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財經〈躲不掉的世界大戰?〉[2012-11-19]
〈躲不掉的世界大戰?〉
2012-11-19 08:20:00轉發TwitterFacebook
【多維財經】經濟衰退風險揮之不去,全球一些頂尖的經濟學家都開始忙著猜測世界命運。從當前的經濟環境談起,縱論美債、歐債危機,甚至還搬出了戰爭週期論,最終這些人士得出一個驚悚的結論:不久的將來料爆發一場大規模的世界大戰。
不難知悉這些經濟學家的預測邏輯應該是“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即戰爭擁有巨大的潛在經濟效應可能令發達國家“利令智昏”;而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富裕的發展中國家)則成為了早被盯上的盤中餐,毫無主動權可言。
但事實上,大可不必如此悲觀。
戰爭固然是刺激需求與消耗庫存的最有效方式之一,然而戰爭對於一國經濟的影響其實複雜之至。英國人赫斯特指出了三種關於戰爭和經濟關係的傳統錯誤觀點:認為戰爭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可以增加財富以及可以促進經濟貿易。在赫斯特看來,戰爭帶來的經濟繁榮只是暫時的;相反,戰爭帶來的債務卻是可怕的非生產性債務。
美國應該最能體會到這一點。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以各種理由曾先後對外出兵40餘次,其中對他國的軍事干預也高達10次,但這些動作並未能夠令美國避免陷入金融危機與經濟衰退,相反是美元霸權地位備受質疑。另外,美國直到今天仍然在償還越南戰爭的“債務”。
即便從戰爭週期論角度來看,第三次世界大戰可能無法避免,但在核時代條件下,“三戰”的內涵與表現形式可能出現變化,正如《核時代的國防經濟學》一書所言,“第二次世界大戰型的動員”已經過時。而愛因斯坦的一句話,則更意味深長:“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會使用什麼來打仗,但第四次世界大戰只會使用到木棍和石頭。”
這樣的制約條件,決定了世界大戰雖是帝國主義的產物,但西方強權世界未必能夠牢牢佔據主導。相反,倘若第三次世界大戰最終表現為一場反對霸權與強權主義國家的全球性鬥爭這種形式,有理由期待一種新的力量均衡破繭而出,徹底解構全球現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