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著名戰役
13反清抗荷——民族英雄鄭成功驅荷之戰
關鍵字:明朝、南明、清朝、荷蘭東印度公司、驅荷之戰、鄭成功、揆一
堅持衞明
1644年,李自成民變隊伍攻陷北京,不久明朝邊將吳三桂降清並引清兵入山海關,開始了滿清入主中原時期(1644-1911年)。入關後,清廷需要對付以下幾股勢力:明室後裔在各地成立的南明***政權;李自成、張獻忠等民變軍隊及其餘部;吳三桂等降將封王後繼而反叛的三藩***。其中以擁護南明的鄭成功及其後裔在台灣建立的鄭氏政權抗清歷時最久,清廷為平定其勢力竟對東、南沿海民衆長期實行海禁和內遷。
***小知識
南明
南明政權包括:1、福王朱由崧,以弘光為年號(1644-1645年);2、魯王朱以海(監國,1645-1653年);3、唐王朱聿鍵和朱聿鐭,先後以隆武(1645-1646年)和紹武(1646年)為年號;4、桂王朱由榔,即永曆帝(1646-1662年在位)。
小知識
***三藩
投降清朝、受清朝冊封,繼而反叛的三個藩王,分別是:鎮守雲南、兼轄貴州的平西王吳三桂及其孫吳世璠;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鎮守福建、承襲祖父耿仲明、父親耿繼茂靖南王之位的耿精忠。
鄭成功(1624-1662年)為福建南安人鄭芝龍之子,母親是日本人,生於東洋,六歲時回到閩南故鄉,長大後成為監生及從政。他原名森,字大木,因其父曾擁立南明唐王(即隆武帝),獲賜姓朱,故號「國姓爺」,更名成功。隆武二年(1646年),唐王敗亡,鄭芝龍降清。鄭成功不從其父,堅持抗清。他遙尊西南的永曆帝,被封為延平郡王。鄭成功曾在東南地區大力組織水師,力圖光復明朝失土。永曆十三年(1659年),他聯合浙江張煌言等發動北伐,與西南的李定國等遙相呼應。其船隊從海道溯長江而上,佔領了鎮江、蕪湖等四州三府二十四縣,後在南京被清兵所敗,乃退回福建,以廈門、金門等東南沿海島嶼為據點,繼續抗清。
反清抗荷
若以佔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漢族而言,鄭成功實爲「雙料」的民族英雄。他當時不僅積極反清衛明,還將荷蘭勢力逐出台灣。台灣位處中國東南海上,其發現三萬年前的「左鎮人」化石,與福建考古的石器時代智人有共同的起源。三國時代古籍的夷洲據考即台灣,隋代更明指為流求(後作小琉球),唐五代瓷器在台灣地區也有發現。南宋泉州晉江縣曾遣兵戍守彭湖,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正式設立彭湖巡檢司,明代因之。明朝以降,台灣除山地原住民外,也有不少閩粵等省及客家人陸續移民而來,出現雞籠(基隆)、大員(大灣,台南一帶)等名稱。
正因爲台灣人文、產物及地勢之重要,西方國家也早留意。十六世紀葡萄牙人稱之為Formosa(福爾摩沙,意美麗之島)。十七世紀初期,荷蘭東印度公司***逐步進佔台灣地區。1622年,荷蘭艦隊在澎湖設立基地,1624年轉往台灣並佔領其西南部。不久,西班牙也在1626年佔據台灣北部,但於1642年被荷蘭人所取代。荷蘭在台灣的殖民統治自1624年起,至1662年被鄭成功驅逐止,共歷三十八年,其間修建了兩個重要的堡壘:熱蘭遮(Zeelandia,又稱台灣城,在大員,即今台南市西之安平)、普羅民遮(Provintia,又稱赤嵌樓、紅毛樓,在今台南市)。
***小知識
荷蘭東印度公司
荷蘭東印度公司全名為聯合東印度公司(荷蘭語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簡稱VOC),為向亞洲殖民而成立的特許公司(1602-1799年)。同時,英國也有一間不列顛東印度公司(英語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EIC),成立於1600年,至1858年止。注意單獨使用「東印度公司」一名時,不可將二者混淆。
