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列國競爭,不僅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而且造成了學術文化的空前繁榮。當時面對動盪的兼併局勢,各國君主都想稱霸爭雄,謀求富國強兵之策,所以競相禮賢下士,延攬人材。而社會賢達之士也紛紛乘時而起,懷才四適,提出各種匡時濟世之良策,造成思想言論的空前自由,即所謂「諸子蜂起」、「百家爭鳴」。

在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之中,比較著名的有「九流十家」。「九流」指的是:( 1 ) 儒家:孔子(丘)、孟子(軻)、荀子(況);( 2 ) 道家:老子(李耳)、莊子(周);( 3 ) 墨家:墨子(翟);( 4 ) 法家:李悝、慎到、申不害、商鞅、韓非;( 5 ) 名家:公孫龍、惠施;( 6 ) 陰
陽家:鄒衍;( 7 ) 縱橫家:蘇秦、張儀 ;( 8 ) 雜家:呂不韋;( 9 ) 農家:許行。「九流」加上小說家(青史子等),是為「十家」。另尚有兵家(孫武、孫臏)等。

儒家自經春秋時孔丘始創,到戰國又有孟軻加以發展,所以後人又把這個學派的思想稱為「孔孟之道」,其中心是「仁愛之治」。道家的代表人物除春秋的老聃外,戰國又出現了個莊周,所以又稱「老莊思想」。鑑於列國兵戈不息,道家傾向於清靜無為,主張「小國寡民」的社會,過起「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遁世生活。墨家在戰國時期一直堅持「兼愛」、「非攻」,但卻難以扭轉局勢,故其自身也日趨式微。在戰國七雄競爭的形勢下,縱橫家及法家比較受到歡迎。法家的表人物有李悝、商鞅、韓非等等,他們講變法,重耕織,主張積極進取,對於增強各國尤其是秦國的國力,起了頗大的作用。

總之,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是中華乃至世界學術史上的偉觀,堪與西方之希臘古典文化相媲美。 這是中國偉大思想家輩出的時代﹐也是中國學術思想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

梁啟超先生在《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論及「百家爭鳴」曾指出﹕「全盛時代﹐以戰國為主﹐而發端實在春秋之末。孔北老南﹐對壘互峙﹐九流十家﹐繼軌並作。如春雷一聲,萬綠齊茁於原野﹔如火山乍裂﹐熱石競飛於天外。壯哉﹗盛哉﹗非特中華學界之大觀﹐抑亦世界學史之偉蹟也。」他認為其所以致此之原因﹐蓋有下列七端﹕
      1. 蘊蓄之宏富﹕自黃帝以降﹐積數千年民族之腦精﹐遞相據充﹐而致一觸即發。
      2. 社會之變遷﹕戰國時期為中國社會變動最劇之時代﹐上自國土政治﹐下及人心民俗﹐皆與前此截然劃一鴻溝。閥閱之階級一破﹐前此為貴族世官所壟斷之學問﹐一舉而散諸民間。
      3. 思想之自由﹕凡思想之分合常與政治之分合成比例。國土隸於一王﹐則教學亦定於一尊﹐勢使然也。周室為中央一統之祖﹐當其盛也威權無外。周既不綱﹐權力四散﹐游士學者各稱道其所自得﹐以橫行於天下。不容於一國﹐則去而之他而已。言論自由至是而極。
      4. 交通之頻繁﹕國際﹑力征﹑服賈﹑游歷等交通之道﹐均有益於文明之傳播。春秋戰國之時﹐兼併侵伐聘享交際盛行﹐商賈往來﹑士子游歷頻繁﹐新思想自不得不生。
      5. 人才之見重﹕一統獨立之國﹐務綏靖內憂﹐馴擾魁桀不羈之氣﹐故利民之愚。並立爭競之國﹐務防禦外侮﹐動需奇材異能之徒﹐故利民之智。此亦古今中外得失之林哉﹗衰周之際﹐兼併最烈﹐時君之求人才﹐載饑載渴﹐又不徒獎勵本國之才而已﹐且專收他國者而利用之。蓄得之則可以為雄﹐失之且恐其走往他國以為吾患也。
      6. 文字之趨簡﹕當時各國因其所宜﹐隨言造文﹐使文字日趨簡易。文字既簡﹐書籍漸盛﹐學者研究亦日易。
      7. 講學之風盛﹕前此學術﹐既在世官﹐則非其族者﹐不敢希望。及至學風興於下﹐則不徒其發生也驟﹐而其傳播也速。凡創一學說者﹐輒廣求徒侶﹐傳與其人﹐而千里負笈者﹐亦不絕於道。

梁任公所列諸因﹐誠至確之論。然究其根本﹐則在列國競爭。由於各國都想爭雄﹐所以競相禮賢下士﹑延攬人材﹐而有識之士乃乘時而起﹑懷才四適﹐因此便造成了思想言論之空前自由。《漢書藝文志》有云﹕「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觀諸世界歷史亦然﹐希臘的眾多城邦曾導致其古典文化之欣欣向榮。中國與希臘﹐一東一西﹐其文化之交相輝映者﹐分別為春秋戰國與雅典時代矣﹗然後來古羅馬之一統歐西﹐承繼了希臘文化而發揚光大以迄於今﹐造就了歐美的先進文明﹔秦始皇之一統中國﹐雖也促進了中華文明﹐但思想言論自由卻受窒息﹐是故今日文化卻遠遠落後於西方。此箇中因由﹐實值吾人深思而細研矣﹗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中國歷代之興治亂衰亂亡》第五章_東周之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