海傳說。
前1046年 約周武王元年﹐殷後箕子建箕氏朝鮮(約前1046-前194年)。
前1037年 約周公居攝六年﹐越裳遣使貢獻﹔《論衡》等有周成王時越裳獻雉﹑倭人貢暢﹑于越獻舟諸說。
前770年 此後的春秋時期﹐據《左傳》載楚國已屢派舟師伐吳﹐“獲其乘舟艅艎”。
前403年 約此年至前221年的戰國時期﹐鄒衍提出“大瀛海”及海外“大九州”說﹔同時東﹑西﹑南﹑北“四海”等名也陸續出現﹔《山海經》成書﹐記及海內外數百國﹐及四海海神名:東海禺虢﹐北海禺強(即禺京),西海弇茲﹐南海不廷胡餘(後《太公金匱》載為東海勾芒﹑北海玄冥﹑西海蓐收,南海祝融)﹔同時期﹐河北平山發現 戰國木船。
前233年 韓非入秦﹐其《韓非子》已記有“司南”;戰國時的《鬼谷子》載“磁石之取針”﹐《呂氏春秋》載“慈石召鐵”。
前221年 自本年秦統一至前210年﹐始皇曾四次沿海巡行。
前219年 秦始皇廿八年﹐徐福首次入海求仙藥。
前214年 秦始皇卅三年﹐秦令屠睢等經略嶺南﹐置南海﹑桂林﹑象等郡。
前210年 秦始皇卅七年﹐徐福再次揚帆東渡﹐止王不來。
前196年 漢高祖十一年五月﹐遣陸賈使南越﹐封趙佗為南越王。
前194年 漢惠帝二年﹐約此年燕人衛滿建衛氏朝鮮(前194-前108年)。
前139年 漢武帝建元二年﹐張騫應募首使西域(次年起行)﹐旋開闢絲綢之路﹔武帝時﹐漢船亦已由南海的日南﹑徐聞﹑合浦等港向西遠航至黃支(在今印度)﹑已程不(今斯里蘭卡)﹐後海外交通航線亦稱“海上絲綢之路”或“絲瓷之路”。
前130年 漢武帝元光五年正月﹐始遣使至西南夷地區。
前122年 漢武帝元狩元年五月﹐張騫獻策云蜀地可通大夏與身毒,漢武帝乃遣使通滇越等西南夷,以闢通道。
前119年 漢武帝元狩四年﹐張騫再使西域。
前112年 漢武帝元鼎五年﹐派路博德﹑楊僕等率兵平南越﹐次年置南海﹑蒼梧﹑鬱林﹑合浦﹑儋耳﹑朱崖﹑交趾﹑九真﹑日南等九郡。
前110年 自本年(元封元年)至前89年[征(延)和四年]﹐武帝曾七次巡海。
前109年 漢武帝元封二年﹐楊僕﹑荀彘率兵征朝鮮地﹐次年置真番﹑臨屯﹑樂浪﹑玄菟等四郡﹔時其南方為馬韓﹑弁韓﹑辰韓三部。
前2年 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盧(一作秦景憲)從大月氏使者伊存口授浮屠經﹐佛教始傳中國﹔另或據孔望山摩崖石刻﹐謂佛教亦可能於漢代由海道傳入中國。
公元
37年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高句麗併樂浪﹐樂浪﹑帶方人多奔新羅。
40年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六年﹐交趾徵側﹑徵貳起事。
42年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八年三月﹐馬援率軍破交趾徵側﹑徵貳﹐旋立銅柱為界標。
44年 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年﹐樂浪復為東漢所取。
57年 東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正月﹐倭奴國遣使東漢﹐旋賜其“漢委奴國王印” (1784年出土於日本九州北部)。時已記及交通朝韓、倭奴和南下裸國、黑齒的東海航線。
