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末年,因北方胡人之勢力猖獗,一些宗室及世族已陸續南遷於江南。永嘉元年(307年),西晉宗室琅邪王司馬睿(276-323)受命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諸軍事,鎮建業。旋遷鎮東大將軍,都督揚、江、湘、交、廣五州諸軍事。司馬睿重用北方來的名士王導(276-339),以擴充實力。永嘉之亂後,北方世族大批南遷,與江南的大族不無矛盾。王導乃助司馬睿取得江南世族之合作,復調解南北豪門之關係,使他們共同支持司馬睿。當時雖然晉愍帝徙都於長安,西晉已名存實亡,晉朝政權重心實已轉移到建康(即建業,因避愍帝諱改名),故司馬睿被愍帝任命為丞相﹐大都督中外諸軍事。

建興四年(316年)十一月,愍帝向匈奴軍投降,西晉滅亡。次年三月,琅邪王司馬睿遂在南、北世族的共同擁戴下即晉王之位,改元建武,此後之晉朝稱為東晉(公元317年-420年)。是年十二月,愍帝被劉聰所殺,晉王睿乃於大興元年(318午)稱帝,是為晉元帝(317-323),首都即在建康。

東晉初年,晉元帝陸續控制和消滅了一些心懷不滿的南方豪族武裝,穩定了自己在江南之統治。但南遷的世族之間也發生矛盾,爆發了爭奪東晉統治權力的一些變遷。原來晉元帝威名未著,賴王導及其從兄王敦(266-324)同心推戴,故即位後王氏兄弟位高權隆,時人為之語曰:「王與馬,共天下」。後元帝畏王敦勢大,加以防制,王敦遂於永昌元年(322年)反,攻入建康﹐使元帝憂憤而亡。不久,王敦之亂平,而歷陽內史蘇峻(?-328)又於成帝(326-342)咸和二年(327年)起兵作亂。這些叛亂事件因末得到多數南來世族之支持,故先後歸於失敗,這樣東晉方轉危為安,勉強維持下去。

東晉自建立後,雖迭經內亂,最後總算趨於穩定。同時,由於北方五胡割據政權之間混戰頻仍,無暇南侵,故使東晉能偏安江左長達一百餘年。細究東晉王朝得以長期偏安江南之因,約有下列數端:

     (一)臣將輔佐:司馬睿即位本極倉卒,時北方胡人之勢力又極強大,幸賴王導等賢臣悉心輔政,安定人心,鞏固基礎。嗣後,忠義之將士迭出,屢興北伐、加強國防,終於使王朝得以逐漸偏安。
     (二)世族支持:東晉王室善於調和南、北士族之矛盾,使南方世家大族與南渡之北方士族共同匡扶晉室,以減少內顧之憂。
     (三)經濟開發:江南自孫吳立國以來,已逐漸開發。晉室衣冠南渡之後,戶口殷實,經濟更趨繁榮,因而奠下東晉王朝統治之經濟基礎。
     (四)北方分裂:胡人武功雖盛,然一百餘年間,五胡相互傾軋,先後建立眾多的割據政權,使北方呈分裂之局勢,無暇南侵,東晉乃得以休養生息。
     (五)淝水大勝:東晉中期,北方一度統一於前秦。前秦曾大舉南侵,使東晉局勢危急,然經淝水一戰,東晉大捷,轉危為安,而北方在前秦戰敗之後,重呈分裂之局,於是南北割據之形勢乃穩定下來。

東晉之遷都、重建及其面臨的偏安、割據之形勢,在中國歷史上並非罕見,不過如與其他朝代相較卻也不盡相同。例如其遷都有類東周,但東周遷都後即出現全國紛爭之局面,而東晉則保得半壁江山;其重建有類東漢,但東漢重建後出現全國一統之中興,而東晉則衰弱得僅足偏安一隅;其偏安有類南朝及南宋,唯與南朝、南宋相對峙的多半是北方統一的異族王朝,而東晉則面對紛爭割據的北方五胡諸國;其面臨之割據局面有類五代十國中的五代,然五代多為異族所建且立於北方,而東晉則為偏安於南方的漢族王朝;其通過淝水之戰而得以立足,有類赤壁之戰後的孫吳和蜀漢,但吳、蜀為三國中之兩國而平分南方秋色,東晉則以一朝而擁有全部南方地區。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中國歷代之興治亂衰亂亡》第十二章_東晉之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