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不朽的文化资产
2021-03-21 《南方日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香港志·总述·大事记》
香港地方志中心编纂 中华书局
刘智鹏 丁新豹
陈佳荣 刘蜀永 主编
●侯月祥
《香港志》第一册《总述·大事记》于2020年12月由香港中华书局出版面世了。《香港志》的出版,是香港地区历史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百花园牛年新春又一怒放的绚丽花朵,可喜可贺。
编修地方志是中国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优秀文化传统,延绵不断。历史上,今香港地区曾隶属新安县(后称宝安县)。明清时期各有三次编修《新安县志》,而最后一次编修是在二百年前的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香港志·总述·大事记》(以下简称《总述·大事记》)的出版发行,填补了香港二百年没有地方志的空白,意义重大。
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先生在《序》中说:“寻根溯源,传承记忆,是人类的天性,民族的传统,也是历代香港人的一个情结,一份冀盼”。“追根溯源”,成为编修《香港志》的崇高宗旨和指导思想。“我的根在哪里?”“我从哪里来?”这是每一位香港民众必须解答的问题。通过《香港志》可以让民众了解香港,让世界了解香港,特别是让香港青少年一代增强作为中国人的国民身份认同感,“爱我香港,建设香港”。
香港修志,是在“一国两制”原则下,有别于海峡两岸修志的模式,采用“团结牵头、政府支持、社会参与、专家撰写”的方式,即由非牟利团体团结香港基金牵头,在特区政府和中央政府支持与社会广泛参与下,由专家撰写而成。在组织架构上,组成强有力的理事会和执行委员会。理事会主席由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担任。“专家修志”是编修《香港志》的特有模式,香港地方志中心团结了一大批熟悉香港各业的优秀专家学者。“总述卷”主编刘智鹏、丁新豹(他也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刘蜀永,“大事记卷”主编丁新豹、陈佳荣、刘蜀永,都是研究香港问题的著名专家学者,满怀爱国爱港热忱,以做香港历史坚定维护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共图大志,默默坚持,历经二十多个春秋,终于完成了第一卷《总述·大事记》的出版,该书以其崭新的面貌、丰富的内容和高度的可读性,震撼香江,举国瞩目,“开凿之功”当之无愧。
《总述·大事记》有四个主要优点。第一,资料广博。《总述·大事记》约53万字(其中“总述”约5万多字,“大事记”48万多字),记述7000年、6000多件大事,配古代、当代地图11幅(其中两幅为外国人所绘),图照近370幅,全书内容涵盖自然地理、经济、文化、政治、社会、人物、事件等。全书从香港地区有人类活动开始记述,上限是从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开始;下限至2017年7月1日,古今相通,七千年文明史不断线。历史事实证明:香港之“根”是中华民族,香港居民是炎黄子孙。地方志书最大的优势,就是靠资料立言记事铸史。据书后所附的“主要参考文献”统计:官方文件及报告,中文类114种,英文类56种;报章刊物,中文类16种,英文类11种;个人、集体专著,中文类424种,英文类72种等。其实远远不止这些,主编的毅力与智慧可想而知,不禁令人由衷起敬。第二,记述精准。《总述·大事记》的四位主编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客观记述,不事评论,文字的驾驭能力极高,谋篇布局逻辑性严谨,充满着严肃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总述”分七部分,概括介绍香港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发展主要进程、政治与经济社会地位、多元人文特色等。突出记述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对香港的一贯方针政策及香港回归、“一国两制”对港基本方针政策的实践所取得的成就。第七部分“多元文化荟萃之地”,主编站在历史高度,从五方面阐述多元文化为香港注入活力,成为“香港繁荣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古而察今,鉴往而知来”。具有很强的启迪作用。“大事记”对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国领导人对香港问题的有关论述、指示,在香港的活动,都作为重点列目记述。