65年 東漢明帝永平八年冬十月﹐楚王劉英奉命助伊蒲塞﹑桑門﹐是為華民信佛的早期記載。
73年 東漢明帝永平十六年﹐班超出使西域﹐重開絲綢之路。
94年 東漢和帝永元六年﹐ 敦忍乙王慕延遣使朝貢。
97年 東漢和帝永元九年正月﹐撣國王雍由調遣使者來朝﹔十二月﹐東漢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條支﹐至安息西界﹐臨大海而還。
120年 東漢安帝永寧元年﹐撣國王雍由調再遣使者來朝。
131年 東漢順帝永建六年十二月﹐葉調國﹑撣國遣使者來朝。
166年 東漢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者來華。時已記有與大秦通交的路程。
192年 東漢獻帝初平三年﹐日南郡象林蠻區連[憐]等攻城殺官﹐稱林邑王。
200年 東漢獻帝建安五年﹐約此前後劉熙《釋名》錄有〈釋船〉專篇﹔同時期﹐廣州發現有東漢陶船模型﹔東漢應劭《風俗通義》載“五月有落梅風﹐江淮以為信風”﹐另班固《漢書藝文志》錄有《海中星占驗》十二卷﹑《海中五星經雜事》二十二卷。
226年 三國吳孫權黃武五年﹐呂岱平定交州﹐徼外扶南﹑林邑﹑堂明入貢﹔同年﹐大秦商人秦論先抵交趾﹐旋赴吳都為孫權接見。
230年 三國吳孫權黃龍二年﹐遣衛溫﹑諸葛直求夷洲及亶洲。次年二月得夷洲數千人還。時沈瑩《臨海水土志》亦載及夷洲,論者或以為同地。
244年 三國吳孫權赤烏六年十二月﹐扶南王范旃遣使於吳﹔旋派專使康泰﹑朱應出訪扶南﹐歸著《外國傳》﹑《扶南異物志》等﹔大致同時﹐吳萬震著有《南州異物志》﹐記及大秦西之“漲海”。
246年 三國魏齊王芳正始七年二月﹐魏軍攻高句麗﹐破丸都﹔五月﹐魏軍追擊高句麗王室至肅慎氏南界﹐勒石紀功而還。次年﹐高句麗以丸都殘破﹐移都平壤。
247年 三國吳孫權赤烏十年﹐天竺康僧會來建業傳教﹐孫權築建初寺以處之。
343年 東晉康帝建元元年﹐葛洪約於此前著《抱朴子》﹐其〈外篇‧嘉遯〉謂 “夫群迷乎雲夢者, 必須指南以知道﹔並乎滄海者, 必仰辰極以得反”。另傳葛洪後來有《太清金液神丹經》,廣記南海至天竺、大秦交通。
347年 東晉穆帝永和三年七月﹐林邑王范文陷日南。次年四月攻九真。
384年 東晉太武帝太元九年﹐東晉沙門摩羅難陀揚帆百濟﹐傳播造紙法。
385年 後秦姚萇白雀二年六月﹐高句麗攻陷遼東﹑玄菟。
399年 後秦姚興弘始元年﹐法顯離開長安,陸行往天竺求經。
412年 東晉安帝義熙八年﹐高僧法顯航海歸﹐經師子國﹑耶婆提﹐飄至青州牢山。次年至建康。
416年 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法顯著《佛國記》成﹐內載利用信風及日月星辰導航。
446年 南朝宋文帝元嘉廿三年﹐竺芝《扶南記》作於是年後。
447年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二月初二﹐太武帝聽崔浩言﹐下令禁絕佛教(至452年)。
499年 南朝齊東昏侯永元元年﹐扶桑僧人慧深來華﹐抵荊州﹔南齊時﹐祖沖之造千里船﹐日行百餘里。
