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實研究中華文明史(附:中外古文字的發明使用或考古發現)

余早逾杖朝之年,投身歷史教學研究行業亦超過一甲子而有餘。近年雖仍事筆耕及編製網站,唯較少引經據典作長篇大論。不過,常見一些歷史、考古文章,論及中華古史,對某些提法頗覺不以爲然,大有不吐不快之感。即使未能詳舉實證,也願以實事求是態度,談出自己的感想,以求正於學界仝仁。

一、古代“文明”標準與中華文明發端

按照現代漢語﹐文明含有文化昌明﹑發達或現代化等意思。但在世界古代史的範疇﹐“文明”一詞卻是英文civilization的對譯。該詞源於拉丁文civis(市民)﹐指城市內較有文化素養﹑具有社會責任的公民﹔後來引申為遠古時期人類進入文化比較昌明﹑進步的社會階段。在古代﹐能夠成為“文明民族”或“文明國家”的首要標誌﹐是文字的發明。同時﹐歷史學家又綜合世界各地的情況﹐提出大約六條進入文明階段的參考標準或特徵﹐例如﹕文字發明創造,已經建立城鎮﹐設立官府管治﹐學會金屬冶煉,從事商業貿易﹐具有宗教禮儀。

雖然文明標準有許多條,並非所有文明民族都必須同時具備上述標準不可。不過,“文字發明”應不可或缺,古代兩河流域、埃及和印度,都具備此項。至於中國,在三千多年前,也已發現大量成熟的甲骨文,有些人認爲商代才是信史的開端。而中國古史卻常以大約五千年前的“黃帝建國”,作為文明的開端。究竟應該如何客觀評價中華古代文明開端的這種落差呢?

拙以爲,中華文明肇始於至少五千年前應是可信的。首先,仰韶、紅山、河姆渡、良渚、龍山諸多出土文物,已顯示了各種文明的特徵。雖然,新石器文化≠文明,但其中的城鎮出現、設官治理、工商貿易以及宗教信仰等,已具備了文明的端倪。即以文字發明而言,中國遠古傳說已有伏羲治八卦、倉頡創文字的事跡,仰韶圖畫符號及一些陶文均出現在五六千年前。

以一般常識論,文字最初應比較容易書畫在在樹皮或沙土上,如果刻在陶、甲、骨上,肯定是比較成熟的大量文物。可是中國或者由於氣候關係,遠古的文字不好保存下來。儘管如此,不能因之而迴避或刻意忽略“文字發明”這一文明的首要標準。換言之,在大量古文字文物出土之前,不宜就中華文明開端問題,下過於武斷的結論。當前,吾人仍應繼續致力於相關的重點考古發掘,並努力考釋、破解各種圖畫符號以及陶文等。〔參見:〈世界古代文明及近代化〉(http://www.world10k.com/blog/?p=1641)〕

二、中華民族來源諸說及“一體多元”

中國人是否源於本土?過去有西來説、本土說。一切應由實證科學説話。首先應正確理解“中華民族一體多元”的說法。由原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陳連開教授首先提出的“一體多元”,經費孝通博士的大力倡導,早已膾炙人口。但應注意,不可把地理或國家概念變換成民族概念。中華民族是中國五十多民族的合稱,涉及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概念,此“一體”之謂也。其中各族文化有不同特色而呈現“多元”,不等於各民族都同源。誠然,漢族是大雜燴、大雜種,但與維吾爾、哈薩克等還是來源不同。就以漢族本身而言,先秦以降融入的百越、胡人等,還是有其本身的源頭,不完全出自炎黃一支。〔參見〈由炎、黃二帝論及中華民族形成問題〉(world10k.com/blog/p?=17)〈中華文明必須揚長避短才能走向世界〉(world10k.com/blog/p?=17)

中華民族中,是否有的邊裔民族是西來或南來的呢?應該有。四千多年前的四川三星堆文化,那青銅面像從何而來,那只有波斯灣才有的貝殼又來自何方?猶記1999年筆者在擔任中華萬年網總編輯時,已留心此事,並聯想起1964-1965年到四川涼山地區參加“四清”工作時,經常接觸的不與外人通婚、某些帶深目高鼻的高大黑彜。在那20至21世紀之交出差北京時,已把一些感想面告老友、中央民族大學邵獻書教授,云及香港饒宗頤專家也在關注其事。對於出土遺跡,不能因欲迴避西來説而只強調某些文物和中原的統一性。那類似西亞、北非人像,本身就是一種無聲但難以否定的實物檔案。

