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著名戰役
12孤膽英雄「頂硬上」、紅夷大炮傷敵酋——明抗後金的寧遠之戰
關鍵字:明朝、後金、寧遠之戰、紅夷大炮、袁崇煥、努爾哈赤
女真再起
繼金國、南宋滅亡後,元朝(1271-1368年)自1279年起統一全國,但其國祚也不長,就被以漢族為帝皇的明朝(1368-1644年)取代。不過,明朝雖經歷一段盛世,但憂患卻也嚴重。外患方面,起初蒙古餘部的瓦剌、韃靼及沿海倭寇侵擾極甚,後期則以東北女真重建的後金威脅最大。原來1234年金國被滅後,其在東北的女真餘部繼續生存發展。其中一部建州女真在渾河流域一帶逐漸壯大,其首領努爾哈赤(1559-1626年)統一各部,並在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再創大金國,史稱「後金」,都於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縣境,後稱興京)。這就是滿清***王朝的前身。
***小知識
滿清
滿清是滿洲治下清朝的簡稱。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1616年所建國名原稱「大金」,史稱「後金」。他死後其子皇太極繼位,於1635年廢女真舊名,定族名為滿洲;次年又改「大金」之國號為「大清」。
努爾哈赤建國後,藉口報父祖被害等「七大恨」之仇,大舉侵明。明神宗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明軍在薩爾滸之戰為其所敗,此後努爾哈赤勢力益強。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年)起,後金攻打遼陽、瀋陽,先遷都於遼陽,天啟五年(1625年)又遷都瀋陽(後稱盛京)。時明廷先後以熊廷弼、孫承宗等經略遼東防務,以對付後金,但他們先後被太監魏忠賢等排擠而去職,熊廷弼還被冤殺。不久,遼東防務重任落在後起的新進將領袁崇煥身上。
崇煥守邊
袁崇煥(1584-1630年)是廣州府東莞縣石碣鎮水南鄉人,字元素,號自如。萬曆四十七年己未科同進士出身,初任福建邵武縣知縣,後歷任兵部職方司主事、山東按察司僉事、山海關監軍、兵備副使等,長期負責守衞山海關及遼東防務,爲人慷慨、喜好軍事、富於膽略,有志於邊疆防禦。在金兵勢力日盛之際,曾單騎出關考察,返京報稱願獨力擔負守衞山海關之任。在孫承宗主持遼東經略時,關於邊城建設有多種建議,袁崇煥主張選在寧遠(今遼寧省興城市),並獲得孫承宗接納和賞識。天啟三年(1623年)九月,袁崇煥受命到寧遠,發現修築的城牆不合規格,於是下令重新改建。
天啟四年(1624年),寧遠城的防禦建設修築竣工,被倚為關外重鎮。是年秋冬,孫承宗被罷免。同時,袁崇煥因功先後晉升為兵備副使、右參政,旋又擔任遼東按察使。不久,後金進攻寧遠的軍隊殺到,一場腥風血雨的大戰就此爆發。
寧遠血戰
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得知孫承宗遭罷免,遂率領大軍西渡遼河。是年正月廿四日至廿六日,寧遠之役爆發。當時後金兵卒號稱二十萬,實際攻城者大約六七萬人,而由袁崇煥率領守城的明軍也有五六萬,但正規部隊只有一萬多人。不過,金兵擅長平原騎戰,明軍則城池堅固並配備紅夷大炮。努爾哈赤大軍本直撲山海關而來,抵達寧遠知有將領據守,乃遣使招降:「吾以二十萬兵攻城必破,爾眾速降可升官晉爵。」袁崇煥則慨然拒之:「本將衞疆捍土,義當死守,豈有降理!」當下集合人馬,親自「刺血為書,激以忠義」,眾將士皆宣誓效死守城。袁崇煥遂部署官兵分城防守,自己坐鎮鼓樓,調度全軍迎敵。用袁崇煥的口頭禪說,面對強勁的敵軍,只好「頂硬上」***了。
***小知識
「頂硬上」
這是粵語的俗話,意爲頂着困難拼命去完成(豁出去了)。相傳東莞籍將領袁崇煥打仗時,為了激勵士氣,常愛説這句廣東話:「掉哪媽!頂硬上!」。