509年 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十一月﹐魏帝親講佛經﹐沙門三千餘人集洛陽﹐佛教一時大盛﹐全國有寺一萬三千餘所。
519年 南朝梁武帝天監十八年﹐釋慧皎約於是年撰《高僧傳》。
520年 南朝梁武帝普通元年﹐印度高僧菩提達摩抵華﹐先到廣州﹐旋赴建康及嵩山少林寺﹔自公元312-520年間﹐祆教已傳入中國。
521年 北魏孝明帝正光二年﹐酈道元《水經注》成。
540年 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職貢圖》約成於此年前後。
546年 南朝梁武帝中大同元年﹐高僧拘那羅陀(真諦)抵華﹐旋至晉安﹑梁安﹑廣州各處。
573年 北周武帝建德二年﹐帝集群臣與沙門﹑道士辯三教先後﹐以儒為先﹑道次之﹑佛為後。次年五月起﹐周武帝下令禁佛﹑道兩教(至580年)﹐毀經像﹐命僧道還俗。
594年 隋文帝開皇十四年﹐詔建南海神祠。
598年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二月﹐高麗侵遼西﹐隋出兵攻打高麗。
600年 隋文帝開皇二十年十二月﹐倭國首次派遣隋使來華。
605年 隋煬帝大業元年四月﹐劉方率隋軍攻陷林邑國都。
607年 隋煬帝大業三年三月初四﹐隋遣朱寬帶兵﹐偕海師何蠻往流求﹔八月﹐倭國再派遣隋使小野妹子來華﹐次年抵隋都﹐帝遣裴清隨往其國回訪(由山東登州起航)。
608年 隋煬帝大業四年十月﹐隋遣常駿﹑王君政出使南海﹐至於赤土。
610年 隋煬帝大業六年二月﹐張鎮周﹑陳稜奉使至流求﹔朝鮮和尚曇征傳造紙法於日本。
612年 隋煬帝大業八年正月初二﹐下詔始征高麗﹐凡三次(612﹑613﹑614年)。
622年 唐高祖武德五年﹐在越南北部設交州總管府﹑南德州(後分設德州﹑驩州)總管府。
624年 唐高祖武德七年﹐改交州總管府為交州都督府﹑驩州總管府為驩州都護府。
629年 唐太宗貞觀三年八月﹐玄奘首途赴印度取經(629-645年)。
630年 唐太宗貞觀四年﹐日本首派遣唐使赴華﹐次年抵達。
635年 唐太宗貞觀九年﹐大秦景教僧阿羅本入長安﹐基督教傳入中國。
645年 唐太宗貞觀十九年正月廿四日﹐玄奘取經還抵長安﹔二月﹐唐太宗開始親征高麗﹐取回遼東等地﹔6月14日﹐日本孝德天皇登基﹐建號大化﹐次年始行唐化﹐史稱大化革新﹔是年後﹐釋道宣撰《續高僧傳》。
646年 唐太宗貞觀二十年七月﹐玄奘譯授﹑辯機編撰的《大唐西域記》殺青。
647年 唐太宗貞觀廿一年三月﹐唐軍再攻高麗(647-648年)。
651年 唐高宗永徽二年八月﹐大食始遣使抵華﹐此前伊斯蘭教已傳入中國。
660年 唐高宗顯慶五年三月﹐唐援新羅﹐派兵攻百濟。
661年 唐高宗顯慶六年正月﹐唐出兵再征高麗﹔龍朔元年七月﹐唐兵圍平壤。
663年 唐高宗龍朔三年九月﹐唐破百濟和日本援軍。
667年 唐高宗乾封二年九月﹐李勣﹑薛仁貴在高句麗連下多城。
668年 唐高宗總章元年﹐唐軍拔平壤﹐征服高麗﹐旋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
671年 唐高宗咸亨二年﹐義淨由海路赴印度求法(671-695年)。
674年 唐高宗上元中(674-676年)﹐達奚弘通奉使西海﹐自赤土至虔那凡經三十六國﹐歸著《西南諸蕃行記》。
679年 唐高宗調露元年八月七日﹐改交州都督府為交州都護府﹐統領今越南北部。