另見某地閩台舘竟謂台灣山地居民是從大陸遷來。其實明代末年鄭成功時期内地居民大量遷台,山地土著已存。較早記及台灣民族的(明)陳第《東番記》也説不清其由來。那由琉球而南經台灣、華南至南洋,存在着的南島語系海洋民族,其起源頗早。古代百越一部分或台灣山地居民是否與之有關,仍值得不斷考證。

由此可以想見,中華民族中的個別民族來源或屬外來,主張民族多源≠不愛國。一些學術問題,如族源、歷史斷代,應提倡百家爭鳴,不宜下政治結論或搞什麽“斷代工程”以統一輿論。除民族外,宗教也無小事,不能輕易宏論什麽“中國化”,如景、回等是一神教,能否根本改變其信仰宗旨呢?只能去其排他性,提倡與他教和平共處,不能强迫其接受多神性。

三、“師夷長技”不只學皮毛及為賺錢

近代以來,先哲魏源倡導“師夷之長技以制夷”,遂有洋務運動、戊戌維新、清末新政乃至民國的“黃金十年”興焉。李鴻章早已提出中國處於三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今亦屬之。十年文革浩劫後的改革開放,應仍類似“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更大規模和更新實踐。唯汲取歷史教訓,“師夷長技”不可只襲其皮毛,而應有所更新創造。

以互聯網時代的百科全書事業來説,過去紙上“百科全書”諸條多係專家學者署名以示其權威性,但在當今人人都可當歌星(卡拉OK)、舞蹈家(迪士可)和作家(部落格以至微信)的時代,人們似乎不必再艱苦學習、積累知識了,信手拈來就可通過谷歌、維基、百度搜尋到資料。至於其正確與否,又有誰在乎呢?!〔參見〈手機、手腦時代的中文寫作問題 ─ 人人都能當作家?〉(world10k.com/blog/?p=2305)〕不過筆者深信,如同各行各業都應堅持專家水準和工匠精神一樣,網上百科全書必然也會出現其權威時代。從事其行業者,必須花大氣力悉心以赴,不要以爲學學人家、初具規模就又心有旁鶩,借百科全書招牌去玩人造汽車了。如此,如何對得起中華學術事業?

更有甚者,某些互聯網業者,拿着外國大股東的資本,利用外國網業的相關技術,打着“愛國”旗號在中國大市場賺國人的錢,然後再到外國去上市發洋財。其根本目的端在賺錢,對中國科技事業禍大於利,切切不可縱容之。

四、由夏禹治水想到“人定勝天”可否

2021年7月20日來,河南鄭州因連日暴雨釀成大災,洪水迅即淹沒城市,毀壞房屋、道路及地鐵等交通幹綫,近百人遇難。噩耗傳來,令人反思。鄭州地處黃河邊,為何積水成災?歷史上罕見暴雨自是罪魁禍首,但城市下水道建設如何?上游水庫泄洪更是一時難擋。回顧中華文明史,“大禹治水”就在河南等中原地區,黃河、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如何善待、治理她們一向是我們祖先萬千年來的重任。禹父鯀治水因行堵截之法九年而敗亡,大禹重在疏浚河道、引水入海,歷十三載而成功。老祖宗的經驗教訓後代怎能遺忘?!在廿一世紀的今日,吾人不能滿足於建設華麗的大廈、車站而忽略城市的下水道,也不能光建水庫蓄水而與河流爭地,令大江大河的水道狹窄而不再通暢。這可是千百年來慘痛的歷史教訓啊!

自遠古以來,華夏先民及子孫世世代代都在想方設法擺脫和克服自然災害。戰國時荀子更提出“人定勝天”的命題。不過,人到底能否勝過天嗎?直到今日,都還是個大問題。秦皇、漢武、唐宗都以萬乘之尊,下令謀求長生不老而不可得。誠然,隋帝曾大修運河使北水南航,欲改變大江大河由西向東流的走向,雖一時奏效但並不長久,後來南糧北調的漕運還是由運河多改走海道。唐宋以來常行“圍湖造田”,不顧湖泊是自然形成的河流汎濫的蓄洪之所。這與天搶地的結果,雖短暫增收了農產品,卻破壞了環境保護,造成長年的大洪災。