对如东江供水工程、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等事关重大、完成过程漫长、或有波折的大事,改用不同年份多条目记述关键史实,这种“一事多记”而连贯性强的灵活变通做法,符合实事求是精神。第三,详今略古。“大事记”处理“详今略古”是针对历史发展的特点确定的。远古至清前期,只择要记述重点人和事。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香港的历史发展和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从1841年开始,采取逐年记述的方法,直至2017年7月1日。在这176年中,各时期条目数量也是注意反映重点历史时段和重要人事。如鸦片战争前后、辛亥革命前后、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条目明显增多。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香港回归后,多数年份的条目都在五六十条以上,1997年达到156条。第四,守本创新。新方志无疑要与时俱进,加强现代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新时代服务。香港修志开拓创新,实行崭新的组织模式和架构,重视可操作和效率。书后附有《人名译名对照表》等五种“对照表”,在内地志书中极少见,为读者提供了便利。
董建华先生在《序》中指出:“香港地方志中心成立之目的,正是要透过全面整理本港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物的资料,为国家包括香港留存一份不朽的文化资产,以历史之火炬,照亮香港的未来。”《总述·大事记》达到了存史、资政、育人和增强文化自信的作用,堪称优秀志书。
据香港地方志中心介绍,《香港志》分七十卷,附录一卷。其他各卷将陆续出版发行,预计至2027年香港回归三十周年之际,完成全部出版工作。我们期盼这一天早日到来,让《香港志》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文化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首部屬於香港的地方志
中華書局 2021-01-06
2020年12月,首部以香港冠名的地方志《香港志》首冊《香港志• 總述 大事記》在香港出版。該首冊志書由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先生領導的香港地方志中心編纂,知名香港史專家出任主編。劉智鵬、丁新豹、劉蜀永出任總述主編,丁新豹、陳佳榮、劉蜀永出任大事記主編。
《香港志》記述香港7000年自然和社會的歷史與現狀,上限追溯至遠古,下限為2017年7月1日。本書是整部《香港志》的開篇,總計約53萬字,774頁。
總述是新編地方志的特點,是對一地全面情況的概述,記述爲主,適當議論。
本書總述采用橫列特點的寫法,介紹香港自然和社會發展的特色。共分優越的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高度開放的經濟體系、人口流動與移民城市的形成、英國的殖民統治、香港在中國近代史中的獨特地位、從「長期打算,充分利用」到「一國兩制」、多元文化薈萃之地等七個部分,5萬多字。讀者可從本書平實的記述中,瞭解香港是怎麽來的,香港人是怎麽來的、香港與國家的關係。
本書大事記共收錄7000年來香港6500件大事,47萬多字,涵蓋香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諸方面,圖文並茂。這是迄今爲止最詳盡和準確的香港大事記,極具參考和收藏價值。
[本網訊]團結香港基金屬下香港地方志中心編製的《香港志》首冊《總述 大事記》由香港中華書局於2020年12月28日出版
《香港志》首冊共分兩卷,其中〈總述卷〉主編:劉智鵬、丁新豹、劉蜀永;〈大事記卷〉主編:丁新豹、陳佳榮、劉蜀永。全書編纂總監:孫文彬;編輯和撰稿:陳德好、蔡兆浚、蔡思行、羅家輝以及方祺輝、王睿智、何家祈、吳健聰、宋博文、周罟年、袁榮致、張健華、曾宛瑩、程益丹、黃柱承、楊竹、趙浩柏、韓卓峻、羅偉輝等十九人。
▲左圖左起:冼玉儀、梁元生、李焯芬、劉智鵬、丁新豹、劉蜀永、陳佳榮、林乃仁、孫文彬
《香港志》:以歷史之炬,照亮香港未來
新華社香港1月17日電 題:
新華社記者丁梓懿
“要讓香港擁有自己的地方志。”為了這個目標,香港史專家劉蜀永和同伴劉智鵬、丁新豹等奔波了數十載。如今,劉蜀永已是耄耋之年。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隨著新年鐘聲敲響,一本新書在香港聯合出版集團旗下40多家書店同時亮相。圖書剛一上架,就受到市民熱捧,多家機構預訂。
這本藍色封面、774頁的《香港志》首冊《總述 大事記》由香港中華書局出版。它記錄了從公元前5000年先民活動到香港回歸20周年的7000多年間,香港歷史的變遷和6000多件大事。
