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世界大戰:北約和俄羅斯開戰會是什麼樣?
這場戰爭將不僅僅是地面上的戰爭。[2016-06-03]
Ian Shields · 2016/06/03 11:16
界面(http://www.jiemian.com/article/674903.html)
曾在2011年到2014年擔任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副司令的理查‧希里夫(Richard Shirreff)將軍在新書《與俄羅斯的2017年之戰》(2017 War with Russia)中,描繪了未來可能發生的北約和俄羅斯大戰。
儘管這本書只是一部小說,但是書中虛構的俄羅斯總統所製造的與北約開戰的理由卻非常令人信服。
這本書說,俄羅斯通過入侵作為北約成員國的波羅的海國家,迅速擴大戰爭目標,最後引發了世界大戰。也許更令人擔憂的是,本書的作者在接受BBC廣播採訪時說這種衝突“很有可能發生”。
現實VS虛構
在此筆者不想劇透(這本書雖然讀起來有些讓人沮喪,但卻是本好書)。本書作者的潛在政治觀點——在該書的前言中就提到——是認為西方國家防禦能力中空、不願意也沒有能力叫板俄羅斯,這才使得戰爭變得更為可能。那麼這種評估放到真實世界裡是否準確呢?
這部小說會讓人想起湯姆‧克蘭西(Tom Clancy)的《獵殺紅色十月》和約翰‧哈克特(John Hackett)將軍的《第三次世界大戰:1985年8月》。《第三次世界大戰》一書寫於冷戰最緊張的時期,在當時被認為是“未來的歷史”。書中描繪了北約和華沙條約組織之間的衝突以及隨之而來的全面大戰。
而希里夫的新書卻更多的是一本政治著作。這本書強烈批判了西方減少國防支出、不願意而且無力反抗俄羅斯的威脅。第一眼看上去,這種觀點似乎有點道理。但是深入思考之後,我們就會發現,事實並不是這樣的。
在希里夫的設想中,俄羅斯總統沒有其他辦法實現其政治目標,只能通過使用武力,即“硬實力”;或者就是俄羅斯總統也成為了類似金正恩一樣“毫無道理的人”。但這兩種說法都不能令人信服。
由於能源價格下跌以及在兼併克裡米亞後遭到的經濟制裁,俄羅斯的經濟毫無疑問經受了打擊。但事實上西歐對俄羅斯的依賴度非常高,尤其是能源方面的依賴。
相互依賴
例如,北歐海底輸氣管線位於俄羅斯到德國的波羅的海國際水域中,為西歐提供了大量天然氣——按照歐盟的資料,大約占西歐需求量的38.7%。
反過來,俄羅斯也很需要出口天然氣所帶來的收入。所以,所謂戰爭的雙方在經濟上的相互依賴度很強。換句話說,只要停止供應天然氣,俄羅斯就能向歐洲施加政治壓力,而且這種做法的成本更小、但效果更為顯著。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要訴諸戰爭這種高風險手段呢?
除此之外,現實中的俄羅斯總統普京是不理性的人嗎?對這位俄羅斯總統的行動進行分析後就會發現,普京非常理性,是將國家利益放在首位的現實主義者。而且他似乎是在放長線釣大魚。
從俄羅斯的角度來看,尤其是俄羅斯的歐洲部分來說,越來越多的鄰國受到美國、西方和北約的支配,這使得俄羅斯被重重包圍。
俄羅斯南部的土耳其於1952年加入了北約軍事聯盟。冷戰結束後,許多前華約的成員國,包括波蘭、捷克共和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以及波羅的海國家也加入了北約。很多俄羅斯人都希望自己的總統能對此做出反擊。
同時,俄羅斯一直非常推崇強勢的領導人。普京的支持率一直很高——至少80%——這也是西方政治家夢寐以求的數字。雖然武力恫嚇是這位元強勢領導者的特徵之一,但是有什麼必要冒著失去一切的風險,進行國際政治中最危險的行動——戰爭呢?
西方減少國防支出,對冒險政策的興趣也越來越小,這肯定符合普京的利益。一位剛退休的將軍試圖改變這種現狀,這也可以理解。但是,這真的會增加戰爭爆發的可能性嗎?或許並不是。
第三次世界大戰
但是,如果真的和俄羅斯發生戰爭,事情將會變成怎樣呢?冷戰時期的設想是大規模部隊進行常規戰爭,由坦克和飛機提供支援。但是這種設想已經過時了,不可能發生了。
戰爭雙方都擁有大量可供調配的資源,但是北約的實力在數字上強於俄羅斯:北約有360萬士兵,而俄羅斯只有80萬;北約有7500輛坦克,俄羅斯只有2750輛;北約有5900架戰機,俄羅斯只有1571架。
但是數字並不能說明一切。
和俄羅斯相比,北約的兵力部署在全球範圍內,調度難度更大。而俄羅斯可以在較短時間內,以較小的代價在波羅的海國家中取得暫時的軍事優勢。
然而,與20世紀相比,如今的軍隊更為精簡、更為依賴於科技,庫爾斯克式的重裝甲裝備之間的戰爭已經不可能發生了。
雖然這麼說,由於現在火箭和大炮的射程更遠,精密制導武器更為準確強大,監控系統的運用更為廣泛(從空中通過無人機以及高精度的電子設備進行監控)將會使現代的戰場更為危險,更具破壞力。這點從發生在車臣格羅茲尼和敘利亞阿勒頗的小規模衝突中便可見一斑。
所以,雖然軍隊的規模和個人戰會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少,但死亡人數、戰爭材料的耗費、雙方強大的摧毀力會讓大規模衝突比我們之前看到過的任何衝突所波及的範圍都大,在恢復上所需的時間也更長。
在這種衝突中,“戰場”這個詞就有些誤導性了:這種需要調遣艦船、潛艇、飛機的戰爭是一場世界級的大戰;軍隊和平民之間並沒有太大的差別;這將是一場人民之間的戰爭。
這場戰爭將不僅僅是地面上的戰爭:外太空、網路都將成為爭鬥的戰場。雙方會想方設法摧毀正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戰爭將蔓延到政治、基礎設施、資訊以及商業之中。
雖然希里夫在書中發出了警告,但是核大戰卻不太可能發生,雙方都絕不願意將破壞力提升到這種級別。同理,就算使用化學和生化武器,也會是在很小的範圍內有限度地使用。
但這並不是說戰爭的破壞力不夠大。這將是一場絕對的戰爭,發生在能想像得到的每個前線上:從互聯網到股票市場,再到外太空。
希里夫寫了一本精彩絕倫、震撼人心的小說。雖然有些人會贊同西方採取更為強硬的外交政策和更大的國防支出,但簡單的把俄羅斯領導人描述成毫無理性是一種幼稚的做法,而且目光短淺。
最後,如果新的世界大戰真正爆發,雙方都將遭受前所未見的損失。
(翻譯:尉豔華 編輯:安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