時至今·日,科技確實有了長足的進步,人類終於可以飛越地球走向太空。然比起浩瀚無窮的宇宙,此擧不啻為滄海之一粟。對於地球母親而言,風雨變換、天災地震仍是無法阻止的危害。因此,吾人必須學會敬畏自然,想法認識其規律並防止各種天災人禍。水庫修得再多再大,終有溢出的一天,或受敵人破壞而水漫數省,不如加强河道的疏浚。切莫再與天與河爭地搶道,不要不顧地球而盲目深挖洞、搞地下建設,以免到處引發新的地震。至於南水北調、西氣東輸一類工程,也千萬要注意環境保護,吸取隋修運河的教訓。如此並非不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只是要認識自然、保護地球、敬畏天理,才能防範於未來,避免更大的災禍,不使辛苦換來的成果一旦化爲烏有。

[草擬於2021年7月23日,增補於7月24日]

附:中外古文字的發明使用或考古發現
[2022年8月6日]

(美)路易斯‧亨利‧摩爾根(1818~1881):
“(文明期)這一時期從標音字母發明和文字記錄的創作開始。石刻象形文字與此對等。”
(《古代社會:從蒙昧、野蠻到文明》,1877年出版)

(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
“(野蠻時代高級階段)從鐵礦石的冶煉開始,並由於拼音文字的發明及其應用於文獻記錄而過渡到文明時代。”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1884年出版)