卻說寧遠城居關外遼西走廊之中,內依山岩、南臨大海,巍然屹立。可是努爾哈赤建國以來屢戰屢勝,此番連續攻陷錦州、松山、連山數城,所向披靡,哪將寧遠一地放在眼裏。正月廿四日,努爾哈赤一聲令下,其軍兵就猛烈衝鋒攻城,殺聲震天。他們頭上戴着擋箭牌,背起鐵石火器,攜帶攻城器械,前仆後繼地衝殺。明軍則張弓射箭、發射火器,箭石從城上如雨點般一排排射出。後金士兵死傷很多,但在努爾哈赤親自督戰下仍頑強地攻城。在這種形勢下,袁崇煥認為明軍利於速戰速決,就命令炮手們啓動葡萄牙製造的精良紅夷大炮***,對準金兵密集處開炮轟擊,炮聲響處但見血肉橫飛。在硝煙瀰漫中天色漸黑,金軍只好鳴金收兵。
***小知識
紅夷大炮
這是十六世紀一種歐洲火炮,明代後期傳入中國。明人見歐洲人多赤髮,故稱「紅夷」,而從歐洲人引入之大炮,則稱「紅夷大炮」。一些明軍為了祈求勝利,往往在這些大炮上蓋以象徵吉利的紅布,有如大炮之紅衣。後來清代統治者忌諱「夷」字,便定名為「紅衣大炮」。
第二天,努爾哈赤又集結優勢兵力,用盡各種攻城器械,將士們個個頭頂盾牌、身披鐵甲,向寧遠城發起一次又一次強大攻勢。雙方激戰又持續了一整天。袁崇煥在關鍵時刻再次大聲命令:「開炮!」剎時間炮聲震天,「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攻具焚棄,喪失殆盡」。努爾哈赤也在激戰中受了重傷,金軍不得不放棄攻城,撤退到城外五里的龍宮寺停駐。是役金軍被殲滅一萬多人,後分兵進攻明軍糧食重地覺華島(今遼寧省興城市菊花島),燒殺擄掠一番才回。努爾哈赤在寧遠遭到用兵四十多年來最嚴重的慘敗,哀嘆自己從二十五歲帶兵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卻單單攻不下小小一個寧遠城。他在七個月後因傷重不治,由皇太極繼位。明朝稱此役為「寧遠大捷」。
長城自毀
寧遠之役後,袁崇煥因功升至右僉都御史兼遼東巡撫、兵部右侍郎,並在天啟七年(1627年)的寧錦之役打敗皇太極。明思宗(1627-1644年在位)登基後,袁崇煥一度擔任兵部尚書、薊遼督師、右副都御史。但不久生性多疑的明思宗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竟把袁崇煥下獄。崇禎三年(1630年),明思宗下令將這一代名將以通敵等罪凌遲處死於北京甘石橋。袁崇煥臨刑前遺言云:「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將勇,忠魂依舊守遼東。」當時北京百姓大多相信袁崇煥通敵,行刑時很多人爭咬甚至生吞其肉以洩忿。袁崇煥遭處死後當晚,一名原籍廣東的佘姓義士冒死為其收斂首級骸骨,葬於北京廣渠門內廣東義園,並給後世子孫留下不許再回廣東老家、世世代代為袁大將軍秘密守墓的遺訓。直到乾隆年間,清朝為袁崇煥平反,佘家守袁墓才轉為公開。1992年,當局在原址重修袁崇煥墓。由1630年佘義士義葬袁崇煥起至2020年佘家第十七代守墓人佘幼芝逝世止,佘家歷經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時代,共為袁崇煥守墓三百九十年。
明思宗殘害功臣名將,無異自毀長城,令遼東邊境再無屏障,再加明末民變四起,成無藥可救之局。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民變軍攻入北京,明思宗自縊於煤山、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明朝滅亡,滿清得以繼蒙元之後再以邊族入主中原。
參見:https://chiculture.org.hk/tc/about-us/experts/3973
https://chiculture.org.hk/tc/china-five-thousand-years/3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