691年 武則天天授二年﹐義淨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內法傳》。
694年 武則天延載元年﹐明教(摩尼教)由波斯拂多誕傳入中國。
695年 武則天證聖元年﹐義淨回洛陽﹐帶回經書四百部。
712年 唐睿宗太極元年﹐日本《古事記》猶自稱其國為“倭國”。
714年 唐玄宗開元二年﹐廣州已設市舶使。
717年 唐玄宗開元五年﹐日本吉備真備﹑阿倍仲麻呂等抵華留學。
719年 唐玄宗開元七年﹐印度僧金剛智由海路抵廣府。
720年 唐玄宗開元八年﹐《日本書紀》始用日本之名。後《舊唐書》倭國﹑日本兩傳並列(703年後史事繫於日本傳)。
724年 唐玄宗開元十二年﹐僧一行展開子午線長度測量﹐南起林邑﹐北至鐵勒。
727年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十一月上旬﹐新羅僧釋慧超由天竺返回安西都護府治所龜茲﹐旋著《往五天竺國傳》。
735年 唐玄宗開元廿三年﹐唐朝與新羅以浿水劃界。
741年 唐玄宗開元廿九年﹐印度僧不空離南海至訶陵﹑師子﹐天寶五載(746年)返唐。
743年 唐玄宗天寶二年﹐鑒真同日僧榮叡﹑普照展開東渡﹐前五次均告失敗。
751年 唐玄宗天寶十載,詔封南海神爲廣利王﹑東海神爲廣德王﹑西海神爲廣順王﹑北海神爲廣澤王。
754年 唐玄宗天寶十二載十二月廿六日﹐鑒真第六次東渡日本成功(753-754年)﹐旋在奈良建唐招提寺。
757年 唐肅宗至德二年﹐改交州都護府為鎮南都護府。
762年 唐肅宗寶應初年﹐於天寶十載怛邏斯一役被俘至西海的杜環自廣州回國﹐歸著《經行記》。
768年 唐代宗大曆三年﹐鎮南都護府復改為交州都護府。
770年 唐代宗大曆五年﹐竇叔蒙記載潮汐的專著《海濤志》(或作《海嶠志》) 約此時完成。
779年 唐代宗大曆十四年﹐日本真人元開寫成《唐大和上東征傳》。
781年 唐德宗建中二年﹐《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立(1625年出土)。
793年 唐德宗貞元九年﹐以中國方式造紙的作坊始設於西亞巴格達。
795年 唐德宗貞元十一年﹐西亞大馬士革出現造紙作坊。
801年 唐德宗貞元十七年十月﹐唐賈耽修成《海內華夷圖》四十卷﹐耽另有《古今郡國道縣四夷述》(內含〈廣州通海夷道〉等)﹔十月廿二日﹐唐杜佑撰成並進呈第一部政書《通典》二百卷﹐內收《經行記》等﹔唐李淳風“海島精算”可求海島高度及與船隻距離。
802年 唐德宗貞元十八年正月﹐驃國王弟舒難陀因南詔入唐﹐到長安獻國樂。
804年 唐德宗貞元二十年七月初二﹐日僧空海到達福州﹐旋抵長安。
807年 唐憲宗元和二年﹐釋慧琳撰成《一切經音義》。
818年 唐憲宗元和十三年﹐日本定朝會禮常服制一準唐儀。
829年 唐文宗大和三年﹐龍骨水車傳入日本。
832年 唐文宗大和六年﹐緬甸古驃國為南詔所滅。
838年 唐文宗開成三年﹐日僧圓仁隨遣唐使到達中國﹐兩年後抵長安。
845年 唐武宗會昌五年七月﹐武宗禁滅佛教及景教﹑拜火教﹑摩尼教等三夷教(845-847)。
847年 唐宣宗大中元年﹐日本僧人圓仁攜經書回國﹐歸著《入唐求法巡禮行記》。