約8600年前:賈湖契刻符號(1975年發現的河南漯河市舞陽縣北舞渡鎮賈湖遺址,屬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共16個龜甲上契刻的符號)
約8000年前:大地灣刻符(1978至1984年發掘於甘肅天水市秦安縣五營鄉邵店村東側的大地灣遺址,為中國新石器時代最早的文化,大量早期彩陶製品以繪有變體魚紋和鳥紋相結合的花紋為主,上有10多種刻劃符號,介於圖畫和文字之間,被視爲中國原始文字的起源)
約8000年前:老彜文(卷帙浩繁的彝族歷史文獻有《爨文叢刻》、《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彝族創世志》、《尼蘇奪節》、《勒俄特依》、《阿詩瑪》等。貴州省六枝特區攔龍橋碑記約鐫於南宋末年,是較早的老彝文留存,或謂丁公陶文亦屬古彝文系統。另可用古彝文破解大地灣刻符、半坡陶符、姜寨刻符、馬家窯刻符、齊家坪刻符及三星堆文物符號。《滇川黔桂彝文字集》分八卷收錄了87,000多個彝字)
約7000年前:雙墩刻畫符號(1986年發現於安徽蚌埠市雙墩遺址,内含600多件刻畫符號,刻畫在陶碗的圈足內,或碗的腹部或其他器物的不同部位,有狩獵、捕魚、網鳥、養蠶、種植等)
約7000年前:柳林溪刻符(1998年在湖北省秭歸柳林溪遺址發掘)
約6000年前: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又稱蘇美爾文字,1618-1765年間被發現及破解,源於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間的美索不達米亞之蘇美爾人遺址,刻在泥板及石片上,有青銅時代早期的約1000個字)
約6000年前:良渚刻畫符號(1936年以來在浙江良渚文化遺址陸續發現,《良渚文化刻畫符號》一書中收錄陶器、石器、玉器上的符號共656個。其中2013年出土浙江省平湖莊橋墳遺址刻符距今5000多年)
約6000年前:半坡陶符(1954年發現的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半坡村,屬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先後出土陶器或陶片上刻畫的符號113件、27種)
約6000年前:姜寨刻符(1972-1979年發掘的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姜寨遺址,包含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半坡類型、史家類型、廟底溝類型、西王村類型和龍山文化的客省莊二期類型等五期不同的文化遺存。先後出土帶刻符的完整陶器及殘片127件、38種)
約5800年前:大汶口陶文(1957年發現於山東省莒縣大汶口遺址,刻有陶文的大口尊上有圖像和圖像文字共12個)
約5300年前:馬家窯刻符(1974年在青海樂都柳灣馬家窯文化的墓址,發現隨葬陶壺的腹部或底部有塗畫的符號,每件器物一個,共50種符號)
約5200年前:埃及象形文字(古埃及文在公元5世紀後原已消亡,1799年法軍遠征埃及,在港口城市羅塞塔發現石碑,1820年重新破解。羅塞塔石碑由上至下刻有同一詔書的三種語言版本:聖書體、世俗體、希臘文。聖書體是正式書寫體系,由表音字母、表意文字共同構成,擁有1000多個單獨的文字圖形,後成現代所有字母系統的來源。世俗體又分草書的僧侶體和簡化的大眾體,是埃及的紙莎草文書)
約5000年前:青墩刻符(1973年發現於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南莫鎮青墩村,有麋鹿角上留下的數字刻符)
約5000年前:丁公陶文(1992年發現於山東省鄒平縣丁公遺址,為晚期龍山文化,直列五行共11個字)
約4600年前:印度河流域的印章文字(1873年在哈拉巴遺址繪畫上發現印章,後繼續發現4000餘刻有同類印文的物件。1970年代出版的印度河文字彙編,收錄大約3700枚印章與417個圖案的不同符號,銘文平均由5個符號組成,最長的則由17個符號組成)
約4500年前:陶寺朱文(1984年發現於山西省襄汾縣的陶寺遺址,一片扁壺殘片周圍塗有紅色,朱書兩個文字,其中之一為“文”,另一個字有“堯”“易”“命”“邑”等多種解釋)
約4500年前:楊家灣刻符(1958年開始發掘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鎮楊家灣遺址,有陶器刻符)
約4500年前:石家河刻符(1956 年湖北天門市石家河三房灣出土,為紅陶鈴刻劃符號)
約4400年前:高郵陶文(1993年發現的江蘇省高郵龍虯莊遺址,陶器內壁共兩行字,左行4字,右行4個酷似動物的圖形的象形)
約4000年前:齊家刻文(1924年首先發現於甘肅廣河齊家坪遺址)
約4000年前:三星堆符號及印文(1986-2022年在四川廣漢西北月亮灣鴨子河南岸三星堆陸續發現1-8號遺物坑,距今約4800-2600年的夏商時期,内有若干刻符及龍形印章,用老彜文可對應破解)
約3500年前:殷墟甲骨文(1899年發現的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已出土卜辭超過154600塊,單字共發現約4500個)
約3500年前:腓尼基字母(腓尼基人使用,在西亞、北非的地中海沿岸地區如黎巴嫩、迦太基考古遺址發現腓尼基銘文。其字母源於埃及聖書體,為現在的希伯來字母、希臘字母、拉丁字母、阿拉伯字母等所繼承發展)
約3400年前:希臘文(1900年起在克里特島克諾索斯王宮遺址發現刻有A、B兩種不同形式的線形文字的泥版殘片,被命名為米諾斯語。古希臘文源自腓尼基字母,原有26個字母,後逐漸演變並確定為24個,包括7個母音和17個輔音)
約3300年前:鐘鼎文字(又稱商周金文,如西周毛公鼎銘文共32行500字)
約3000年前:希伯來文(早已流散失落,1900年代末起猶太人還原恢復)
約3000年前:阿拉伯文前身阿拉米語(阿拉米文屬閃米特
文字一支,印度和波斯都一度以之為官方語言,其前身是腓尼基文字乃至原始
西奈文字。公元元前後開始式微,七世紀隨阿拉伯帝國崛起而發展為阿拉伯
文)
約2800年前:拉丁文(源自腓尼基字母及希臘文,包括羅馬帝國時期使用的古典拉丁語及2-6世紀民眾使用的通俗拉丁語。由後者又衍生出法語、意大利語、撒丁語、加泰羅尼亞語等中部羅曼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西部羅曼語;十五世紀後又發展到整個拉丁美洲)
約2500年前:瑪雅文字(中部美洲瑪雅文明,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紀危地馬拉的聖巴特羅遺蹟,屬於由音節文字字形組合成的意音文字,但非源自埃及的聖書體)
約1570年前:古英語字母(原始英語誕生於日耳曼族的盎格魯語、撒克遜語等,後經發展又流行在英國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包括今美利堅語)
約1100年前:斯拉夫字母(又稱西里爾字母,流行於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保加利亞及原蘇聯、南斯拉夫部分成員國)
約500年前:德語字母(德語是印歐語系西日耳曼語支的一門,一般追溯到1517年推行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對拉丁文《武加大聖經》的翻譯。大多數德語詞彙源於其日耳曼語族的祖先語言,如古高地德語、中古高地德語等,一些詞彙來自拉丁語及古希臘語,還有部分來自法語和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