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時代須密切關注的數碼歷史遊戲:近代以來每100年出現1次歐洲大戰

在當今數碼時代,孩童們最鍾意的科技成果之一,就是玩數碼遊戲。如果說在此IT充分發達之際,竟發現一種和世界歷史相關的數碼遊戲,寧非快事?可是且慢,這款新產品雖與數碼規律有關而竟非“遊戲”,而是由人命關天的歷史構成的一系列殺人“戰爭”。

回首往事,一種驚人的數碼規律竟裸露於世人之前:原來近代以來,每世紀即大約100年,就發生1回歐洲大戰!此乃事出有因、查有實據的真相,絕非筆者憑空所可捏造。事緣自資本主義近代化以降,歐陸大國(乃至現今美國)先後一個個崛起而競相逐鹿、爭霸於全球,原有的列強對新冒尖的國家必然予以反制,經濟利益的動因驅使外交、軍事鬥爭不斷,造成一幕幕崛起和反崛起的慘烈爭戰。有鑒於此,在600年來歐洲竟成百年一大戰、十年數小戰的角逐場,是為悲慘無比的人命絞肉機。

謂予不信,請看下述。所謂近代,姑從1492年哥倫布(Cristoforo Colombo,1450- 1506)初抵美洲算起,各世紀的戰爭則不論其起因、導火線、經過,只大略交代時間、參戰國及結果等。

一、16世紀:1517-約1534年的宗教改革戰爭
E-war1.jpg
1517年,德國教士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59-1530 )張貼《九十五條論綱》,宗教改革(Protestant Reformation)起始,德、法、英、意各地都捲入宗教改革運動或反宗教改革的戰爭。結果德、法出現由天主教分出的新教,英國則在1534年通過《至尊法案》(Act of Supremacy),宣佈創立屬於新教的英國國教會。

二、17世紀: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
E-war2.jpg
1618年,由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即德國的內戰演變成一場席捲全歐的大規模國際戰爭,史稱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參加的有瑞典、波希米亞、丹麥、荷蘭、法國、蘇格蘭、英格蘭、薩克森、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奧地利、巴伐利亞等。最後簽訂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

三、18世紀:1701-1714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E-war3.jpg
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絕嗣。次年,法國與奧地利王室為爭奪繼承權,引發一場歐洲大部分國家參與的大戰,即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The War of the Spanish Succession )。此次戰爭一方是以法國為首的西班牙、巴伐利亞、科隆和其他幾個德意志、意大利小國參加的同盟;另一方則是以奧地利和英國為首,有荷蘭、葡萄牙、勃蘭登堡以及許多德意志、意大利小國參加的聯盟。1713年,以法國和西班牙為一方,以英國、荷蘭、勃蘭登堡、薩伏依和葡萄牙為另一方,簽訂了《烏德勒支和約》(Utrecht Peace Treaty)。1714年,奧、法又簽訂《拉什塔特和約》(Rush Tate Peace)。

四、19世紀:1799-1815年的拿破侖戰爭
E-war4.jpg
自1799年執政起,拿破侖(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在1789-1799法國大革命的基礎上,發動了一系列對外戰爭,史稱拿破侖戰爭(Napoleonic Wars)。英國則聯合奧、普、俄及眾多歐洲國家,先後組成了七次反法同盟予以制裁。1815年,《維也納條約》(Declaration at the Congress of Vienna)簽訂,拿破侖被放逐。

五、20世紀:1914-1945年的兩次世界大戰
E-war5.jpg
在拿破侖戰爭結束100年後,歐洲大陸又陷入兩次大戰的浩劫。或謂兩次大戰實乃世界大戰的兩個階段(1914-1918,1939-1945),其間休戰二十年。此處仍按兩次分述:第一次世界大戰[First World War(WWI),1914-1918]由德、奧等同盟國(Mittelmächte)對抗英、法、俄、美、意、日等協約國(Allied Powers),結果簽訂了對德之《凡爾賽條約》(Treaty of Versailles)和對奧之《聖日耳曼條約》(Vertrag von Saint-Germain);第二次世界大戰[Second World War(WWⅡ),1939-1945]由德、意、日等軸心國(the Axis)對抗英、美、中、蘇及法國等同盟國(the Allies),結果產生了聯合國(the United Nations),但戰勝國旋即分裂成美、蘇各自為首的兩大陣營,未能與戰敗國簽訂統一的和約(有的至今未簽)。
E-war6.jpg