851年 唐宣宗大中五年﹐阿拉伯人出版《公元851年刊定之中國印度見聞錄》(舊譯《蘇萊曼東遊記》)。
860年 唐懿宗咸通元年十二月﹐南詔攻陷唐交趾(860-861年)。
863年 唐懿宗咸通四年正月﹐南詔再陷唐交趾(863-866年)﹔樊綽撰《蠻書》。
866年 唐懿宗咸通七年十月﹐高駢克交趾﹐旋置靜海軍於安南。
869年 唐懿宗咸通十年﹐阿拉伯人伊本‧哈巴爾遊歷中國。
894年 唐昭宗乾寧元年﹐日本停派遣唐使。
900年 唐昭宗光化三年﹐北非亞歷山大里亞已有造紙工場。
904年 唐昭宗天復四年﹐楊行密部將在戰爭中首用火炮類武器─飛火。
912年 後梁太祖乾化二年﹐阿拉伯人伊本‧庫達特拔去世﹐其前著有《道里邦國志》。
917年 後梁末帝貞明三年﹐曲承美繼父為節度使﹐越南北部於此後漸趨獨立。
918年 後梁末帝貞明四年六月﹐王建推翻泰封國﹐創王氏高麗(918-1392年)。
941年 後晉高祖天福六年﹐阿拉伯人伊本‧麥哈黑爾隨中國使者來華遊歷。
956年 後周世宗顯德三年﹐阿拉伯人馬蘇第去世﹐留下中阿交通重要著作《黃金草原》。
968年 宋太祖乾德六年﹐越南丁部領建大瞿越國。
969年 宋太祖開寶二年﹐馮繼昇進火箭法。
971年 宋太祖開寶四年六月﹐首於廣州設市舶司。
975年 宋太祖開寶八年﹐宋軍攻南唐首用火箭﹑火炮。
980年 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秋﹐孫全興﹑劉澄等分率陸﹑海軍征伐安南﹐次年退兵。
982年 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益州僧光遠至自天竺﹐所攜天竺王書由此前抵華的僧施護翻譯。施護並自述由天竺來華行程。
984年 宋太宗雍熙元年﹐日僧奝然西渡抵華﹐次年歸國。
988年 宋太宗端拱元年﹐贊寧﹑智輪等撰成《宋高僧傳》。
989年 宋太宗端拱二年﹐設杭州市舶司。
990年 宋太宗淳化元年夏﹐遣宋鎬﹑王世則出使安南﹐次年六月歸﹐留有《宋鎬行錄》。
999年 宋真宗咸平二年﹐設明州市舶司。
1009年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泉州伊斯蘭教聖友寺建立(1310年重修)。
1015年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九月﹐注輦國使娑里三文等奉表來貢﹐並述其東航行程﹐次年回。
1041年 宋仁宗慶曆元年﹐本年至八年的慶曆間畢昇發明活字印刷法;楊惟德上 《塋原總錄》﹐在前人基礎上提出指南針存在“地磁偏角”。
1044年 宋仁宗慶曆四年﹐曾公亮、丁亮、楊惟德等上《武經總要》﹐內詳列製造火藥方子及指南魚法,並記赴交趾途程。
1074年 宋神宗熙寧七年六月﹐沈括提舉司天監﹐製渾儀﹑浮漏成﹔其後(約1086-1093)所著《夢溪筆談》詳載“指南魚”四種指南針的各種不同製造方法﹐並重申“地磁偏角”問題。
1076年 宋神宗熙寧九年﹐郭逵等率兵征安南﹐師次富良江﹐受其降表而還。
1085年 宋神宗元豐八年﹐龐元英約於是年撰《文昌雜錄》﹔泉州西郊九日山已有祈風等摩崖石刻(宋代凡四十八石﹐至寶祐六年1258年止)。
1087年 宋哲宗元祐二年十月﹐於泉州置市舶司﹔此後泉州發現有宋代的古船﹐而陽江﹑蓬萊﹑南澳及韓國新安等處也有宋﹑元﹑明的沉船紛紛出水。
