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漢武帝以降,西、北邊境的匈奴、羯、鮮卑、氐、羌等胡人即不斷內遷。西晉時,內遷的匈奴、羯、鮮卑人有幾十萬,氐、羌族也有五十多萬。當時關中地區人口共約百萬,其中胡人即佔了一半左右。由於內徙之胡人和當地漢族形成交錯雜居的狀況,在經濟、文化、生活諸方面不斷交流,故產生各族之間自然同化的趨向。永嘉之亂後,五胡先後在中原地區建立了許多政權,這又大大加速其與漢族融合的過程。一些胡人統治者,如匈奴人劉淵、羯人石勒、鮮卑人慕容皝 、氐人苻堅等,深慕漢族文化,本身都可讀漢文經書,立國後又往往採用漢族的官制、政制,興辦學較,鼓勵農桑。其中比較有遠見者,如北魏的孝文帝,更主動而大規模地在政治、經濟、文化、習俗上全面推行漢化運動,並且收到良好的效果。

魏孝文帝推行的改革項目頗多,而最最膾炙人口的乃是漢化改革。他在太和十八年(494年),把北魏的都城由平城遷到中原的政治、經濟中心洛陽。接著推行了一系列使鮮卑族漢化的措施:(1)採用漢族的官制、法律、禮儀、典章,廢除鮮卑舊制;(2)提倡尊孔崇儒,設立太學等各級學校;(3)提倡學習漢語,規定三十歲以下男女不准說胡語,違者免官;(4)禁止鮮卑族臣民穿胡服,規定一律著漢裝;(5)改鮮卑複姓為漢族單姓,計改一百多姓。皇氏的拓跋姓率先改為元姓,其他如丘穆陵改為穆,步六孤改為陸、獨孤改為劉等等;(6)凡遷至洛陽的鮮卑人都算是洛陽人,死後不准還葬原籍;(7)禁止鮮卑族同姓結婚,鼓勵鮮卑人按門第與漢人通婚。

通過上述之政革,大大加速了胡漢融合的過程,他們在語言、習俗、宗教乃至血統方面日益同化、融為一體。由於漢化改革,也使北方胡人尤其是鮮卑族的文化水平大大提高,北魏文治得到加強,從而推動了社會經濟、文化之發展。六世紀初年,北魏全國人口比西晉太康年間南北方合計還要多出一倍。洛陽成為當時北方交換和對外貿易之中心,據《洛陽伽藍記》一書所載,自蔥嶺之西至於大秦,「商胡販客,日奔塞下」。

總之,由於民間的自然同化,和胡人統治者的主動倡導和推行漢化,經過二三百年時間,中原地區的胡、漢界限趨於泯滅。黃河流域的漢族已注入大量的胡人新血,成為由胡漢融合而成之漢族了。不過,胡人漢化後,生活水準提高,習染了漢人的奢侈風尚,昔日勇武之風也就逐漸消失,此則似為胡人統治者始料之所不及。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中國歷代之興治亂衰亂亡》第十三章_南北朝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