全國政協副主席、團結香港基金主席董建華形容《香港志》“具有巨大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稱其為“巨大的文化工程”。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中國地方誌指導小組組長謝伏瞻表示熱烈祝賀。
鍥而不捨 填補空白
國有史,地方有志。編修地方志是中華民族悠久獨特的文化傳統,已有2000多年歷史。
香港在明清時期隸屬廣州府新安縣,新安縣當時數次編修縣志,但現在僅存清康熙與嘉慶年間的兩個版本。後來英國佔領香港156年,再未進行任何修志工作。
“這麼重要的一個地區,沒有志書怎麼行?”1982年,正值中英談判香港問題期間,剛從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生畢業的劉蜀永,在研究香港史時暗下決心:“要繼承中國文化傳統,通過修志讓香港人找到自己的根。”
從1997年香港回歸開始,劉蜀永和香港社會一些有識之士一起,為香港修志呼籲奔走。但當時香港社會對地方志幾乎全無概念,推動十分困難。
2005年,在時任香港嶺南大學校長陳坤耀邀請下,已從社科院退休的劉蜀永到嶺南大學駐校研究香港史,協助推動地方志編修。
2009年,非牟利團體香港地方志基金會成立,陳智思、馬豪輝先後擔任主席。基金會下設香港地方志辦公室,香港嶺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智鵬任主任,原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新豹和劉蜀永任副主任,人稱“二劉一丁”。
機構是成立了,但它由於自負盈虧而舉步維艱。“最困難時,辦公室只剩下3個人,我的助手都發不出工資。”劉蜀永說,“基金會負責人不光跑出去找錢,還自掏腰包捐錢,這才挺過來。”
10多年來,“二劉一丁”互相鼓勵,率領地方志團隊為修志做了大量準備工作,撰寫了40多本地方史志書籍,積累修志經驗,並鍥而不捨地向全社會推介地方志,幫助香港社會逐步瞭解修志的重要意義。
克服萬難 數易其稿
在中央政府及特區政府支持下,2019年9月,修志工程取得重大實際進展。“董建華先生當仁不讓,義不容辭承擔起編修《香港志》的重責,並責成團結香港基金牽頭,成立香港地方志中心,凝聚社會各界力量達成使命。”團結香港基金總幹事鄭李錦芬說。
不出2個月,香港地方志中心就高效組成了強有力的28人理事會:董建華親自出任理事會主席,陳智思出任執行委員會主席,林乃仁出任總裁。“二劉一丁”及出版社資深總編陳佳榮共同擔任首冊主編。
談起修志過程,香港地方志中心編輯部總監孫文彬用了一個成語:好事多磨。
過去一年多,香港遭遇“修例風波”和疫情,修志工作克服萬難,仍然緊張有序地進行。
“修例風波”時,暴徒經常非法堵路,同事們上下班非常不便。在“黑暴”最猖獗的時候,家住上水的年輕編輯蔡兆浚,常常要冒著被硬物砸傷的風險,經過“長途跋涉”才能抵達位於灣仔的辦公室。
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很多博物館和大學圖書館都關閉了,無法查閱一手資料。當時只有港大圖書館還開門,但只允許在校生和教職員進入。同事們集思廣益,想出一個辦法:請幾位港大學生做研究助理,替中心借書。
在新冠病毒肆虐期間,不少企業都實行居家辦公。中心同事們還是堅持每天按時上班,為的是方便當面討論修志工作。他們逐步梳理出香港7000多年間5萬多條大事,並從中精選出6000多件大事最終定稿。
身為香港史專家的幾位主編夜以繼日地忘我工作,他們廣泛徵求香港社會各界特別是學術界的意見,起草、修改並反復審閱。歷經一年多時間,首冊大事記部分順利篩選完畢,總述部分也五易其稿終於完成。
2020年12月28日,一個陽光明媚的冬日,香港地方志中心舉行《香港志》首冊出版記者會暨上架儀式。看著這本沉甸甸的書,香港地方志中心同仁們喜笑顏開,相互擊掌叫好。
存史資政 教化育人
在志書之首設總述或概述,是國家改革開放後新編地方志的特點。《香港志》首冊總述介紹香港自然和社會發展特色,與讀者分享和探討香港是怎麼來的、香港人是怎麼來的、香港與國家的關係等問題,體現出地方志“存史、資政、育人”的作用。
香港志編修團隊中有不少年輕研究人員,他們通過參與修志工作,進一步認識了國家,也增強了國民身份認同感和自豪感。“在編修過程中,我瞭解到許多有趣的歷史,其中有些史實時至今日已經鮮為人知。”中心一位20多歲的編輯表示,這令他們深深體會到香港人對於國家的歷史認知有待提高。
接下來,香港地方志中心將再接再厲,爭取在2021年年底前完成專志《香港參與國家改革開放志》,細說香港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的貢獻與所得。
在全國第二輪地方志書規劃任務中,香港終於佔有一席之地。中心預計,在香港回歸祖國30年之際完成整部《香港志》編修工作。
http://www.xinhuanet.com/2021-01/17/c_11269919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