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之君多起自藩鎮和武將,故武人專政、兵將驕橫之風極盛,由兵變而篡代之事時生,各王朝尤其是北方五代之國祚奇短。歷五代之世,前後不過五十四年,其中最短的僅四年。朱全忠、李存勗(885一926)、石敬瑭(892一942)、劉知遠(895一948)均以節度使而登基,郭威(904一954)及十國開國之主也多為節度使或握有重兵之武將。後唐明宗李嗣源 (867一933)、後周郭威乃至宋朝趙匡胤(927一976)等,都以「兵變」而篡奪君位。
由於武人干政,篡弒頻生,五代政治一片黑暗。社會風氣敗壞,綱紀道德淪喪,君臣競以無恥為榮。如馮道(882一954)以一人而歷事五朝之十一君,卻恬不知恥地自命為「五朝元老」、「長樂老」。後晉石敬瑭為報答契丹借兵滅唐,竟割地求榮、認賊作父,事契丹國主以父禮,而自稱「兒皇帝」。
在軍閥的割據統治下。五代之世擾攘數十年,戰禍頻仍,災荒連綿,造成「縣邑荒廢,悉為榛莽。白骨蔽野,外絕居人」之慘況。故史書提及五代之亂世時,每每痛心疾首,《廿二史劄記》云:「五代諸鎮節度使,未有不用勳臣武將者。遍檢薛、歐二史,文臣為節度使,惟馮道暫鎮同州、桑維翰暫鎮相州及泰寧而已。兜鍪積功,恃勳驕恣,酷刑暴政,荼毒生民,固已比比皆是。乃至不隸藩鎮之州郡,自朝廷除刺史者,亦多武人為之。歐史《郭延魯傳》謂刺史皆以軍功。論者謂天下多事、民力困敝之時,不宜以刺史任武夫,恃功縱下,為害不細」,又謂「五代之亂,朝廷威令不行,藩帥劫財之風,甚於盜賊,強奪枉殺,無復人理」。
五代十國之戰亂,以中原地區為最,繼五胡十六國之後,黃河流域又一次化為大屠場。往往一次戰爭之後,收屍數十萬具。加上契丹貴族經常南下掠奪,五代君臣貪婪暴虐,天災及人為的自然災害,使北方遭受極大破壞,中原地區人口銳減,長安、洛陽殘破不堪,故五代多定都於開封。同時,南方雖因各國割據,使經濟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比起北方,各國國祚較長,且能致力於轄境之建設,故其經濟相當繁榮。吳、越等國之興修水利,南唐君主之獎勵農桑,閩、越、蜀等地的進一步開發,以及中原衣冠文物的再度南遷,這些均有助於南方經濟的逐漸發展。
綜觀中國歷史,大規模的分裂割據時期有春秋戰國、三國鼎立、東晉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宋遼金夏,以及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等數次。凡屬分裂割據的時期,其政局發展往往有共同的特點,例如軍人專政、篡代時生、國祚較短等。在集權王朝和軍閥割據相互轉化的背後,掩蓋著中央和地方勢力消長的本質。由於中國自秦代以來即形成了一種中央集權專制的傳統,凡在盛朝盛世,地方通常無權少權,一旦長治王朝中衰,地方則出現軍人擁兵自立的形勢。只有通過深刻的經濟改革和民主革命,消除中央集權專制賴以生存之基礎,中國才可能擺脫歷史上不斷循環的格局,成為地方擁有充分權力、民眾享有高度自由的聯邦制大國。今日亞洲各國之所以不斷出現軍事政變、武人專政,其原因應與中國一樣。同集權、專制的歷史傳統和愚昧、落後的生活水準有關。
陳佳榮“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_教學研究_
《中國歷代之興治亂衰亂亡》第十八章_五代之割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