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初年,大小諸侯國見於經傳者有一百七十多國,但其中會盟、征伐事蹟之彰彰可考者,不外齊、魯、楚、秦、晉、宋、衛、燕、陳、曹、蔡、鄭、吳、越等十數國。在春秋前期與中期,先後參與爭霸的著名諸侯有五個,即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史稱「春秋五霸」。 五霸之中,齊桓公曾在召陵等地多次主持諸侯盟會,阻止南方楚國對中原的進侵。他死後,宋襄公圖謀稱霸,但在泓水之戰被楚國所敗而不成。不久,晉文公於城濮之戰大敗楚軍,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的著名霸主。當時西方秦穆公也想參加中原角逐,但受晉國阻止,只好向西發展。到了春秋後期,楚莊王終於在邲之戰擊敗晉軍,一度成為霸主。此後一段時間,晉、楚兩國互有勝負,各霸一方。 到了春秋末年﹐主要的霸主則有吳王夫差﹑越王勾踐。
齊桓公(前685-643年執政)是春秋最早的大霸主。他任用管仲(?-前645年)為卿,推行政治、軍事、經濟之改革,首倡「尊王攘夷」,遂使地瀕東海的齊成為泱泱大國。齊桓公曾北伐山戎以救燕,平定狄亂以存邢、衛,解王室之禍而定周襄王之位。特別是公元前658年,齊桓公率魯、宋等八國軍隊,征伐南方之「楚蠻」,在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北)迫楚訂盟,阻其北進,奠下了霸主的地位。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大會諸侯於葵丘(今河南蘭考),與會者有魯、宋、鄭、衛、許、曹等,周天子也派人前往。總計齊桓公在位四十三年,糾合諸侯凡二十六次。管仲對齊桓公霸業貢獻良多,孔子尤其對他提出的「尊王攘夷」稱讚不已:「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論語.憲問》)
春秋時代齊桓公稱霸事蹟還夾雜著一則「管鮑之交」的友誼佳話。管仲對齊桓公霸業貢獻良多,但他原來與齊桓公卻是誓不兩立之政敵。管仲與鮑叔牙本是摯友,而在齊國的奪權鬥爭中,鮑輔助未登位的桓公即公子小白,管輔助公子糾,管仲曾欲殺小白而未遂。及桓公即位,以叔牙為宰,他卻堅辭而力薦管仲,桓公便任管仲為上卿,尊稱「仲父」。這種作法樹立了一個極好的先例:在政治鬥爭或戰爭中,對於原來因「各為其主」而損害自己者不應過分追究,甚至可不念舊惡地予以信任和重用。可惜後來許多統治者一旦實現改朝換代,便大肆鎮壓反對者,甚至濫殺無辜、草菅人命。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中國歷代之興治亂衰亂亡》第五章_東周之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