六、21世紀:2014年起未來的大戰走向
E-war7.jpg
二戰之後,美、蘇兩大陣營發生冷戰(Cold War,1947-1991),各組北大西洋公約和華沙條約兩個對抗性軍事組織。自1991年華約解散、蘇聯解體後,冷戰應告結束,唯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仍保留,並不斷東擴。2014年,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某些軍事專家曾預言會爆發新的大戰;然大戰雖無、小戰不斷,如是年因烏克蘭內戰導致克里米亞重歸俄羅斯,其爭端迄今未息。2015年,則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周年,未來歐洲乃至世界又將如何?
E-war8.jpg
筆者不欲高談闊論,僅舉列簡明之史事,以饗讀者。究竟600年來“歐洲大戰100年發生1回”的數碼現象是否“規律”,今後大規模衝突的戰爭遊戲還會否玩下去呢?或如中國的願望,以和平崛起換得新型大國關係的建立,則世界幸甚。唯國格歸於人性,性善性惡未斷,歷史有其規律,主觀意志難定;未來中、俄崛起能否受到美、歐善待仍屬未知之數,歐盟會否分裂,歐洲乃至世界前途還得拭目以觀。如想深入探索,尚可參考其他網文:
《近代大國崛起、反崛起的戰、事概略》:
http://www.world10k.com/blog/?p=2651

《關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預測(資料集編)》:
http://www.world10k.com/blog/?p=2863

[初稿擬於2015年5月1日前夕]

附:矮子偉人的歷史作用(網上展示的未成文腹稿)

「觀摩展覽﹐最後又見到發動霧月政變時的拿破侖形像了。筆者常想﹐讀歷史的必然有崇拜者。點擊南溟網主頁的南溟集篇首﹐讀者應可猜到﹕南溟子崇拜的中外歷史名人有四﹐即中國項羽﹑法國拿破侖﹐外加老子與李白一類的詩仙了。不過﹐今日再見波拿巴﹐勾起的卻是長年孕育的腹稿﹕《論矮子在歷史上的偉大作用》。

筆者常懷宏偉的夢想﹐但許多腹稿均未能問世。猶記1989年6月4日前﹐想寫《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全史》或《中國民主運動七十年史(1919-1989)》﹐1997年7月1日前﹐想編撰《論歷史上的紅與黑》﹐但都未竟其功。這《論矮子偉人》﹐也是有感而興﹕原來各國許多偉大事業﹐都由一些矮小之人來完成。謂予不信﹐試想﹐法國中世紀的矮子丕平﹑近代的拿破侖﹐德國的希特勒﹐俄羅斯的普京﹐中國的鄧小平﹐等等。

記得有哪位物理學家﹐說過物質不滅定律﹔又有哪位生物學或哲學家說過﹐世人並無聰明或傻瓜之別﹐傻瓜或將天才全用在說傻話﹑做傻事上了。矮小之人﹐不長個子﹐但心思多﹐物質對稱﹑平衡吧﹖﹗就拿普京來說﹐當2000年筆者擔任中華萬年網總編輯時﹐曾在與讀者交流時﹐把他比作“俄國的拿破侖”﹑“當代的彼得大帝”﹐此種預言是否可靠﹐還是留給歷史老大爺來作評判吧﹗」

(原載南溟子2009年1月14日參觀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辦“法國大革命”展覽後,當夜所寫的 〈重溫“不自由﹐毋寧死﹗”〉:http://www.world10k.com/blog/?P=941)

[補充資料]
2013年5月29日,收到台南王仁志學友轉來的佚名〈經典〉。其中一段和本小品主題有關,特轉載於下:

「【身高很重要嗎?名人身高是這樣的(厘米)】拿破崙165,鄧小平157,列寧164,斯大林162,赫魯曉夫166,普京170,亞歷山大大帝150,查理大帝150,墨索里尼160,希特勒165,杜魯門163,盧武鉉168,豐臣秀吉152,魯迅158,孫中山158,普希金165,愛因斯坦164。1917年的北大,有一群教授:梁漱溟,25歲;胡適,27歲;劉半農,27歲;劉文典,27歲;林損,27歲;周作人,33歲;陳獨秀,39歲;朱希祖,39歲….. 校長是蔡元培,50歲。最年輕的是畫法研究會導師徐悲鴻,23歲。這個年齡,擱現在許多人還是”啃老一族”,而前輩們已經成為大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