卻說鄭成功在1659年(南明桂王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攻打南京失敗後,被迫困守思明(廈門)孤島,又見西南桂王逃亡緬甸,光復故土一時無望,乃急思另覓根據地以備光復之計。次年,原擔任荷蘭通事的客家人何斌來到思明,向鄭成功力陳「台灣沃野數千里,實霸王之區」,勸其東進以收復之,又獻上台灣地圖,講解形勢及海路險要。鄭成功便欲渡海移師東征,以台灣為繼續抗清的據點,因此勢必與荷人開戰。1661年2月,鄭成功傳令大修船隻,聽令出征,並召集將領討論攻台事宜。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台灣長官為揆一(Frederik Coyett),駐守熱蘭遮城,聞得相關情報,也着手備戰,一場中荷之間的攻守戰已箭在弦上。
成功驅荷
1661年(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時康熙帝已登基)4月21日,鄭成功以南明「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二萬五千將士及近三百艘戰艦,自金門料羅灣放洋,開始橫渡台灣海峽,經澎湖作短暫休整後繼續東駛。4月30日,鄭軍船隊乘海水漲潮駛至鹿耳門(今台南西北),由水道進入台江內海,並於禾寮港(今台南市北區開元寺附近)登陸。雙方展開海戰,鄭軍擊沉荷軍艦赫克特(Hector)號,取得台江海域控制權,旋以優勢兵力包圍普羅民遮城。5月6日,迫使普羅民遮城守軍出降。鄭軍隨即由海、陸兩面圍困熱蘭遮城。在荷蘭長官揆一拒絕投降要求之後,鄭成功下令強攻熱蘭遮城,卻遭遇荷軍頑強抵抗。於是鄭成功改變策略,派出大部分的軍隊至南北各地屯田、徵收錢糧,以解大軍乏糧的燃眉之急,對熱蘭遮城改為採取長期包圍的態勢。
是年8月,荷蘭東印度公司從巴達維亞(今印尼的雅加達)調來的援軍抵達,除十一艘軍艦外,還為熱蘭遮城帶來大量補給品與火藥。時鄭成功的軍力分散台灣各地,駐守於該城外圍的士兵僅大約三千。不久,因強風侵襲,停泊外海的荷蘭軍艦被迫離開台灣海岸前往澎湖躲避,有的還被鄭軍俘獲。於是戰局形勢扭轉,荷、鄭兩軍旋於台江內海再次展開激烈海戰,鄭軍大獲全勝,擊沉荷蘭軍艦一艘、奪取船隻多艘,令荷軍再也無力主動出擊。
1662年初,因一荷蘭士官叛逃,鄭成功旋在其提供的情報幫助下,以大炮轟毀熱蘭遮城的烏特勒支碉堡。荷方知無法繼續堅守,被迫致書鄭成功,表示願意和談。經過數輪談判,荷蘭駐台灣長官揆一在1662年2月1日簽字投降。荷軍將城堡、大炮、軍用物資、商品和現金交給國姓爺,荷蘭人獲准攜帶食物、工具等生活必需品返回巴達維亞,雙方又各自釋放俘虜。2月17日,揆一率領約九百名荷蘭軍民乘數艘艦船啟程離台,結束了荷蘭人在台灣三十八年的殖民統治。
復明未酬
驅荷之役勝利後,鄭成功在台灣建立了鄭氏政權,但仍尊明朝爲正統。他改台灣城為王城(今安平),改赤嵌城為承天府(今台南),總名「東都明京」。是役為台灣引進全盤明制的宮室、廟宇和各種典章制度,以及新一波的漢人移民潮。不過,鄭成功本人在攻下台灣的同一年就英年早逝,年僅三十八。鄭成功死後,其子鄭經、孫鄭克塽持續統治台灣二十一年。
荷蘭東印度公司方面,因失去台灣據點,使「南洋—大員—長崎」的商路中斷,對中國貿易也損失頗巨。是故荷蘭數度與清廷聯手攻打鄭氏政權,如1663年清荷聯軍曾攻打金門、廈門,令鄭軍完全撤往台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派鄭氏降將施琅率水師攻台,鄭克塽不敵而降,結束了鄭氏在台灣的統治。鄭成功反清復明的壯志雖最終未酬,但其驅荷之役的戰果和意義絕不能隨意貶損。鄭成功之功績,值得後人永遠景仰。
參見:https://chiculture.org.hk/tc/about-us/experts/3973
https://chiculture.org.hk/tc/china-five-thousand-years/3986