1088年 宋哲宗元祐三年﹐於密州設市舶司。
1096年 宋哲宗紹聖三年﹐歐洲國家首派十字軍出發東征﹐前後八次﹐幾近兩世紀(1096-1291年)。
1099年 宋哲宗元符二年﹐稅安禮《歷代地理指掌圖》成。
1100年 宋哲宗元符三年﹐北非摩洛哥已建造紙工場。
1103年 宋徽宗崇寧二年﹐據朱彧《萍洲可談》﹐中國於此前已用羅盤導航。
1113年 宋徽宗政和三年﹐於秀州華亭縣設市舶務。
1119年 宋徽宗重和二年﹐朱彧《萍洲可談》約於是年(宣和元年)成書。
1123年 宋徽宗宣和五年﹐路允迪﹑傅墨卿﹑徐兢等由明州出使高麗﹐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載本年用指南針航海﹔同年﹐賜海神媽祖“順濟” 廟額。
1131年 南宋高宗紹興元年﹐納只卜‧穆茲喜魯丁自撒那威附舶來泉州﹐旋創清淨寺於南城(1350年重立)。
1132年 南宋高宗紹興二年﹐此前於溫州設市舶務。
1136年 劉豫阜昌七年﹑南宋高宗紹興六年﹐《華夷圖》(約1038-1048年北宋時佚名編撰)﹑《禹跡圖》刻石﹐為世界最早地圖印版
1145年 南宋高宗紹興十五年﹐於江陰設市舶務。
1150年 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年﹐西班牙首建歐洲的造紙工場。
1163年 南宋孝宗隆興元年﹑金世宗大定三年﹐開封始建猶太教清真寺(元至元十六年﹑明正德七年先後重修)。
1178年 南宋孝宗淳熙五年﹐周去非撰《嶺外代答》﹔宋代已出現大量近海的“洋”名及“深洋”﹑“大洋海”等概念。
1185年 南宋孝宗淳熙十二年﹐趙亮夫完成《歷代地理指掌圖》(傳北宋稅安禮原撰)的增補。
1189年 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法國南部始以中國方式設場造紙。
1192年 南宋紹熙三年﹐封海神媽祖為靈惠妃。
1206年 南宋寧宗開禧二年﹐趙彥衛撰《雲麓漫鈔》。
1217年 南宋寧宗嘉定十年﹐真德秀初知泉州(1217-1219年)﹐後紹定五至六年復知泉州(1232-1233年)﹐其文集已以泉州為本位提出“北洋”﹑“南洋”﹑“東洋”等詞。
1225年 南宋理宗寶慶元年﹐趙汝适撰《諸蕃志》。
1231年 蒙古太宗三年﹐蒙古軍入侵高麗﹐旋回。
1232年 蒙古太宗四年﹐高麗一度遷都至江華島﹐以避蒙古。
1241年 蒙古太宗十三年﹐蒙古軍在利格尼茲一役使用煙幕﹐破日耳曼﹑波蘭聯軍﹐在莫希破匈牙利軍﹐前鋒進至威尼斯附近;約此年前後﹐朱繼芳寫作《航海》一詩﹐提及以水浮針辨船向。
1245年 南宋理宗淳祐五年﹐意大利方濟各會會士柏朗嘉賓奉教皇令離法國東來﹔次年11月24日返回法國﹐旋著《蒙古行紀》。
1246年 南宋理宗淳祐六年﹐於澉浦設市舶官﹐十年增置市舶務。
1247年 南宋理宗淳祐七年﹐黃裳《墜理圖》刻石。
1248年 蒙古定宗三年﹐法國人隆如美奉法王遣至蒙古汗庭﹐1251年回。
1251年 蒙古憲宗元年﹐波斯人志費尼隨父至和林﹐賀蒙哥汗登基﹐旋從旭烈兀西征﹐後著《世界征服者史》。
1253年 蒙古憲宗三年﹐法國方濟各會會士魯布魯克奉派東來﹐次年返回﹐歸著《東行記》。
1254年 蒙古憲宗四年﹐小亞美尼亞王海屯謁見蒙哥汗﹐次年返抵本國﹐留有《海屯行紀》。
