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5年7月31日晚,收到學友劉義傑電函,對敝人有關《渡海方程》的某些看法提出商榷,特將其意見及網主覆函刊載於此。

〈劉義傑致陳佳榮〉(2015年7月31日)

關於《渡海方程》的作者求教于學長

學長:您好!

最近一直在讀《順風相送》及相關文章,因此再次拜讀了您的大作,對《順風相送》的作者,我不太同意您的看法,故斗膽寫了一篇小文,附上,如蒙學長抽空批判,則不勝榮幸矣!
順頌大安!
晚輩 劉義傑 拜上
2015.07.31

關於渡海方程與海道針經

劉義傑

學長安好!
最近再次拜讀了您的大作《〈順風相送〉作者及完成年代新考》,對您提出的“《順風相送》的初編本應是《渡海方程•海道針經》”有點不同的意見,不揣簡陋,就教於學長座前。

您的假設,似乎是建立在《籌海圖編》和《日本一鑒》上。尤其是您認為“鄭舜功《日本一鑒•桴海圖經》則謂,《渡海方程》與《海道經書》或《海道針經》‘同出而異名’”。不知何據?弟子所見如圖:
duhaifangchengA.doc.jpg

鄭舜功說:“後得二書,一曰渡海方程,一曰海道經書,此兩者同出而異名也。”鄭舜功沒有徵集到《海道針經》是顯而易見的。鄭若曾在《鄭開陽雜著》中所引針路簿,注曰:“渡海方程及海道針□”,佐之以《兩浙海防類考續編》,闕失一字實為“經”字。《籌海圖編》的參過書籍中,也是將《渡海方程》和《海道針經》並列。王在晉的《海防纂要》參過書籍中僅列有《海道針經》和《海道路程》,未列《渡海方程》。如圖:
duhaifangchengB.doc (380x600).jpg

王在晉亦有轉錄自《籌海圖編》的太倉和福建使往日本針路,與《鄭開陽雜著》所引針路一致,因此也證明《鄭開陽雜著》的針路來自《渡海方程》和《海道針經》。由此可見,這是兩種不同版本和作者的針路簿。

周述學,據《明史》方技傳,曾入胡宗憲幕,與鄭若曾同僚,著有《海道針經》一書。從鄭若曾和王在晉等人的引述看,他們所引的“福建使往日本針路”,多半來自周述學的《海道針經》。如鄭舜功所言,《渡海方程》中是沒有前往日本的針路,他又沒有得到《海道針經》,所以,他在“桴海圖經”中引用的針路多來自《四海指南》和《航海秘訣》。

如此,《渡海方程》、《海道經書》和《海道針經》三種針路簿中,前二者如鄭舜功言,實為同一本針路簿,即吳朴所著的針路簿;後一種即為周述學著的《海道針經》。《渡海方程》和《海道針經》應該不會“同出而異名”。因此,《順風相送》既不是《渡海方程》,也不是《海道針經》,更不會合二為一,成為《渡海方程•海道針經》。

以上胡說,不知如何是好?斗膽求教,祈盼學長指正!

〈陳佳榮致 劉義傑〉(2015年8月1日)

義傑:
久未聯繫,卻喜獲手書,不吝賜教,深以為幸矣。現簡覆如下,並擬將高見刊於敝網〈百家爭鳴〉一欄:

1、鄭若曾的《鄭開陽雜著》或《籌海圖編》最早在〈太倉使往日本針路〉及〈參過書籍〉引用《渡海方程》、《海道針經》等書及已佚部分內容,應為不爭之事實。後來的鄭舜功、鄧鍾、王在晉乃至顧炎武書中均祖襲其文。不過,〈太倉使往日本針路〉後面的〈福建使往日本針路〉則不一定引自《渡海方程》、《海道針經》等書;是否根據周述學的《海道針經》一書,也不一定。在周書詳情披露之前,均為懸案。

2、敝人“鄭舜功《日本一鑒•桴海圖經》則謂,《渡海方程》與《海道經書》或《海道針經》‘同出而異名’”一語,所據和你所引出處相同。因自己認為鄭舜功的《海道經書》應即鄭若曾所引的《海道針經》,故作此推論,但僅在下列五字加引號:“同書而異名”。我認為,古人引書常有異寫,如吳朴自己在《龍飛紀略》中就將《渡海方程》寫作《海圖方程》。王在晉書中的針路全襲鄭若曾書,而“參過書籍”居然未引《渡海方程》,實不可思議,故其《海道路程》或應即《渡海方程》。

3、《渡海方程•海道針經》一語,完全是我個人的看法,僅在最初的文章或書中標題出現,也未必妥當;但在引用原資料時,多數仍作“《渡海方程》及《海道針經》”,或“《渡海方程》、《海道針經》”,今後引用原書仍會循此作法。

4、關於明清海道針經,我自己涉獵過的資料大致有三個系統:(1) 明清的漳泉針經;(2) 清代廈門一帶的針路簿;(3) 近現代粵海的水路簿。我之主張《渡海方程》、《順風相送》、《指南正法》等書一脈相承,主要據序言相承及雷同,作者應為漳州人或泉州人。但並不等於諸書內容照抄,而應有所變化,如《指南正法》就少了印度洋針路,《順風相送》與《鄭和航海圖》比就多了東洋針路,而後者恰為《渡海方程》佚文所有。類似問題,還可繼續討論下去。

5、你我均師承自廈門大學歷史系,後均任過編輯及研究海外交通史,份屬同學、同行和同仁,研究問題應可直率而不分年紀和不必客氣。前賢有謂:“文章,公器也。是非所在,無用迴護,指予疑誤,願拜厚貺”; 老編們常自我解嘲云“無錯不成書”;另有哲人說過:“書一出就輸給別人了”,因自身功夫已展露,只好任人對付。不過,學者們仍不斷寫作,以求真理。我想,今後吾等仍會堅持此種態度。

謹祝
編祺及夏安!

佳榮於港
2015年8月1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