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亂華的序幕是匈奴人劉淵之建立漢國和稱王稱帝。而其正式開端則應推 「永嘉之亂」。永嘉之亂指的是永嘉五年 (311年)匈奴族所建之「漢」國兵陷洛陽、擄懷帝北歸的變亂,它決定了西晉覆亡之命運。
茲將永嘉之亂和西晉滅亡的背景、經過略述如下:
1.胡人內徙,劉淵稱帝:東漢以後,匈奴、羯、鮮卑、氐、羌等西、北邊境的胡族逐漸內徙,與漢族雜居,其中匈奴人是最為強大、首先稱王的。東漢時,北匈奴在漢軍的打擊下逐漸西遷,而南匈奴則相率內徙並歸順於朝廷。後來因全國割據混亂﹐并州的匈奴族首領遂擁眾據土,「張雄跋扈」。他們自稱是兩漢皇室之後,打著恢復漢朝的旗號起而反晉。永安元年(304年),正當晉室諸王還在自相殘殺之際,匈奴人劉淵在離石(今山西離石)稱大單于,旋遷至左國城(在離石北),稱漢王(304-310),建元元熙。至永嘉三年(308年),劉淵更進一步稱帝,定都於平陽(今山西臨汾西)。
2.洛陽陷落,懷帝被擄:劉淵在建國之後,即屢屢派兵攻晉,佔領了上黨、太原、河東、平陽等郡,後又派其兒子劉聰、族子劉曜等進攻西晉首都洛陽,使京師大為震動。永嘉四年(310年),劉淵死,子劉和嗣之,不久和弟劉聰殺和而自立為帝(310-318)。永嘉五年(311年).劉聰派劉曜(?-329)、石勒(274-333)等將兵進攻西昔晉打進了洛陽,晉懷帝也被擄北上。「曜等遂焚燒宮廟,逼辱妃后,……百官士庶死者三萬餘人。帝蒙塵於平陽」。因此事發生於懷帝永嘉年間,故史稱 「永嘉之亂」。
3.愍帝出降,西晉覆滅:永嘉七年(313年)初,懷帝在平陽被劉聰所殺。不久,愍帝鄴(313-316)在長安即位。建興四年(316年),劉曜率匈奴兵攻北地,晉師不戰而潰。劉曜又逼京師,使內外斷絕,長安譏甚,人相食,死者大半。是年十一月,「(愍)帝乘羊車,肉袒銜璧,輿襯出降」,西晉至是遂亡,國祚僅歷五十一年即告終結。
西晉統一全國為時短暫,其速亡之原因約有如下數端:
(一)驕奢淫逸,政風敗壞:晉武帝靠父祖之權勢,輕易奪得天下,即位後即荒淫奢侈,後宮粉黛逾萬。世族豪門憑門第為官,競以奢華為榮。故西晉一代之政風,自始至終、自上而下,極度頹廢腐敗,其國祚短促之因早已種下。如傅咸曾對武帝忠告,云 「奢侈之費,甚於天災」,「今者土廣人稀而患不足,由於奢也」。
(二)分封失當,導致內亂:晉初復行分封之制,委諸王以軍政大權,終成外重內輕、強枝弱幹之勢,釀成連亙十數年的八王之亂,遂使晉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
(三)武備不修,制胡無方:武帝盡罷州郡之兵,使地方力弱、武備不修。對內徙之胡人既末採取善策,又諸般虐待,甚至徵之為兵,致令五胡坐大、群起亂華。
(四)天災頻連,民不聊生:自惠帝起,中原慘歷戰亂,加以北方連年災荒,民生凋敝,社會殘破,於是流民起義四起,大大削弱了西晉的統治,也給五胡以可乘之機。據載,在永嘉之亂前一年,京師大饑,「荒籠日深,殿內死人交橫」,京畿重地猶然如此,其他地方之慘況則可想而知。
西晉是繼西周之後,另一個直接亡於異族入侵的大王朝,同時又是繼秦朝、新朝之後第三個速亡的中央統一政權。或謂司馬炎同王莽、曹丕一樣,均藉欺負孤兒寡婦而攫取政權,故非自身被民所殺、即子孫被篡或被俘,迅即覆亡,沒有好結局。不過如果我們撇開上面的具體分析,也捨棄因果報應之說,大致可以說西晉如秦一樣,因承接混亂局面而統一全國,歷史負擔太重,政權一時不易鞏固,故很難擺脫夭壽的結局。觀諸後世的隋朝乃至近代的中華民國,難道不是有相似的命運嗎﹖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中國歷代之興治亂衰亂亡》第十一章_西晉之衰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