1255年 蒙古憲宗五年﹐意大利尼科羅‧波羅兄弟出發赴中亞及中國(1255-1269年)。
1256年 蒙古憲宗六年九月﹐蒙古軍由高麗北還﹔蒙古軍征服波斯﹐滅木剌夷。
1257年 蒙古憲宗七年十月﹐蒙古軍由雲南進攻安南。
1258年 蒙古憲宗八年﹐蒙古軍攻佔巴格達﹐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滅亡。
1259年 蒙古憲宗九年正月﹐常德奉派由和林往波斯﹐西覲旭烈兀﹐次年東歸。
1263年 蒙古世祖中統四年三月﹐劉郁據常德行程撰成《西使記》。
1269年 南宋度宗咸淳四年﹐由海路抵印度的華人在尼伽八丹建立“中國塔”。
1271年 元世祖至元八年﹐威尼斯人尼科羅‧波羅攜子馬可及弟前來東方﹔張立道首使安南。
1272年 元世祖至元九年﹐亦黑迷失出使八羅孛國﹐十一年回﹐十二年再使。
1273年 南宋度宗咸淳九年﹐頒“回回炮”製造法給沿邊州郡。
1274年 南宋度宗咸淳十年﹐元世祖至元十一年三月﹐元軍征日本﹐旋撤退﹔吳自牧撰《夢粱錄》。
1275年 南宋恭帝德祐元年﹐元世祖至元十二年 ﹐郭守敬首提“海拔”概念;威尼斯人馬可‧波羅隨父﹑叔抵達元上都。
1276年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南宋端宗景炎元年十一月﹐蒲壽庚以宋泉州降元。
1277年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元軍攻緬甸﹔元於泉州設市舶司﹐慶元﹑上海﹑澉浦亦同年設司。
1278年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八月﹐“制封泉州神女號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
1279年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十二月﹐遣楊庭璧使俱藍國﹐次年三月抵達﹐十八﹑十九﹑二十年又多次往還俱藍﹑馬八兒諸國;是年﹐郭守敬展開四海測驗:東至高麗﹐西極滇池﹐北盡鐵勒﹐南逾珠崖(其地有廣州﹑林邑﹑西沙﹑黃岩諸說)。
1281年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正月﹐元軍再征日本﹐至八月敗(時王惲《秋澗集》中的〈汎海小錄〉刊有元征日事)﹔元朝以占城為行省﹐令亦黑迷失召諭占城﹔白拉克‧基勃杰基《通商寶鑒》提及埃及至印度洋的水手已用航海羅盤。
1282年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二月﹐元遣兵攻緬甸﹔三月﹐元發兵攻占城﹔同年﹐朱清﹑張瑄倡議由海運令南糧北調﹐其路線由劉家港沿海岸而抵渤海。後元佚名《大元海運記》詳載漕運水程;明佚名《海道經》繼之。
1283年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元軍攻入占城﹔元軍再征緬甸﹔同年﹐於廣州設廣東市舶司。
1284年 元世祖至元廿一年﹐元軍攻陷緬甸太公城﹔七月﹐元軍再入占城﹑大越﹔召還亦黑迷失﹐令使僧迦剌國﹔同年﹐杭州設市舶司。
