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王東遷後,天子大權旁落,不受尊重,天下權力之重心下移至諸侯。由於上命不行,各諸侯國外則相互兼併,內則篡弒時生,小國封土多為大國併吞,封建、宗法制度漸趨崩潰。再加上戎狄、蠻夷交相入侵,遂使中原地區更形紊亂。誠如《史記》所云:「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併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周本紀》)。據《說文解字》,「伯,長也 」。《周禮》曰:「九命作伯」,鄭眾注云:「長諸侯為方伯」。此處所謂之「伯」就是諸侯的盟主,後世稱之為霸或霸主。
在內憂外患交迫之下,東周天子無力控制大局,故勢力強大之諸侯便起而爭當霸主,代表天子領導其他諸侯,維持封建秩序與中原安寧。霸主即勢力最強、居於首領地位之諸侯,他以「尊王攘夷」為名,通過「會盟」形式同其地諸侯簽訂盟約,以盟主之身分主持盟會和共同的征伐,接受小國之貢獻。霸主可「挾天子以令諸侯,天下莫敢不聽」(《戰國策.秦策》),故東周前半期即春秋時代大國爭霸之事迭起,霸政之局遂成。
當上霸主雖可乘機擴充自己的勢力,然亦須擔負下列之使命:(1)尊王室:帶頭在表面上尊崇周天子為天下之共主;(2)攘夷狄:阻止戎狄、蠻夷入侵中原;(3)禁篡弒:各國如有奪位之事,須率諸侯聲討之;(4)抑兼併:遇諸侯糾紛或大國欺凌小國,須出面調停或出兵征伐。其實霸主對天子已不甚尊重,他自己也不斷吞併小國,然當時封建秩序一下子尚無法完全摒棄,還沒有一個諸侯有能力取代天子而君臨全國,因而乃有春秋時代諸侯爭霸、霸主次第興起之局勢出現。如前所述,東周列國多係周之宗室,故霸政之出現實開姬姓宗室大叛亂、大內鬨之風氣,也是後世憑藉軍兵勢力張揚跋扈的「霸權主義」之根源。如果不計夏代后羿等,歷史上真正之「挾天下以令諸侯」應自此始。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中國歷代之興治亂衰亂亡》第五章_東周之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