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文景之治並非完全清靜無為,而是包括了對諸侯王叛亂的平定,以為漢武之加強中央集權鋪平道路。秦末原六國貴族曾乘天下大亂而先後復國,造成了群雄割據之局勢。至劉邦戰勝項羽而建立西漢王朝,乃將六國之 「豪傑名家」十餘萬口遷到長安附近,使關東 「邑里無營利之家,野澤無兼併之民」。接著,高祖唯恐韓信、彭越、英布等異姓諸王據有關東要地,擁兵自重,專制一方,遂著手予以剷除,去掉中央之隱患。然高祖在剷除異姓諸王的同時,又分封了許多宗室,其本意無非效法西周,以血緣關係作政治支柱,使同姓諸王輔翼漢室。渠料結果適得其反,竟造成諸侯坐大之勢,直接威脅到中央皇權之統治。
原來漢初為控制諸王國,曾規定由中央派太傅輔王,派丞相統王國眾事,且規定無中央之虎符諸王不得發兵。不過王國還可自置御史以下之官吏,可自徵賦稅、自鑄貨幣、自行紀年,實際上是半獨立。隨著時間之推移,諸王之勢力越來越大,跋扈不馴,尾大不掉,當是時 「藩國大者夸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可謂矯枉過其正矣」(《漢書.諸侯王表序》)。有鑑於此,在文帝時,賈誼曾上《治安策》,謂 「天下之勢方病大瘇,一脛之大幾如腰,一指之大幾如股」,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令海內之執,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輻湊並進,而歸命天子」。文帝末年,同姓王之封國計有吳、楚、梁、齊、城陽、濟北、濟南、菑川、膠西、膠東、代、趙、河間、燕、淮南、衡山、廬江等十七國。文帝從賈誼之計,把齊國一分為七。又分淮南國為三,以削弱諸侯之力量。
景帝即位後,諸侯跋扈之勢仍盛。大臣晁錯(前200-前154)在文帝時即已屢倡削奪諸王封土,後更向景帝上《削藩策》,認為 「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景帝採晁錯之策,削楚王東海郡,削趙王常山郡,削膠西王文縣,次將及吳國。吳王劉濞遂於公元前154年,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藉口,舉兵反叛漢室。接著,楚王戊、膠西王卬、膠東王雄渠、菑川王賢、濟南王辟光、趙王遂等,也陸續叛漢,史稱 「吳楚七國之亂」。
七國亂事一起,景帝初乃誅晁錯,以息事寧人、委曲求全,然 「吳王為反數十年矣,發怒削地,以誅錯為名,其意非在錯也」(《史記.晃錯傳》),故亂不止。於是景帝乃遣太尉周亞夫(?一前143)等將兵平叛.不出三個月,亂事遂被平定,吳王敗亡,其他叛王亦多自殺或被誅。七國之亂甫平,景帝乃頒新令,使諸侯王不能自治其國,如諸王無權過問王國之政事,王國行政權、官吏任免權悉歸中央,另又留部分封王於京師,不遣就國。結果王國與郡縣幾同,中央皇權遂大為加強。
七國之亂雖然平定,然它繼東周的宗室大混戰再次表明,歷史上的王朝凡實行封建諸侯者,本意乃藉宗室王以屏衛皇朝,其初期或多少收鞏固政權之效,然不用很久便適得其反,由宗室內鬨而造成全國之大動亂。不僅周、漢如此,後來的晉、明亦莫不如此,下面更列一表以明之:
歷代王朝封建宗室造成的內亂
實行封建之王朝 因封建而致的宗室內爭
周朝 西周「三監」之亂,東周列國紛爭
漢朝 七國之亂
晉朝 八王之亂
明朝 靖難之變,高煦之亂,寘鐇、宸濠之亂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中國歷代之興治亂衰亂亡》第七章_西漢之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