1285年 元世祖至元廿二年﹐元軍攻安南﹑占城失敗﹔元立征東行省﹐準備再攻日本。
1286年 元世祖至元廿三年正月﹐元罷攻日本﹔元命脫歡等再攻安南﹐五月入侵﹑六月敗退。
1287年 元世祖至元廿四年﹐元軍至緬甸蒲甘﹐約和而退﹔十二月﹐元軍攻入安南都城﹔同年﹐以亦黑迷失使馬八兒國。
1288年 元世祖至元廿五年三月﹐元軍撤出安南﹐損失慘重﹔十一月﹐徐明善隨劉廷直﹑李思衍等出使安南﹐次年二月抵達﹐歸著《天南行記》﹐記有“西洋”等詞。
1289年 元世祖至元廿六年﹐元罷占城行省。
1291年 元世祖至元廿八年十二月﹐張立道再奉使赴安南﹐明年三月抵達﹐後留《張立道行錄》﹔馬可‧波羅與父﹑叔啟程離泉州回國。
1292年 元世祖至元廿九年二月﹐元軍從泉州出發﹐由史弼﹑高興及亦黑迷失等率領遠征爪哇(1292-1293年)﹔八月﹐元遣兵攻八百媳婦國。
1293年 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在雷州設海北海南市舶司﹐次年罷﹔殷明略開闢由劉家港經深海運糧北上的海運新路線。
1294年 元世祖至元卅一年﹐意大利方濟各會會士約翰‧孟德高維諾於7月抵汗八里(大都)﹐後常居中國不回。
1296年 元成宗元貞二年六月﹐周達觀隨使臣由明州赴真臘﹔次年六月回﹐歸著《真臘風土記》﹐是為現存首載用羅盤干支法標示的導航針路記錄。
1299年 元成宗大德三年﹐普陀高僧一山一寧奉派出使日本﹔《馬可波羅行紀》約於是時成書。
1302年 元成宗大德六年正月﹐元軍攻八百媳婦失敗。
1304年 元成宗大德八年﹐楊樞奉使赴忽魯模思﹐十一年抵達﹔是年﹐陳大震﹑呂桂孫的《南海志》成書﹐記有“東洋”﹑“大東洋”﹑“小東洋”﹑“西洋”﹑“小西洋”﹑“大西洋”等詞。
1307年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羅馬教皇派遣方濟各會會眾赴華﹐其中安德烈等被稱為“泉州三主教”。
1318年 元仁宗延祐五年﹐意大利方濟各會會士鄂多立克東遊來華﹐1330年返國﹐旋著《東遊錄》。
1320年 元仁宗延祐七年﹐元罷市舶司﹐禁賈人下番﹔元朱思本《輿地圖》二卷約成於是年。
1325年 元泰定帝泰定二年﹐意大利佛羅倫薩首製鐵炮﹑鐵彈。
1330年 元文宗至順元年﹐汪大淵首次由泉州浮海﹐數年後回﹐元順帝三年(1337年)再次航海﹐遍游東西洋﹔約是年﹐李澤民完成《聲教廣被圖》。
1333年 元順帝元統初元﹐越南黎崱撰《安南志略》。
1339年 元順帝至元五年﹐泉州華表山麓的草庵寺摩尼光佛已刻。
1342年 元順帝至正二年七月﹐羅馬教皇使節馬里諾利等方濟各會會士抵汗八里。1353年返回阿維利翁覆命﹐次年撰著《馬里諾利遊記》。
1343年 元順帝至正三年﹐廣州伊斯蘭教懷勝寺毀(1350年重建)。
1346年 元順帝至正六年﹐摩洛哥伊本‧巴圖塔抵華﹐後著《伊本‧巴圖塔遊記》。
1349年 元順帝至正九年冬十月﹐汪大淵完成《島夷誌略》。
1360年 元順帝至正二十年﹐天台僧清濬作《廣輪疆里圖》﹐內標由泉州至爪哇﹑馬八兒﹑忽魯沒思日程。
1367年 元順帝至正廿七年﹐周致中《異域志》約作於此前。
[下接:明-清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