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專家示警 南海恐成第3次世界大戰舞台[2016-07-05]
新頭殼newtalk | 洪聖斐 編譯報導
發布 2016.07.05 | 10:58 AM
http://newtalk.tw/news/view/2016-07-05/74856
中國晚近幾年在南海爭端海域與菲律賓、越南等國齟齬不斷。相關國家不但引進美國、日本、印度等霸權試圖加以對抗,也訴諸國際法。國際仲裁法庭預定於12日發表仲裁結果。由於中國自始拒絕接受仲裁,未來各造恐將持續對峙。印尼專家伊爾曼(ZidnyIlman)認為,中國要爭的不是南海的資源,而是與美國角逐在這個地區的霸權地位。
中國九段線只是手段 不是目的
伊爾曼3日於《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網站上發表文章,指出現代強權很少為了經濟資源而開戰,而中國在南海所劃的「九段線」也只是其手段,並非終極目的。
伊爾曼以兩次大戰為例,探討南海紛爭。他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其實並非單純只是奧匈帝國出兵塞爾維亞所造成的,而是當時歐洲列強企圖推翻既有秩序所導致的。當時的德奧同盟對於法俄協約甚感不安,覺得日耳曼人在歐洲的控制力不斷被侵蝕,因此想要加以扭轉;而法國與俄羅斯則感覺自己在德意志主導的政治秩序下受到羞辱,企圖懲罰德國和其盟友。
伊爾曼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真正原因也不是希特勒侵略波蘭,而是英法同盟與德國之間的較勁所致。
在伊爾曼看來,如今的南海與東海和一戰時的塞爾維亞與二戰時的波蘭一樣,都不是強權對峙的原因,而是強權對峙的場域。
伊爾曼認為,要了解美中兩國彼此間的競爭關係,就必須跳脫南海,回顧亞洲地區的歷史與戰略構圖。日本戰敗後,美國成為唯一能在這個地區投射兵力的強權,從那個時候起,亞洲地區就在美國所主導的秩序之下。
想取代美國亞洲地位 挑起衝突
如今,中國累積足夠的實力,足以在亞洲大部分的地區與美國匹敵,中國也希望能夠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作為區域的領導者。很不幸地,中國的企圖遭遇到美國、日本和印度的挑戰。隨著中國咄咄逼人的言詞增加,美國也祭出了「重返亞洲」以及「再平衡」的戰略,並且加重日本在軍事上與政治上的國際分量。印度則標舉「東望政策」並強化海軍實力,以防範中國在印度洋地區的活動。
中國面對美、日、印等國的包圍策略,還能夠取代美國在亞洲的角色,推翻美國所主導的亞洲秩序嗎?伊爾曼指出,中國似乎相信,美國所主導的區域秩序建立在其政治安全秩序,而政治安全秩序又建立在美國的區域盟邦體系(日本、韓國、澳大利亞、菲律賓、泰國等)。這些盟邦讓美國可以擁有一些基地,在區域內發生危機時,得以及時將兵力投射到特定地區。如果沒有這些基地,美國就不能有效地投射兵力,在危機出現時其影響力就會減少。
依照這個邏輯,伊爾曼指出,破解美國的聯盟就能打破美國所主導的區域秩序,而美國在結盟時承諾會在危機出現時捍衛這些盟邦。如果美國的盟友不再相信美國會信守承諾,這個體系就會崩散。
伊爾曼說,中國的手法將是挑起與美國盟邦之間的衝突,並確保美國無法實現其捍衛盟友的承諾。這當然是個危險的遊戲,一旦美國沒有如其所願,背信棄義,就可能會釀成戰禍,儘管兩個擁有核武的國家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伊爾曼的結論是:「我們不必同意或全盤接受中國的企圖,我們可以討厭對手的想法,但我們必須要了解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